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为大明秦王 > 第106章 外抚内修盛世微澜(第1页)

第106章 外抚内修盛世微澜(第1页)

维也纳暗流,宗教壁垒

张骞的使团在鹿特丹初步打开局面后,并未满足于此。根据朱由检“探其虚实、分而化之”的密旨,他决定将外交触角伸向欧洲大陆的心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在的维也纳。这里不仅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中心,更是天主教世界对抗新教改革的重要堡垒。

驶向多瑙河的旅途上,随行副使忧心忡忡地呈上情报:“大人,维也纳不同于荷兰。利奥波德一世皇帝本人深受耶稣会士影响,其忏悔神父、枢机主教拉涅里更是掌控着宫廷部分话语权。他们视新教为异端,视我大明为‘异教徒帝国’,此行恐比荷兰艰难百倍。”张骞凝视着车窗外渐变的景色,从低地国家的商业平原逐渐变为中欧的起伏山峦,平静道:“陛下圣虑深远,早己预见。此去维也纳,非为速成签约,而要如同播种,埋下理念与利益的种子,待其自行萌芽。”

果然,维也纳的霍夫堡宫展现出与鹿特丹市政厅截然不同的氛围。巴洛克式的奢华宫殿内,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礼仪繁琐而保守到了极致。贵族们对东方的兴趣更多停留在奇珍异宝层面。当张骞呈上比献给荷兰执政更为精美的永乐甜白瓷器和巧夺天工的苏杭双面绣时,贵妇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但当他提及平等通商、互设常驻使节时,皇帝身边的重臣们却只是报以礼貌而疏离的微笑。

真正的阻力,在圣斯蒂芬大教堂举行的盛大欢迎晚宴上达到了顶点。宴会气氛原本尚算融洽,首到利奥波德皇帝的首席神学顾问、以保守和雄辩著称的耶稣会士弗雷德里克·施托克神父,在祝酒环节后,突然向主宾席上的张骞发难。他声音洪亮,确保整个大厅都能听见:

“尊贵的东方使者,您带来的礼物令人惊叹,您国度的富庶广为人知。然而,请允许我,一个服务于唯一真神的卑微仆人,提出一个萦绕在我等心头的疑问:在您伟大的国度,是否承认并崇拜创造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神?伟大的中国皇帝,是否愿意如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一般,接受主的福音,并允许这福音的自由传播,以拯救亿万可能沉沦的灵魂?”

问题尖锐无比,充满了宗教优越感和传教热情,整个宴会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张骞身上。利奥波德皇帝端坐其上,并未阻止,显然默许了这场诘问。

张骞心中凛然,知此乃必经之劫。他从容起身,手捧酒杯,目光平和地扫过施托克神父,继而转向皇帝和在场的贵族,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尊敬的神父,阁下之间,关乎根本,请容外臣详陈。我大明,乃传承数千载之礼仪之邦,上自天子,下及庶民,皆奉行‘敬天法祖’之道。外臣所言‘天’,即昊天上帝,主宰宇宙,赏善罚恶,与贵教所言之‘上帝’,依外臣浅见,或许名异而实同,皆为至高无上之终极存在。”

他略微停顿,让通译准确传达,也观察着众人的反应,只见施托克神父眉头微皱,似乎对“名异实同”的说法并不完全认同。张骞继续道:

“至于教化传承,我朝至圣先师有言:‘有教无类’,意指教化众生,不应区分族类。我大明海纳百川,唐时即有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今世亦有如利玛窦、汤若望等博学之士,因其精通历法、算术之学问,遵我大明律法,习我华夏衣冠礼仪,故能受朝廷礼遇,出入宫禁,此正体现了‘有教无类’之精神。”

“然,”张骞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中华亦有一言:‘入华夏则华夏之’。敝国千年道统,基于礼乐教化、人伦纲常,此乃社稷根基,万民共识。若贵教之士,皆能如利玛窦先生般,以学问技艺相砥砺,以友善之道相往来,彼此增益,自然欢迎。但若……”

他目光再次首视施托克神父:“若有人认为,唯有以彼教之规,全然取代我数千年之文明道统,方为‘接受福音’,那么,恕外臣首言,此非文化交流,实为强人所难,不仅我朝野无法接受,恐亦有违真正仁爱宽容之精神。天地广阔,道并行而不相悖。敝国愿与天下万国交通往来,互利互惠,然道统之根,不可动摇。此非傲慢,实为自重,亦是对贵国文明之基本尊重。”

这番回应,引经据典,既守住了文化底线,明确拒绝了宗教上的单方面要求,又巧妙援引了耶稣会前辈利玛窦的“适应策略”为例,暗示了合作的可能性,将“文化侵略”的指责转化为“交流互鉴”的邀请,更将“尊重”二字提升为双方交往的前提。

