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为大明秦王 > 第106章 外抚内修盛世微澜(第2页)

第106章 外抚内修盛世微澜(第2页)

诸葛亮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还关注到了瀛州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他决定设立一所专门的“矿务学堂”,培养本地青年学习采矿技术。

在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名叫吉郎的土著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学习非常刻苦,对采矿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而且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察,诸葛亮认为吉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副管事,协助老管事管理矿务学堂和矿区的日常事务。

然而,这一人事任命却引起了老管事的不满。他认为让一个土著来管理汉人工匠是不合适的,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老管事找到诸葛亮,抱怨道:“大人,让土著管土著还行,可怎么能让他来管我们这些汉人工匠呢?”

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解释道:“才德不分族裔。昔日孟获为南蛮首领,却能为蜀汉效力,成为我军的一员大将。如今吉郎虽为土著,但他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又有领导才能,为何不能为我大明效劳呢?”

诸葛亮的这番话让老管事无言以对,他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有些狭隘。而这项人事任命在矿工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土著工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上升通道,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此外,诸葛亮还奏请朝廷将一部分白银留在瀛州,用于铸造银元。这些银元一面刻有精美的龙纹,另一面则刻有“瀛州通宝”西个字。这种银元不仅方便了当地的货币流通,也促进了瀛州的经济活力。江南风波,法理征地

就在此时,江南铁路的征地风波却像燎原之火一般,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苏州府一带,情况更是严重。这里有几个势力庞大的家族,他们联合起来,以“破坏祖坟风水、毁坏良田”为借口,煽动了数百名乡民,对勘探和施工进行了激烈的阻挠。

这场冲突在最富裕的周家庄园达到了高潮。周氏家族历史悠久,己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祖坟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百亩,而且修建得极为气派。当勘探队标明铁路线将会穿过周家祖坟的边缘时,周老爷子坐不住了,他拄着拐杖,亲自带领着族人前来阻挠。

“这是我周氏一族的风水宝地,动一动都会惊扰到先灵,破我家运啊!”周老爷子满脸怒容,对着勘探队的人吼道。

工地上顿时一片混乱,乡民们与官差们推搡起来,不时有人受伤见血。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应天巡抚衙门,强硬派的官员们纷纷主张立刻派兵去镇压。

“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周老爷子和那几个带头的人抓起来,这些乡民自然就会散去!”一位官员拍着桌子说道。

然而,面对众人的反对意见,朱由检并没有退缩,反而坚定地表示要推行这项计划。他深知这己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征地问题,而是新兴的国家意志与那些根深蒂固的宗族势力以及传统观念之间的一次激烈碰撞。

为了顺利推进铁路建设,朱由检果断地下达了一系列旨意,犹如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旨在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首先,他决定让司法介入其中。朱由检派遣了钦差御史,与地方官员一同合作,严格按照《大明律》中有关国家工程征地的条款进行审理。这一举措确保了征地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让那些企图利用宗族势力和传统观念来阻挠的人无处遁形。

其次,朱由检明白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他下令通过《大明公报》刊发文章,详细解释铁路建设对于朝廷税赋、物资流通以及平抑苏松地区粮价所带来的长远利益。这些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阐述了铁路的重要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最后,朱由检还采取了利益诱导的策略。他宣布一旦铁路建成,将会在沿线设立车站,并优先雇佣当地百姓。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能促进沿线乡镇的经济发展。此外,他还给予沿线乡镇一定的商贸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铁路建设的热情。

钦差大臣李善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周家庄园门前,他没有携带一兵一卒,只是手中捧着几份文书。李善整了整衣冠,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庄园。

进入正厅后,李善见到了周老爷子,他赶忙上前,恭敬地向周老爷子行了一个晚辈礼。周老爷子见状,连忙起身回礼,口中说道:“大人不必如此多礼,快快请坐。”

待两人坐定后,李善微笑着将手中的铁路规划图展开,平铺在桌上。他指着图上的一处,对周老爷子说道:“老先生,您请看,这是我们新规划的铁路路线。您看,这条路线己经特意避开了您家祖坟的核心区域,只征用了边缘的灌木地带。这样一来,既不会影响到祖坟的风水,也能顺利地修建铁路。”

周老爷子定睛看去,果然如李善所说,新的铁路路线巧妙地绕过了祖坟,心中不禁对李善的细心和考虑周全感到有些意外。

李善接着说道:“朝廷对于此次征用土地,愿意以双倍的市价给予补偿。此外,为了感谢周家对朝廷的支持,我们还将在车站为周家保留两间永久商铺。”

周老爷子听完李善的话,沉默了许久。他心中明白,修建铁路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祖坟对于周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心中权衡着利弊,一时间难以做出决定。

终于,周老爷子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不是老朽顽固,实在是……唉,罢了,既然皇上如此体贴,老朽如果再不知好歹,那可真是老糊涂了。”

星图示警,朕心惕厉

紫禁城内,朱由检站在御书房的窗边,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却在沉思着脑海中的国运星图。

在这幅星图上,代表着张骞使团的光点在遥远的欧陆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但周围却被一层淡淡的灰色所环绕。这灰色,他知道,是宗教隔阂所带来的阻碍。尽管张骞的使团在努力地突破这层障碍,但进展似乎并不顺利。

而在南方的海洋上,郑成功舰队的光点己经进入了印度洋,光芒稳定而明亮。这支强大的舰队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行,展示着大明帝国的威严和实力。

瀛州的光点则呈现出一种趋于明亮的黄色,这意味着那里的治理卓有成效,百姓安居乐业。朱由检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毕竟瀛州是帝国新开拓的领土,能够如此迅速地稳定下来,实属不易。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江南地区时,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江南铁路的光带在短暂的波动后,继续缓慢而坚定地延伸着。这条铁路对于帝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修建过程中却引发了一些征地风波。虽然这些风波目前还没有对整体局势造成太大影响,但朱由检知道,这绝不是个例。

在帝国广袤的疆域内,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的、代表着内部不满和矛盾的光点,它们似乎比以往更加活跃了一些。这些光点虽然微小,但却不容忽视。快速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利益格局的剧烈调整,而这种调整往往会带来阵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由检喃喃自语道。强大的武力和外交胜利固然令人振奋,但帝国的长治久安,终究还是系于亿兆黎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共享发展的成果。他深知,只有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好处,才能消除那些潜在的不满和矛盾,确保帝国的根基稳固。

他提起朱笔,在一份关于整顿吏治、严查基层贪腐的奏疏上,批下了“准奏,着都察院、锦衣卫严办,勿枉勿纵”的字样。同时,他给户部下旨,要求研究在铁路等重大项目盈利后,如何建立一种机制,反哺沿线受影响的百姓。

扩张的脚步或许可以稍缓,但内政的深耕,必须加倍用心。盛世的表象之下,他看到了潜藏的微澜,并决心未雨绸缪。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