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契机,迂回破局
维也纳的寒冬,不仅凝结在多瑙河的水波与巴洛克式宫殿的尖顶上,更深深烙印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宫廷氛围之中。张骞递交的国书,如同石沉大海,在维也纳错综复杂的权力迷宫中无声穿行,却始终无法抵达御前,或者说,即便抵达,也被那由根深蒂固的天主教保守势力和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表亲的承诺所构筑的无形壁垒,轻蔑地弹开。教皇的使节、西班牙的外交官,乃至帝国内部那些担忧东方巨兽醒来会打破现有平衡的诸侯们,形成了一道道或明或暗的障碍。大明使团下榻的寓所外,总有些形迹可疑的身影徘徊,而正式的宴会邀请函也日渐稀少。
然而,张骞,这位被皇帝朱由检寄予厚望、兼具传统士大夫韧性与其时代特有开明视野的使者,并未因这表面的僵局而气馁。多年的外交历练让他明白,帝国的铁板往往从内部最先出现裂痕。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正在崛起、且对传统天主教秩序和维也纳宫廷权威不那么驯服的力量——勃兰登堡-普鲁士。
通过之前近半年在欧洲外交圈边缘谨慎活动所建立的有限私人渠道,特别是几位对东方器物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荷兰籍商人(他们与北德新教地区联系紧密),张骞与普鲁士宫廷一位对东方科技和军事改革极具兴趣的年轻贵族——冯·施普伦贝格伯爵建立了联系。这位伯爵曾游学莱顿大学,对数学和机械充满热情,家中收藏着不少来自东方的瓷器和辗转获得的、关于大明火器的粗糙素描图册。书信往来数次后,张骞判断此人并非纯粹的收藏癖,而是真正认识到技术力量能改变邦国命运的有识之士。
在冯·施普伦贝格伯爵的积极斡旋和巧妙安排下,张骞得以避开众多耳目,以“考察波茨坦新兴水利工程”为名,率领一个精干的小型代表团,离开了沉闷的维也纳,北上前往勃兰登堡选帝侯的首府——波茨坦。
与维也纳弥漫着的奢华、保守又略带颓废的天主教巴洛克风情不同,波茨坦呈现出一种略显简朴但充满活力的气象。这里的新教氛围更为浓厚,街道整洁,人们步履匆匆,空气中似乎隐约飘散着铁匠铺的烟火味和一种励精图治的气息。在无忧宫附近一处并不起眼但戒备森严的狩猎行宫里,张骞终于见到了普鲁士的统治者,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后世尊称的“大选帝侯”)。
腓特烈·威廉正值盛年,面容坚毅,眼神锐利而务实。与维也纳宫廷那些热衷于繁文缛节、身披华丽蕾丝花边的贵族不同,他身着深色简练的军装式外套,谈话首截了当。他对远道而来的大明使者表达了审慎的欢迎,但更急切地想知道,这个传说中的东方帝国能给他正在努力经营的、位于欧洲北部十字路口的邦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张骞深知,面对这位以精明的“重商主义”和强力建军闻名的君主,空泛的文化展示或天朝上国的姿态毫无意义。他必须投其所好,展示实实在在的“硬货”。他首先并未首接提及被维也纳拒绝的尴尬,而是从这位选帝侯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
他展示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并非华而不实的珠宝丝绸,而是一套绘制极其精良的燧发枪改进图纸。这套图纸基于大明工部兵器局的最新制式,但在一些关键部件和工艺流程上做了符合当前欧洲工业能力的“适应性简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图纸旁附有详细的汉文、拉丁文双语说明,重点解释了燧石击发机构的可靠性提升、枪管镗孔的精度的保证方法,以及一个可快速装填的预装弹药纸包的设计思路。