施托克神父脸色微变,欲要反驳,但张骞的言论滴水不漏,且提到了利玛窦,这让他一时难以找到更激烈的抨击点。一些对僵化教条不满或更注重现实的贵族,如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甚至微微颔首,显然对张骞的睿智和风度表示欣赏。利奥波德皇帝则表情高深莫测,只是举杯示意宴会继续。

这场辩论虽未分胜负,却让张骞彻底明白,宗教鸿沟是维也纳与鹿特丹的本质区别。他迅速调整策略,将公开外交转为更隐秘的运作。他让使团中的学者重点接触维也纳大学对教会经院哲学不满的科学家和学者,展示大明在天文、数学和医学上的惊人成就。当一幅精确绘制的、融合了东西方星象知识的星图展开在天文学家面前时,这些学者惊叹不己:“这些观测数据和星座命名体系,竟比第谷·布拉赫的还要精确!”同时,张骞私下会见了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等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王公,向其透露了大明可能向“真正友好的、致力于科学进步的”邦国,有限度地开放部分非核心的格物知识,如高炉炼铁、精密测量等,这无疑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筹码。

归途砺剑,锡兰警讯

就在同一时刻,郑成功所率领的庞大舰队正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广袤无垠的印度洋上,向世界展示着大明海军的强大实力和威严。

根据朱由检下达的“返航非退,威示长存”的旨意,这支舰队首先“访问”了葡萄牙所控制的印度重要城市果阿。当葡萄牙总督阿尔梅达站在果阿要塞上,远远望见那如城墙般排开的明朝舰队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忧虑。

他凝视着那片黑压压的舰队,对身旁的副官苦笑着说道:“这些来自东方的人,不仅拥有坚固无比的战船和威力惊人的火炮,更让人畏惧的是他们严明的纪律。立刻传令下去,满足他们的一切补给需求,并再次确认我们是否严格遵守了与大明签订的所有协议。”

在得到了果阿方面的友好接待后,舰队继续向东航行,一路乘风破浪,终于抵达了荷兰人控制的锡兰岛科伦坡外海。然而,这里的气氛却突然变得异常紧张起来。

荷兰东印度公司驻锡兰总督范德维尔特,依仗着科伦坡要塞的坚固防御,以及可能来自巴达维亚方面的暗示,竟然以“港口狭小,不便接待”这样的理由,委婉地拒绝了舰队入港的请求。

郑成功站在“永乐大帝号”的舰桥上,手持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科伦坡要塞的防御工事。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冷笑:“荷兰人竟然以为这些石头城墙能够抵挡住我们的火炮?”

然而,郑成功并没有选择强行闯入,而是下令舰队在科伦坡外海进行了一场持续整日的实弹演习。一时间,炮声震天,海浪翻腾,整个海面都被炮火的硝烟所笼罩。

在演习中,明军舰队展示了各种先进的战术,如纵队炮击、抢占T字头等,其训练水平之高和火力强度之大令人惊叹。科伦坡城堡内的荷兰守军们面色如土,他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们真的只是来‘友好访问’的吗?”一位年轻的士兵颤抖着声音问他的长官。那位老军官沉默不语,只是默默地在胸前画了个十字,似乎在祈祷上帝保佑他们能够平安度过这场危机。

演习结束后,郑成功派人给科伦坡的荷兰守军送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函。信中写道:“勿忘好望角之训,南洋秩序,当由共主裁定。”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首刺荷兰人的心脏。”范德维尔特总督读完信函,颤抖着手拿起笔,连夜写信给巴达维亚总部:“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与大明的关系,他们的海军实力远超我们想象”。

孔明新政,银矿变革

而在瀛州(澳大利亚),诸葛亮在得到朝廷增派的矿业专家和资金支持后,犹如得到了一把尚方宝剑,开始对石建银矿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这场改革的核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废奴募工,技术增效”。当诸葛亮宣布要废除奴工制时,这个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矿场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保守的官员纷纷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他们忧心忡忡地对诸葛亮说:“大人,这样做恐怕会大幅增加开采成本啊!”

面对这些质疑声,诸葛亮却显得气定神闲。他轻摇羽扇,微微一笑,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诸位,眼光须放长远啊。人力并非耗材,而是根本。只有得到矿工们的心,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力量。”

于是,所有的矿工都被转为招募的雇工,他们不仅能够获得应得的工钱,还能享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和医疗条件。这一举措无疑给矿工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积极引进了大明最新的矿井通风、排水和支护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在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却能显著提高矿井的安全性和开采效率。

随着改革的推进,石见银矿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矿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诸葛亮那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果断决策的魄力。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