江屿和王祖仙最终选择的归隐地,是地球另一端的新西兰南岛。
这里是一望无际、起伏舒缓的绿色丘陵,成群的绵羊和奶牛如同珍珠般散落在辽阔的草场上,天空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蓝,空气清冷而纯净。
两人买下了一座位于皇后镇附近、靠近瓦卡蒂普湖的宁静牧场。
牧场占地颇广,包含一片缓坡草地、一小片树林、一条潺潺流过的小溪,以及一栋有着红色尖顶的典型新西兰农舍。
屋子宽敞,带着一个巨大的木质露台,正对着巍峨的南阿尔卑斯山积雪的山顶和湛蓝的湖水,景色壮丽而静谧。
这里没有了港岛的湿热与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南半球干燥清冷的空气和近乎永恒的宁静。
两人开始学习完全陌生的技能,真正地从零开始生活。
向一位名叫约翰的友善毛利裔老牧场主学习如何照料牧场,识别不同种类的牧草,了解绵羊的习性,学习驾驶农用拖拉机进行简单的割草,甚至在某年春天,在约翰的指导下,参与了为羊群剪毛的辅助工作。
王祖仙则迷上了打理巨大的厨房花园,根据南半球的反季节气候,种植西红柿、南瓜、各种香草,并用收获的果实学习制作果酱和腌菜。
江屿还亲手修复了农舍外一个旧式的木质工具棚,这些充满质感的体力劳动,让他体会到了不同于脑力创作的、另一种形式的满足感。
每天的生活规律而充实。
清晨,在清冽的空气中,两人会沿着牧场边缘的小径散步,看阳光如何一点点染红雪山之巅,惊起林间的鸟儿。
上午是劳作时间,或整理牧场,或料理花园。
下午,是安静的阅读时光,江屿带来的大量书籍终于可以细细品读。
傍晚,两人会坐在露台上,裹着厚厚的毛毯,看着夕阳将雪山和湖水染成瑰丽的粉紫色,喝着热可可,偶尔能听到远处牛羊归圈的哞叫。
两人逐渐融入了本地的小社区,周末会去小镇的市集购买生活用品,用简单的英语和当地人聊天,参加小镇的节日活动,生活简单却充满了质朴的乐趣。
偶尔,会接到来自港岛老友的越洋电话。
信号穿越赤道,有时带着细微的延迟。
华仔在电话里会聊聊近况,开玩笑说羡慕他们躲清静;
伟仔则更关心他们的身体,嘱咐注意保暖。
星仔的电话依然简短,背景音里似乎还有些喧嚣,总会问那句:“那边冷吗?开心就好。”
江屿望着窗外洒满阳光的草场,笑着回答:“不冷,阳光很好。很开心。”
从最初的不适应和些许文化隔阂,到逐渐爱上这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简单而规律的生活,江屿的心态经历了深刻的沉淀。
江屿发现自己开始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关注季节的细微变化,观察一朵云的形状,聆听风吹过草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