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触景生情,她忽然就想起,在永宁寺后的竹林里,晏绝当时扯上《贤愚经》编的那一段话。
他说燕子年年南飞,还是会回到故巢。
而她在春天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又在寒冷的深秋到来前离去。
真是奇妙的印证。
因果循环,缘分轮回,因缘际会。
多么深刻的故事,最后都要迎来从最初就写好的结尾。
“还不上车么?”萧徵温润的声音在身侧响起。
他已经伸出了手,掌心向上,显然是想扶她一把。
但傅苒没有去接,她从渐渐远去的燕子那里收回目光,自己爬上了车。
车轮即将转动,她背对着喧嚣的人群,几乎无声地承诺。
“我会再回到这里来的。”
或早或晚。
一定会的。
第65章
阳春三月,一场烟雨将整座台城笼罩在其中。
天空仿佛洗笔池中淡淡的墨色,自上而下地逐渐沉淀变深,而从视野中延伸出去的宫墙、屋瓦、芳树、城郭,全都在氤氲的烟雨里雾化得朦胧不清,像一幅不慎被水浸湿了的墨画。
傅苒从尚书内省的檐下走出来,想用手去接这些剔透如细丝的雨水,却只得到了绒羽般绵绵拂过的湿润触感。
萧徵给她在使团里安排了一个文书女官的身份,到了建康之后,她因为通晓文墨,便被安排到了尚书内省中继续担任女史。
现在离她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三年有余。
刚刚,掌事的女尚书吩咐她道:“今天需遣人往太后陛下处呈递封后妃的名册,你手中既无紧要的事体,便由你去吧。”
傅苒撑起一柄油伞,走进烟雨织成的帘幕,向着皇太后的宫殿走去。
在外面等了片刻,就有宫人出来传话:“太后陛下传唤。”
殿内檀香的气息沉静悠长,丝丝缕缕的烟从香炉中升起,缭绕在佛龛前。沈太后正跪坐于蒲团上,口中低低颂念着佛号,神情专注。太子妃苏琼月恭谨地侍立在太后的侧旁。
在太后面前,当然没有交流的空间。苏琼月和她视线在空中无声交汇了一瞬,随即傅苒低下头,屏息静立。
建康宫的皇太后沈氏,是当今皇帝萧承业的生母,萧徵的祖母。
这位沈太后先是目睹了宫闱血色,而后侥幸躲过了杀身之祸,却也不得不在尼寺中熬过了人生中的近十年,因此和她见过的北朝苏太后相比,外貌上不免显得苍老许多。
但也许是因为这些经历,沈太后有种恬淡平和的气质,不那么像是尊贵非凡的皇太后,而更像一位虔诚的比丘尼。
沈太后扶着苏琼月的手从蒲团起身,宫人连忙撤下蒲团,另外布置好舒适的坐具,太后落座,目光温和地投向阶下:“呈上来吧。”
傅苒作为女史,没太后的命令不能擅近御前,所以依旧保持着低头的姿态,把名册递给太后贴身宫人,让宫人拿上去。
沈太后翻动名册,纸页发出一阵细微的窸窣声,她的目光落在了其中的一列字上。
“已故义阳王妃郗氏,追封为献皇后……”
看到这里,沈太后便没有再翻动名册,视线定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上,随后叹息了一声:“我知道了,册封便如此进行吧,不必改动了。”
沈太后说完,放下名册,看了傅苒一眼:“你是尚书内省的女史?我之前怎么未曾在宫中见过你?”
傅苒解释道:“启禀太后,我多在省中处理文书案牍,今日是初次为太后陛下呈送。”
“原来如此,”太后宽和地颔首,“瞧你年纪这样轻,应该是刚入宫不久,抬起头来,让我瞧瞧。”
傅苒依言抬起了头,谁知沈太后见到她的瞬间,身形一震,竟然控制不住地站了起来。
周围的人反应不及,太后往前踉跄了半步,眼中蓦然浮现出惊愕,自言自语般地喃喃道:“云婉,是你?”
云婉又是谁?
傅苒也没有想到沈太后会是这个反应,一时间有点茫然。
还好苏琼月很快上前一步,扶住身形微晃的太后,小心地把人搀回了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