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苒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涩意,让她呼吸困难,眼睛发热,有什么情绪在不断积蓄着。
她的脚步停了下来,回头道:“阿真。”
晏绝还站着原地,一点也没有动,仿佛只是在久久凝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怎么了?”
她内心出现一种不明来由的强烈冲动,蓦然朝着他跑了回去。
她跑过昏暗的宫道,裙摆被风吹得飞扬起来,在晏绝来得及反应之前,她就跑到他身前,然后用力地抱住了他。
晏绝愣了片刻,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在如他幼时那样狭长幽深,看不到尽头的宫道之中,他得到一个温暖的、主动的拥抱。
“阿真,我要走了。”
傅苒把脸埋在他胸前的衣襟上,看不见他这一刻的神情,只感到他胸口急促的心跳。
但她依然说完了转身那一刻最想说出来的话。
她的声音闷闷的,带着湿意:“下次……再会。”
*
洛水南郊,清晨的河风带上了渐入深秋的凛冽。
前往南方的使团已经整理好行装,在这里聚集等候出发,车马辚辚,人声喧嚣,空气中弥漫着远行的躁动与离别的沉重。
一辆不起眼的缁车内,苏琼月心神不宁地坐着,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带翻来覆去。她根本无法安心坐住,时不时就掀起帘子往外看一眼,在攒动的人头和飞扬的尘土间忐忑地搜寻。
连苏琼月自己也说不清,她到底是期望看到,还是不希望看到那个人。
萧徵走到了车窗边,帮她拂起了要落不落的车帘,温润道:“是不是紧张了?时候还早,若是还想再看看这些故土的风物,下车走走也无妨。”
他的眼神里盛满了怜惜和理解。
从这里去往建康,不只是千里之遥,对于苏琼月来说,几乎不可能再有见到故乡的机会,她已经为他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苏琼月心底涌起一股冲动,但目光一触及车外的使团仪仗,那种冲动又迅速地冷却了。
她摇了摇头,掩饰住自己的不舍:“看了这么多年,早就已经印在心里,用不着再看了。”
她不想在新婚的夫君面前表露出这样不情不愿的态度,强撑着引开了话题:“说起来,我还从没有见过建康的风物,也没有见过长江,听说长江之水,远比我们这里的黄河要壮阔得多,是真的吗?”
萧徵隔着小小的车窗,温声道:“是啊,长江浪涛汹涌,我幼时曾经一度喜欢到江边听涛声,此去路程遥远,路上车队必然会经过江岸,到时候,我陪你一同去看。”
他细致的描述里,仿佛沾染了江风的湿润气息,让苏琼月盘绕在心头的离情不知不觉被遣散了些许。
她紧绷的肩头微微放松下来:“那再好不过了。”
虽然生在怀朔,长在洛阳,但她对江南水乡不能说没有向往之情,所以才会常常向萧徵学习吴地乐曲。
但最后见到那些向往的景色的方式,却是她自己完全没能想到的。
姑母和昭姨常在她面前感慨人世的无常,她们正是因此才笃信佛法,随着年岁渐长,苏琼月也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了,长辈们的喟叹到底是因何而生。
她的视线漫无目的地飘出车窗,投向这片将要离别的洛水,忽然一凝,眼神既惊喜又复杂:“苒苒,你来了。”
萧徵顺着她看的方向回过头,视野中出现了他意料之中的身影。
傅苒朝他们走过来,打招呼道:“世子,苏姐姐。”
她虽然是要远行,但身上并没有带多少东西,只有一个很小的包裹。
苏琼月目光落在那个轻薄的包裹上,声音带着一丝讶异和疼惜:“你只带了这些吗?”
傅苒故作轻松地笑了笑:“本来是整理了一下的,但是我最后想想,感觉也没有那么多需要带走的,而且我算是偷偷溜出来,带那么多东西多明显。”
她把写好的长信放到了谢青行书房,然后找了个出门的借口,自己悄悄离开了。
在她登上车和苏琼月同坐之前,萧徵把一个密封的纸筒递给她,声音压得很低:“这是那位你要顶替的女子的信息。”
看来,里面装的应该就是身份文书之类的东西了。
这些当然不适合在外面打开,傅苒点了点头,刚准备登上车辕,又被一阵急促的唧唧鸣叫声吸引,不由得仰头望向高树。
在树梢枝头,几只燕子短暂地驻足在那里,歇了歇脚,很快又振翅,轻盈地掠过天空。
它们在飞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