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为大明秦王 > 第107章 欧陆破冰帝国内省(第2页)

第107章 欧陆破冰帝国内省(第2页)

?海外据点规划:密令兵部、锦衣卫及市舶司联合成立“海外舆地司”,秘密研究在印度洋(如古里、锡兰)、乃至更远海域(如非洲东海岸的某个据点)建立永久或半永久补给、修船据点的可能性。此项工作需暗中进行,初期以商站、货栈等形式伪装渗透。

?人才培养与情报收集:扩大海军学堂规模,增设远洋航海、外语、外交、水文测绘等科目。鼓励民间海商出海,并通过市舶司体系收集海外情报。

这次远航,不仅带来了无上的荣耀,更像一次投入巨资的全面压力测试,为帝国海军的未来建设方向、乃至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提供了极其宝贵、甚至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实践经验。朱由检深知,龙舰归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宏大征程的起点。

瀛州文兴,科举纳才

东海之外,昔日纷乱的倭国故地,如今己在大明治下更名为“瀛州”,并逐渐恢复了秩序与生机。在丞相诸葛亮的悉心治理下,清丈田亩、推广新作物、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等政策己深入人心,经济得到了初步的繁荣,社会秩序日趋稳定。随着物质基础的巩固,诸葛亮高瞻远瞩,将工作的重点稳步转向文教领域,旨在从根本上巩固统治,实现长治久安。

诸葛亮深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之”。要彻底消除倭地数百年的割据传统和潜在离心力,必须在文化认同和仕宦通道上做文章,培养一批认同华夏文明、忠于大明朝廷的新兴精英阶层。在反复斟酌并得到远在南京的皇帝朱由检的明确批准后,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之举在瀛州推出——首次开设“瀛州特科”考试。

此科与大明内陆实行多年的、以考察儒家经义和八股文为主的科学考试有着显著区别。诸葛亮将其定位为“务实取士”,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瀛州当下的治理需求:首要的是汉文的读写能力,这是理解朝廷政令、传承文化的根基;其次是算术,用于钱粮征收、工程预算等日常政务;再次是《大明律》的常识,以确保基层吏员能依法办事;最后,还包括对大明基本国策、尤其是对瀛州治理方略的理解,以考察其政治认同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诸葛亮明确规定,此科“不限出身,唯才是举”。无论是早期迁来的汉人移民、主动归附的旧倭人家族子弟、还是明倭通婚所生的混血后代,甚至是被俘后经过教育表现出色的原武士家庭青年,只要精通汉文、符合基本条件,皆可报名参与。

此令一出,顿时在瀛州三岛(本州、九州、西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原本因出身而仕进无门的年轻学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纷纷挑灯夜读,钻研指定的汉文典籍、算学教程和律法条文。各地官学、私塾人满为患,学习汉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旧家族也审时度势,督促子弟努力学习,渴望通过这条新辟的路径进入仕途,光耀门楣,并在新秩序中保住或提升家族地位。

首次“瀛州特科”在瀛州首府平安京(原京都)举行,由诸葛亮亲自主持。考试过程严格公正,弥封誊录,一如内地。最终,从数千名应试者中,仅取中二十余人。虽然录取率极低,且中选者多数仅被授予县丞、主簿、巡检之类的基层吏员职位,但其象征意义和示范效应巨大。它清晰地宣告了在瀛州这块新附之地上,只要努力学习并认同华夏文化,无论原有出身如何,都有机会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获得晋升之阶,实现个人价值。

这极大地促进了汉文化在瀛州的传播速度和深度,有效地吸引了本土精英对中央朝廷的向心力,从根源上削弱了地方割据意识。放榜之后,诸葛亮并未简单地将这些“门生”分发任职了事。他特意在平安京的州牧府内,举办了为期十天的讲习班,亲自为这些新晋吏员讲学。他不仅讲解为官之道、治理之术,更反复勉励他们“心存忠义,勤于王事”,“尔等皆陛下子民,今得机遇,当以兴瀛安民为己任,不负皇恩,不负所学”。这番教诲,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的确立,进一步从思想和情感上巩固了教化的成果。这批最早的“特科”人才,如同播撒在瀛州沃土上的种子,未来必将成长为支撑大明在此统治的骨干力量。

铁路贯通,财富涌动

与此同时,在大明帝国的经济命脉所在——江南地区,一项划时代的工程终于结出了硕果。历经数年的勘测、争论、征地、以及数万民工、工匠的艰苦奋战,伴随着无数汗水乃至偶尔的血泪,第一条贯穿江南财富核心区域的铁路——“应天(南京)至松江(上海)”段,全线贯通并正式投入运营。

通车当日,南京下关火车站人山人海,彩旗飘扬。一辆被红绸装饰的蒸汽机车,如同钢铁巨兽般静卧在铁轨上,锅炉己烧足压力,发出低沉有力的轰鸣。在工部官员的主持下,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剪彩仪式。随后,随着汽笛一声长鸣,白色的蒸汽喷涌而出,车轮缓缓启动,然后越来越快,牵引着十余节满载生丝、精美瓷器、优质棉布和各类手工业品的车厢,沿着闪亮的钢轨,向着东方疾驰而去。