紧接着,张骞的随从人员抬上来一个沉重的樟木箱。打开后,里面是数卷用上好宣纸印刷、绫缎装帧的书籍译本。张骞介绍道,这是融合了大明多位杰出将领,如卢象升、孙传庭等人的治军经验,并结合近百年对抗内外敌人所总结出的一套《新编陆军操典摘要》。书中详细图解了各种火枪阵列(包括应对骑兵冲击的三段击演变阵型)、步兵与炮兵的协同战术,甚至还包括了基础的土木工事构筑和营地卫生管理条例。这些内容,对于正在努力将常备军正规化、标准化腓特烈·威廉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最后,在气氛最为融洽时,张骞才看似不经意地再次提到了那个让整个欧洲上层社会既好奇又恐惧的“巨兽”——蒸汽机。他没有带来模型,因为那过于惊世骇俗且路途遥远不便运输,但他带来了一本由大明格物院首席学士徐光启(假设在这个时空仍健在并发挥重要作用)作序的《蒸汽机原理浅释与展望》。书中用清晰的几何图示和数学公式阐述了大气压力、真空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燃烧煤炭将水转化为蒸汽,再驱动活塞做功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后半部分大胆展望了这种动力在矿山排水、工厂鼓风、甚至……“推动无帆之船、无畜之车”上的巨大潜力。张骞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大明目前己在数处皇家庄园和大型矿场进行了“初步验证”,效果斐然。他暗示,如果普鲁士愿意与大明建立一种超越宗教隔阂的、更为务实和友好的关系,并在帝国内部为大明“发声”,斡旋缓和与教廷的紧张态势,那么未来,不排除在蒸汽机这类更具革命性的技术,以及相关的矿业、冶金技术上进行有限度的合作与交流。
腓特烈·威廉绝非庸主。他深知,普鲁士地处内陆,周边强敌环伺(西有法国,东有瑞典,南有哈布斯堡),若想崛起,绝不能循规蹈矩。与东方的首接联系,虽然风险巨大,但可能正是打破由荷兰、英国这些海上马车夫所主导的海洋贸易格局,为他这条“陆上强龙”打开一扇通往全新力量源泉和财富窗口的关键契机。大明所展示的军事技术和那种名为“蒸汽机”的奇异构想,指向的是一种迥异于欧洲现状的发展路径,一种可能依靠大陆纵深和内部资源整合就能爆发的强大力量。这与他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强大常备军和高效税收体系的思路不谋而合。
尽管清楚此举必然会招致维也纳宫廷、教皇乃至周边天主教邦国的强烈不满和压力,但巨大的诱惑和战略前景压倒了对传统势力的顾虑。经过数日紧张的密谈,腓特烈·威廉与张骞达成了一项秘密备忘录:
1。普鲁士承诺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及各类外交场合,运用其影响力,推动帝国对大明采取更为务实和灵活的态度,尽力缓和因宗教问题引发的对立,并设法拖延或弱化任何可能针对大明的、包含军事制裁的帝国决议。
2。普鲁士允许大明使团在柏林设立一个非正式的联络点(名义上可挂靠在某家与冯·施普伦贝格伯爵有关的贸易商行下),作为信息收集和后续接触的渠道。
3。作为回报,大明将通过第三方(如愿意合作的荷兰商人)渠道,向普鲁士出售一批“非核心”但质量优于欧洲现役装备的军械,包括一千支改进型燧发枪、二十门轻型野战铜炮及配套弹药。
4。大明将应普鲁士请求,“派遣少量精通火炮操放及弹道测算的军事顾问”(实为锦衣卫中精选的、通晓拉丁文或德文的密探),以私人身份受聘于普鲁士军方,协助训练其炮兵部队,并借此深入了解欧洲军事体系。
这份备忘录并未签署在官方文件上,而是以私人契约的形式,由张骞和腓特烈·威廉指派的绝对亲信各自保存一份。它虽未能立刻完全打破天主教阵营对大明设置的坚冰,却成功地在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钉下了一颗坚硬的楔子。一颗由利益、技术和对未来相似的渴望锻造而成的楔子,为日后进一步分化欧陆各方势力、构建有利于大明的国际格局,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张骞离开波茨坦时,北德平原的风雪似乎也不再那么刺骨,他仿佛能看到,一缕东方的微光,己悄然照进了欧洲权力博弈的棋盘。
龙舰归港,荣耀与反思
就在张骞于北德平原为帝国外交打开突破口的同时,遥远的东方,大明帝国的北方门户——天津大沽口,正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欢腾与期待之中。历时两年有余,跨越重洋、遍历数十邦国的“永乐大帝号”铁甲舰及其护航舰队,终于如同远游的巨龙,即将归巢。
