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社会教育网 > 三政教合一事业实验(第4页)

三政教合一事业实验(第4页)

[88]俞庆棠:《中国民众教育之演进》,载《民众教育月刊》,第1卷4期,1936。

[89]《民众教育法规汇编》,14~18页,上海,中华书局,1948。

[90]《洛阳实验区实验完成》,载《教育通讯》(汉口),第3卷29期,1940。

[91]陈大白:《洛阳实验区事业实验记》,扉页1~2页,中原印刷所,1940。

[92]《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实验区近讯》,载《建国教育》,第1卷3、4期合刊,1939。

[93]中国社会教育社:《洛阳实验区之政治实验心得》,载《建国教育》,第2卷1期,1940。

[94]《乡村教育实验区筹备近讯》,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

[95]《花县实验区近讯》,载《社友通讯》,第5卷10期,1937。

[96]《两次理事会议记第十三次会议》,载《社友通讯》,第4卷8期,1936。

[97]实验区筹备会制定选择主任人员的十条客观标准:(1)曾受教育专业训练,并办理民教实验事业者。(2)有从事社会教育事业之志趣与能力者。(3)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能刻苦耐劳者。(4)能通本地语言者。(5)能深入民间者。(6)能认识社会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者。(7)能组织民众并领导民众者。(8)能运用科学方法满足民众需要者。(9)有创造能力及研究兴趣,以推进实验事业者。(10)待人诚恳和平,处事有热诚毅力者。《乡村教育实验区筹备近讯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教育厅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镇龙村教育实验区章程》,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

[98]花县实验区筹备期间先后召开多次筹备会,以第一、二、四次筹备会召开地点及出席人员为例。(1)第一次筹备会,1936年3月22日,会议地点在广州市财政厅前太平餐馆,出席者:邹海滨、黄麟书、萧冠英、黄希声、郑彦棻、林砺儒、徐锡龄、崔载阳;(2)第二次筹备会,1936年5月8日,中山大学会议室,出席者:邹海滨、萧冠英、郑彦棻、林砺儒、金湘帆、黄希声、徐锡龄、崔载阳;(3)第四次筹备会,1936年5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会议室,出席者:萧冠英、许崇清、金曾澄、崔载阳、郑彦棻、徐锡龄、黄希声、刘蓉森、林砺儒。《乡村教育实验区筹备近讯》,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董事会第四次会议记录》,载《社友通讯》,第5卷12期,1936。

[99]选择实验区地址之客观标准如左:(1)距广州以一日可来回为宜。(2)民众教育程度不要太高。(3)富力不太大亦不太小。(4)壮丁与青年所占成数,以较多为宜。(5)能自成一社会单位(Naturalunity)。(6)居民多为直接生产者。(7)人口约五千至一万为宜。

[100]《乡村教育实验区筹备近讯》,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

[101]石玉昆:《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载《教育研究》(广州),第77期,1937。

[102]实验事项纲领有三:(1)训练乡村青年,养成乡村服务之中坚人物;(2)普及乡村教育基础,建造乡村文化之中心组织;(3)倡导乡村建设,并试行普及教育办法。

[104]《乡村教育实验区筹备近讯》,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

[105]王璋:《二月余来寸进工作之报告》,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06]实验区更名函请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鉴核备案,原函如下:“敬启者:本会日前决定实验区区址设于增城镇龙,定名为‘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镇龙乡村教育实验区’,并曾分函各机关在案。现以增城镇龙未尽适合选区标准,经于十月二十二日第一次董事会决议定花县龙翔为实验区区址,并决定区名改为‘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又同日会议决议董事会及实验区各刻印章一颗。董事会印章文曰:‘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董事会之钤记’,实验区印章文曰:‘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钤记’。均经记录在卷。现查董事会钤记经于本月二十四日启用,实验区钤记亦以颁发该区应用,除分函外,相应录案连同印鉴二纸函达,敬乞鉴核备查为荷!闻校长业已照准备案,并经致函董事会查照云”。《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董事会印鉴准备案讯》,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第2283期,1936-11-04。

[107]《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教育厅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进行计划草案》,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08]总工作范围为26乡、139个村庄、9858户,人口共计51506人,乡民以耕地为生,实验区共有耕地45050亩。其中基本区的3个乡村共有1563处农户8898人,有小学两处、私塾7处,文盲约有57000人,失学儿童约925人。《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教育厅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进行计划草案》,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10]王璋:《二月余来寸进工作之报告》,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11]王璋:《二月余来寸进工作之报告》,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12]《乡村教育实验区筹备近讯》,载《社友通讯》,第5卷1、2、3期合刊,1936。

[113]《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载《社友通讯》,第5卷5期,1936。

[114]《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15]石玉昆:《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载《教育研究(广州)》,第77期,1937。

[116]《花县乡教实验区制定进行计划暨各项章则》,载《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1期,1937。

[117]《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见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法令汇编》,99~10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18]石玉昆:《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载《教育研究(广州)》,第77期,1937。

[119]《前奏》,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0]《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1]《后记》,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2]石玉昆:《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载《教育研究(广州)》,第77期,1937。

[123]《乡村青年训练设施法则》,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4]《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教育厅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进行计划草案》,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5]王璋:《二月余来寸进工作之报告》,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6]整理自《乡村青年训练设施法则》,载《社友通讯》,第5卷7、8期合刊,1937。

[127]扫除校舍准备膳食均为分组轮流;星期日除轮流省视外,其余留校者生活日程表调整为:(1)上午学科停止,8:00—10:00为全校大扫除,留校学生均需参加;10:00—12:00为全身洁净。(2)14:00—15:00自由作业停止。(3)下午各科停止,13:40—19:00,为乡村访问自由活动时间。(4)19:00—21:00改为集体娱乐。(5)遇有特殊情形时,本日程得临时变更之。《花县乡教实验区制定进行计划暨各项章则》,载《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1期,1937。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