以往,这批货物若通过漕运或官道运输至松江,即便一帆风顺,也需耗时数日乃至旬月。而如今,这条钢铁巨龙仅用不到一日,便稳稳地停靠在了松江站(位于黄浦江畔)。效率提升了何止十倍!早己等候在松江站的商人们欢呼雀跃,迅速将货物转运至停泊在港口的远洋海船上,运往日本、南洋、乃至更遥远的欧洲。

铁路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速度。它深刻地重塑着经济地理的格局。沿线原本偏僻的乡镇,迅速形成了新的集市、货栈和手工作坊。原本深居内陆的物产,得以更便捷、更廉价地抵达出海口,竞争力大增。而来自海外的商品(如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花、西洋的钟表)和追逐利润的资本,也沿着铁路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江南腹地,刺激着本地产业的升级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朝廷设立的“铁路厘金”(运输税)立即成为了国库一项稳定而丰厚的新财源,其增长势头迅猛。尽管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征地环节,曾引发了不少民间纠纷和地方官僚的阵痛,怨言一度不小。但当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如潮水般涌来,沿线民众因物流便利而生活改善,商人因贸易扩大而利润倍增时,那些曾经激烈的反对声音,也逐渐被发展的巨大浪潮所淹没。帝国的经济血脉,因为这条突然开始强劲搏动的钢铁动脉,而变得更加旺盛有力,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可能性。这第一条铁路的成功,犹如一声春雷,预示着更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浪潮即将席卷这个古老的帝国。

星图微澜,朕修德政

紫禁城的深宫之夜,烛火通明。皇帝朱由检独自站在那幅唯有他能见的、玄妙的“国运星图”之前,陷入沉思。

星图之上,代表外部威胁的几处较大光斑——诸如北方的蒙古残余、西北的准噶尔、以及欧洲方向因宗教和贸易引发的潜在冲突——依旧存在,但其光芒似乎比之前略显暗淡,尤其是欧陆方向,一丝微不可查的、代表着普鲁士契机的淡金色丝线,正试图缠绕、分化那片由哈布斯堡和教廷势力形成的灰暗星云。这表明张骞的努力正在产生微妙的影响。

郑成功舰队回归带来的,不仅是星图上象征“海军”的那片星域骤然明亮了几分,更有一股蕴含着经验、教训与新知识的“气运流”注入,使得代表未来海军发展的区域,衍生出更多细小但充满潜力的分支光点。

瀛州方向,原本有些闪烁不定、象征文化融合与认同的区域,因“特科”的开办而稳定下来,散发出一种温和而持续的光芒,显示诸葛亮的文教之策正在扎实地凝聚人心。

江南之地,尤其是南京至松江一线,因铁路贯通,代表经济活力的光芒最为炽盛,如同一条奔腾的光河,滋养着整个帝国的星域,甚至带动了周边区域的亮度提升。

然而,朱由检并未被这片看似大好的星象所迷惑。他深邃的目光掠过那些耀眼的星芒,聚焦于星图上那些代表内部矛盾的、更为细微和隐蔽的光点。这些光点并未因近期的成功而完全熄灭,它们如同隐藏在光华下的尘埃,或看似平静海面下的暗流。在铁路带来的巨大财富涌动下,似乎有象征土地兼并、胥吏贪墨、贫富分化的晦暗光点在悄然滋生;在海军远征的荣耀背后,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对民力的消耗;而瀛州的同化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潜在的抵抗情绪仍如暗火般潜伏。

“武功赫赫,终需文治滋养。”朱由检在御案上铺开一份关于漕运衰落导致运河沿线民生困顿的奏折,沉吟片刻,挥笔批下了这行字。他深知,帝国的航船凭借强大的武力与迅猛的经济发展,己堪堪驶过了一段最惊险的激流险滩。但前方,并非一马平川的坦途。如何驾驭这艘因技术爆炸、疆域扩张、社会结构变迁而变得前所未有复杂的巨轮,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如何在外患稍缓时整饬内政、安抚黎民,如何让国运的增长真正惠及天下苍生,从而实现王朝的持久稳定与繁荣——这,将是对他这位身负“天命”的皇帝,更深层次、也更为艰巨的考验。

他连续下达了几道旨意,试图防微杜渐,引导这勃发的国势走向更健康的轨道:

?整肃吏治:命都察院加派精干御史,组成专项巡察组,重点核查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款项使用、征地补偿落实情况、以及新兴工坊、矿场中可能存在的官商勾结、盘剥工匠百姓等贪腐和不法行为。要求“查实一起,严办一起,绝不姑息”。

?普惠于民:谕令户部,立即着手研究如何利用铁路运营带来的新增“铁路厘金”税收,一方面适当减免因漕运衰落而经济受创的运河沿线地区的赋税,另一方面则规划在帝国范围内,尤其是偏远乡村,逐步推广建立惠及贫寒子弟的初级社学体系,使“教化不下县”的局面有所改观。

?推广经验:批准了诸葛亮关于“瀛州特科”的总结奏请,并谕令吏部会同礼部,将此经验进行详细评估,考虑在帝国其他新近稳定或有待开发的边疆地区,如云贵、辽东、甘肃等地,进行有限度的、因地制宜的推广,以灵活的取士方式收揽当地人心,巩固边疆。

夜色渐深,朱由检搁下朱笔,目光再次投向那幅浩瀚的星图。帝国的未来,如同这星图一般,光辉与暗影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他所能做的,便是秉持敬畏,勤修内政,任贤用能,谨慎地执掌这艘巨轮的舵盘,引领它驶向不可知,却必须由他去开创的未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