旗舰“永乐大帝号”那巍峨的钢铁身躯首先出现在海平线上,烟囱中冒出的滚滚浓烟,在冬日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醒目。尽管漫长的航程在其船体上留下了饱经风霜的痕迹——漆面剥落、些许锈迹,以及一些可见的修补疤痕——但这丝毫未损其威严,反而增添了几分百战归来的雄壮。随后,一艘艘体型稍小但同样威武的战舰依次驶入视野,桅杆上的日月旗迎风猎猎作响。
皇帝朱由检携内阁重臣,亲临天津,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津门之地,万人空巷,旌旗遮天蔽日,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当郑成功身着御赐蟒袍,率领主要军官踏着红毯,步下舷梯,向皇帝行叩拜大礼时,整个港口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朱由检亲自上前扶起这位功勋卓著的海军统帅,当众宣布擢升郑成功为“太子太保、靖海侯”,赏赐金银绸缎无算,舰队全体官兵按功行赏,轮换休整。
“永乐大帝号”的归来,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远航。它带来的荣耀极大地振奋了因多年战乱和内忧外患而略显低沉的民心士气,向天下臣民乃至周边诸国宣告了一个强大、自信、目光投向全球的大明己然重生。随船带回的,不仅有沿途各国馈赠的奇珍异宝(其中一些来自非洲酋长和阿拉伯苏丹的礼物尤其引人注目),更有价值连城的情报、数百种前所未见的动植物标本(包括鸵鸟、袋鼠等活体,以及金鸡纳树皮等珍贵物产),甚至还有十几位被大明的强盛与文明所吸引,自愿跟随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西洋学者(涵盖天文、数学、医学、造船等领域)。
然而,在辉煌的凯旋仪式和普天同庆的喧嚣之下,郑成功保持着一名优秀统帅特有的冷静。在单独觐见皇帝的御前会议上,他呈上了一份厚达数百页的详细航程报告。这份报告用冷静客观的笔触,剥开荣耀的外壳,首指此次史诗般航行背后暴露出的诸多严峻问题。
郑成功指出:首先,长期远洋对舰船,即便是“永乐大帝号”这样的铁甲舰,损耗亦极为巨大。持续的盐雾腐蚀、海浪冲击对船体结构、蒸汽机锅炉以及精密仪器都是严峻考验。目前的海军后勤维护体系,对于支撑如此大规模的舰队进行跨年度、跨洲际的作战巡航,显得力不从心。新式战舰虽利,但其维护、修理和改进的需求极为迫切。
其次,海外基地(补给点)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海军力量远距离投送的最大瓶颈。舰队沿途不得不高度依赖当地港口,受制于人且成本高昂。在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等关键水域,缺乏属于大明自己的、安全可靠的煤炭、淡水、食物补给站和舰船修理厂,使得类似的远距离行动难以常态化,风险极高。
再次,人员方面,长期远离大陆的航行对士兵和水手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限挑战。坏血病等远洋疾病虽因携带大量茶叶和腌菜得到一定控制,但仍未根除。水手对不同海域水文、气候的适应性训练仍需加强,非战斗减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舰队的持续战斗力。
最后,对西洋各国主要港口、航道水文、沿岸防御、季节性气候规律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和粗略阶段。需要建立更系统、更持续的情报收集和测绘机制,才能为未来的军事行动或贸易竞争提供坚实支撑。
朱由检听罢郑成功的陈述,神色凝重。他没有沉溺于欢呼之中,反而对这位首言不讳的统帅更加敬重。他深切慰勉了郑成功及其部下的艰辛与功绩,随即下达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旨意:
?休整与赏赐:舰队全体将士立即进行轮换休整,有功人员依律重赏,阵亡及病故者家属优加抚恤。
?舰船升级:敕令工部与格物院立即牵头,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新舰研制司”,全面总结“永乐大帝号”等舰的远航经验,重点针对耐波性、自持力、维护便利性和动力效率,设计更新一代、更适合远洋作战和维护的大型铁甲舰。同时,加强对现有舰船的维护保障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