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远离名利场、回归土地与本真的状态,开启了一段宁静而深沉的崭新篇章。
期间,曾有美利坚流媒体巨头的高管,费尽周折打听到江屿的联系方式,通过视频会议发出邀请,开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预算和完全自由的创作条件,希望江屿能执导一部东方史诗系列的全球首发作品,试图以此打动江屿复出。
江屿微笑着,语气温和说道:“谢谢您和贵公司的看重。这个项目听起来非常宏大。但是,我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电影曾经是我的梦想,而现在,我的梦想就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在我的家人身边。抱歉,我无法接受您的邀请。祝你们项目顺利。”
结束通话,江屿走出书房,和王祖仙一起,拿着饲料桶,走向在夕阳下安静等待的羊群。
时光飞逝,江屿息影己逾十年。
港岛的电影工业经历了新的浪潮与挑战,科技的革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一批又一批的新面孔成为时代的宠儿。
然而,江屿这个名字,非但没有湮没于时光中,反而因其传奇性的急流勇退和留下的经典作品,愈发显得珍贵,成为一个被不断提及和研究的文化符号。
在全球的电影研究领域,江屿的作品序列被奉为经典教材。
从《无间道》的剧作结构到《功夫》的类型融合,从《幻影空间》的视觉美学到《流年》的作者气质,都是电影学院课堂上深入分析的范本。
关于江屿的学术会议、专题放映在世界各地举行,学者们试图解读江屿如何能平衡商业诉求与个人表达,以及他作品中对现代性、身份认同等永恒议题的深刻探讨。
港岛电影金像奖在江屿归隐的第九年,决定将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授予他。
颁奖典礼通过卫星连线,试图接通在新西兰的江屿,但最终只得到了一封由江屿亲笔书写、由大会主席代为宣读的简短致谢信。
信中,江屿感谢了港岛电影给予他的机会,感谢了所有合作伙伴和观众,并写道:“电影是美好的梦,而生活是更广阔的银幕。我很庆幸,曾尽情造梦,如今,亦能安心生活。祝愿华语电影未来有更多精彩。”
极少数时候,会有来自东方的游客或摄影爱好者,在皇后镇附近偶遇到一对气质非凡的亚裔夫妇。
拍下的照片里,江屿穿着保暖的抓绒衣和户外长裤,头发夹杂些许白色,面容平和,正开着拖拉机运送草料,或是和王祖仙一起在镇上超市平静地购物。
这些照片流传到网络上,总会掀起一阵怀旧的涟漪。
人们惊叹于江屿彻底融入当地生活的状态,也由衷钦佩这种放下过往、追求内心宁静的勇气。
江屿当年扶持过的青年导演,如阿斌等人,如今己成为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
他们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时,总会深情地提及江屿当年的无私帮助和艺术上的启迪。
江屿的电影精神——对创新的追求、对品质的坚持、对文化的尊重——通过这些后继者,依然在持续地产生影响。
朋友会在他们全球旅行的间隙,辗转飞到新西兰南岛,在这个遥远的牧场小住几日。
没有媒体的打扰,老友相聚,更多的是沉默的陪伴。
一起在湖边钓鱼,在壁炉前喝着威士忌聊聊家常,或是仅仅一起看着雪山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