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存新一瞧,原来是上回托邵堂送来的策论。
他脸上顿时胀的通红。
“有求学上进的心是好事,广交好友也是好事,但让你写诗赋文章是为了磨练你的心智,考察经世致用的治国见解,检验文学才情与功底,若你因一念之差让人替你代笔,我宁可交上来的是并无结尾的文章。”
奉存新顺势打开策论一瞧,通篇都的确是他书写,整整两大页。
只不过最后一页的末尾一段,却是他托了邵堂代写,他对此还心生感激。
当下看完以后却很是怔愣。
他整篇所写都以为求民生计为题眼,所思所写都围绕这点,但最后一段却推翻了前面所写的内容,使这篇策论看上去前言不搭后语,隐约自相矛盾,十分违和。
但笔迹却是仿了自己的,因而看不出来一前一后是两人所写。
奉存新忽然想到,那日自己回去没看到妻儿返回书院,谁知邵堂赶来告知的场景。
顿时恼怒。
尹老先生见他反应过来,扶了扶须髯,面上依旧是微微的笑:“远志呐,此时时运不济,不必放在心上,再沉住气,多四处看看,多接触民生,会认识更多的人,了解人性的善恶,以后写文章更有体会。我老了,当下只想在家里含饴弄孙享享清福,偶时出游,再无精力其余,你还是自行去吧,不必在我这守着。”
竟然是委婉的拒绝了他的请求。
奉存新大失所望,然而失望之后,接连的打击让他自然而然将所有的帐一起算在了邵堂的头上。
待他走后,尹畔也到了凉亭陪着吃早饭。
“父亲,虽然您口中说邵学子人品不好,可我瞧他的诗赋却还留着,是着意他了?是不是还要再收个关门弟子?”
尹畔是幼子,和父亲的关系最好,也能说些玩笑,打趣对方。
“我的确欣赏他。”尹老先生笑道,“他人够机敏,又懂得钻营,更难得的是才学不在你当年之下,这样的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就能往上走,比奉志远更适合官场周旋。”
尹畔诧异,想续上上回未解的疑惑,有意问,“哦,您居然对他这样着意?”
尹老先生不否认,更是叹了口气:“尹家子弟多,读书上进的却并不多。你二哥就不说了,只止步于举人,你三哥更是只到了秀才,唯独你大哥能一路进了京都在朝为官,现在你又冒出了头——我的学生也多之又多,可却不过是白担了虚名,才学出众的无出身,有出身的却又无真才实学,实在是令人叹矣!”
尹畔听出点意思来,顿时心头一跳,“您的意思是想提一提这个邵堂?可我听说今年的乡试他也落榜了。”
“这并非是天灾,而是人祸。”尹老先生意味深长,“他得罪了人呐,能让他下场已算是不错了。”
尹畔晓得父亲人脉广泛,知晓这点儿内幕不算什么罕事,因而道:“您是正好趁此机会?”
尹老先生就道:“你可别小瞧了他,虽然他得罪了人,可对方也并非是要断了他的命脉,相反,说不定和我想到一处去了。这样的人,若是将来在仕途上做你的前驱,你会比你的大哥走得更顺畅。”
大哥现在是从三品户部侍郎,再往上也就是户部尚书一职了,听父亲的意思,莫非……
尹畔心头猛然跳了起来。
他现在年纪轻,原本中进士后大哥要帮他谋个京官的缺,但父亲却说什么都要他回家,大哥几次来信,父亲都没松口,时间一久,大哥也就不再提。
父亲虽然嘴上说新帝登基新政不稳,他不适合此时入官场熬资历,不过他心里猜到是为了给大哥留时间。
虽有不甘,但依然听从,如今父亲字字句句为自己谋划,这怎叫他心头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