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你是你吃出来的2思维导图 > 胰岛素以一敌五做错了等于釜底抽薪(第1页)

胰岛素以一敌五做错了等于釜底抽薪(第1页)

胰岛素以一敌五,做错了等于釜底抽薪

血糖对于维持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的数值必须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所以人体就派出了很多激素来调节血糖值平衡。

孤胆英雄胰岛素

在这些负责调节血糖值平衡的激素中,负责升高血糖的分别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而负责降低血糖值的只有胰岛素一个。

看起来我们的身体有点“偏心”,似乎更看重升血糖的功能,其实,它这么“安排”是有道理的。

虽然现在糖尿病的问题时常困扰我们,但糖尿病患者即便出现血糖高的现象,也可以活几十年。而人一旦出现低血糖现象,很可能马上有生命危险,所以机体不得不这么偏心,弄出多个升血糖的激素来调节管理,而且每种激素都有切实用途。

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大脑需要很多葡萄糖来维持它的高速运转,这个时候,人的情绪非常紧张,就会导致肾上腺素加速分泌,告诉机体多动员些糖出来,送到大脑供它使用,体内的血糖水平就相应升高。等考完试了,我们一下子放松下来,肾上腺素分泌开始减少,血糖值慢慢回到正常水平。

很多患者身上出现的“奇怪”的血糖波动现象,往往都与升糖激素有关。

我有一个71岁的男患者,常常出现晚餐后血糖值还可以,空腹血糖值高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仔细问了他的饮食和睡眠,他每天晚上7点吃晚饭,饮食结构也很不错,不吃夜宵,出现早晨空腹血糖值高的问题,显然和饮食的关系不大。

我是神经内科医生,自然对患者的睡眠、情绪比较关注。仔细一了解,发现他经常失眠,凌晨三四点钟醒了之后就睡不着了,越想睡越睡不着,而且近来心情总是烦躁,精神疲惫不堪,记忆力也在下降。

我用焦虑抑郁量表测了一下他的焦虑程度,结果显示他属于中度焦虑症患者。

人在焦虑的状态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都会增多,血糖值也会随之升高。因此,我给他开了一些抗焦虑的药,他的情绪明显好转,血糖值也变得平稳了。

人体内有五种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即胰岛素,所以胰岛素以一敌五,真够累的,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胰岛细胞。那怎么保护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咱们首先要了解胰岛素。

胰岛素是人体代谢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影响范围广,生命维系缺它不可,而且它在体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不足,更不能缺乏。要维持胰岛素的平衡状态,就要了解一下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高会自然刺激胰腺产生更多的胰岛素,进食碳水化合物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可增加3~5倍。

·血液中氨基酸浓度。

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胰岛素分泌也会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进餐。

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

·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药物调节。

磺酰脲药物可以刺激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

磺酰脲类药物是降糖药中常用的一类,我举几个常见的药物: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波脲、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

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两个:第一,磺酰脲类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使ATP敏感的K+通道受阻滞,引起去极化,使电压敏感性的Ca2+通道开放,Ca2+流入,引起胰岛素释放,所以胰岛中至少有30%正常细胞是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还有可能与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药物的作用机制里面的第一个是肯定的,我们在临**给患者用药时都要考虑这个人的胰岛细胞是否还有功能,还有多少储备。

从降血糖这个角度来说,磺酰脲类药物是有效的,但是,有个先决条件,胰腺的β细胞至少还要有30%以上的正常细胞在发挥作用,把这些细胞的潜力调动出来,达到降血糖的效果。所以,很多患者用了一段时间磺酰脲类药物之后,效果越来越差,最后,潜力挖完了,改用胰岛素注射。

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假如你有一匹瘦马,这马已经瘦得没有力气了,但还要让它多干活,你用鞭子狠狠抽它,它还是会硬撑着努力工作的。

但这显然不行啊,那应该怎么办呢?

你肯定会说,应该让马多休息并且多吃点草才行。血糖升高的信号告诉你,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现在已经筋疲力尽,分泌量减少,这时,你吃的碳水化合物越多,胰腺的β细胞越努力工作,直至把自己累死为止。

所以对于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前期的人,要立即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食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水果,而且少吃多餐,让胰腺的β细胞获得休息,并且要增加蛋白质、磷脂、胆固醇等细胞结构成分的营养素摄入量,为胰腺的β细胞提供原料。

要不然,老这么“抽鞭子”,胰腺的β细胞这匹“瘦马”很快就会招架不住,等“瘦马”彻底累瘫,任你怎么“刺激”也分泌不出来了,病情就会从“胰岛素相对不足”快速地发展到“绝对不足”。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那既然这样,我就不吃降糖药,直接打胰岛素行不行?直接补充胰岛素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不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不能随身体的需要而变化。患者要在固定的时间进食,保持固定的运动量和注射固定剂量的胰岛素,有一个环节搞不好就会出现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的问题。

胰岛素分泌最爱的“减负三法则”

人体自身的胰岛素是怎样合成、怎样工作的呢?

胰腺中β细胞先合成由86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原,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增高,需要胰岛素降血糖时,胰腺把胰岛素原释放到血液中,此时胰岛素原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活性的C肽,另一部分是有活性的胰岛素(51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

当一个人在注射胰岛素后,如果想知道他的胰腺细胞还有多少合成自身胰岛素的能力,测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就不准确了,因为此时的血液中的胰岛素既包括这个患者身体产生的部分,也包括注射进去的胰岛素。那怎么办?我们会测C肽水平,因为胰岛素和C肽的含量是1∶1的关系,测出了C肽含量,也就测出了胰岛素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