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中国文明史 > 第三 合纵连横(第1页)

第三 合纵连横(第1页)

第三节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仅是兵器的竞赛,也不仅仅是战士的角力,更不仅仅是将领间的斗智斗勇,它还是国与国的最高决策者之间在邦交策略上的较量,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战略谋划的大决斗。战国中期,各国统治者越来越重视邦交形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学有师承,术有专攻。他们的职业目的是要掐准各国统治者的脉搏,对他们的所欲和所惧了如指掌,然后奔走其间,施展辩才,把各国间的形势利害编织成有利于进说对象的言辞,极尽渲染和夸张的能事。他们或鼓动,或恫吓,或者把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叫作合纵;或者使秦与六国中的某一国联合,叫作连横。主张合纵者力图使连横断裂,主张连横者力图使合纵破解。一直到战国末年,纵与横的斗争波诡云谲,为战争形势的进展设下了总体框架和基本走向,也使剧烈残酷的战争浸染上了更加浓厚的戏剧化色彩。这种有师徒授受,有著作流传,甚至成为一种职业的做法还是一种学术活动,叫作“纵横术”、“辩术”或“策术”。钻研这种技能、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纵横家”,或者叫作“辩士”、“策士”、“智谋之士”。由于少数策士的成功,竟惹得当时的许多士人倾心钻研,投身纵横活动。苏秦和张仪是纵、横两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行事可以充分展示纵横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范雎则应属于连横派的人物,他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策略,成为秦国对山东六国实施各个击破战略,并最终走向一统的关键人物。

一、苏秦

苏秦,东周人,家居洛阳乘轩里(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太平庄一带),兄弟中苏秦最少,故称季子,生年不详。苏秦东到齐国,跟从鬼谷先生学习纵横术;学成后,在外活动,几年下来,一无所获。回到家乡,兄嫂姊妹妻妾都嘲笑他,说:“周人风俗,治产业,力工商,以追求二分利为营生。如今你却放弃根本,从事口舌活动,一无所获,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苏秦听了,惭愧而自我怜惜。他闭门不出,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全面浏览,常自言自语道:“士人业已埋头从师受书,如果不能取得尊敬和荣耀,书再多,又有何用!”苏秦得《周书阴符》,据说其书是太公或鬼谷子所做,便伏身研读、悉心揣摩,困了,便用锥子刺伤大腿,血流至脚跟,还自我激励说:“哪有说服人主却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以取得卿相之尊的呢?”一年揣摩,成竹在胸,自信有了说服当世君主的本领了。

于是苏秦求见周显王,不过,周显王左右早就知道苏秦的事,都轻视他,不相信他的话。无奈,他便向西入秦。

此时秦孝公已死,秦惠王在位,他便对惠王施展辩术。说辞的大意是:秦国四面严密,有地形上的优势,民众兵强,兵法教授,可以成就帝业。不过,秦国刚诛杀了商鞅,秦惠王不信任辩士,苏秦在秦国没有进展,便又向东来到赵国。

此时赵肃侯在位,大权由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掌握,他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得离开,前往燕国。

苏秦在燕国逗留了一年多才得以召见。他向燕文侯展示了一篇辩词,大意是:燕国地形优越,兵力强大,物产丰盈,之所以长久享受和平安全,原因就在于有赵在南面挡住了秦国的兵锋。秦国无法伤害燕国,可赵国却可以。所以他建议燕国与赵国联合,形成纵亲关系,这样燕国就无后患了。燕文侯担心赵国和齐国的威胁,便听从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车马金帛,让他出使赵国。

此时奉阳君已死,苏秦便说服赵肃侯,大意是:赵国由于奉阳君遮蔽君主,所以当下政治首要在安民,而安民之本在于择交,这是因为有外患在。所谓外患,即西有秦,东有齐,倚靠任何一个对抗另一个,都无法安民。山东各国,赵国最强,领土广大,兵力强盛,粮食充裕,地形便利,秦国最以为害的是赵国,可为什么不敢举兵伐赵呢?原因在于有魏、韩两国谋攻其后。韩、魏两国实在是赵国南面的屏障啊。可韩、魏两国没有山川屏障,无法抵挡秦国的蚕食,一旦入臣于秦,秦国消除了韩魏的威胁,则祸患就降临到赵国了。诸侯地域5倍于秦,兵力10倍于秦,六国合一,拼力攻秦,秦国就会攻破。主张连横的人都恐吓六国,劝其割地给秦。苏秦建议韩魏齐楚燕赵合而为一,形成纵亲,约天下将相会于洹水(今名安阳河,又名洹河)之上,杀白马而盟誓,相互约定:秦若攻楚,齐魏出锐师帮助楚国,韩国则断绝秦的粮道,赵则涉河、漳相援,燕国则守常山之北。秦若攻韩魏,楚便绝其后,齐楚锐师帮助韩魏,赵涉河、漳相援,燕守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秦若攻齐,楚绝其后,韩守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为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帮助齐国。秦攻燕,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救援,韩魏出锐师帮助。秦若攻赵,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帮助。诸侯有不如约的,五国共伐之。赵王听从苏秦计策,资助他车辆百乘,黄金千镒(24两一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这次说辞是最为重要的一次,成果也最为丰硕,对六国合纵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修辞技巧。

接着,苏秦来到韩国,对韩惠宣王说:“韩国四方险固(此处有夸饰,说赵时指出韩无山川屏障,故无法抵挡秦国的蚕食),带甲兵士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都出产于韩国,还盛产锋利的剑戟,可以击穿坚固的盔甲,以此等战斗力和大王之贤,却西面事秦,羞辱社稷,为天下笑。如此下去,秦国要求韩国领土,贪得无厌,韩国领土有限,总有尽时。以大王之贤,挟韩国劲旅,却有牛后之名,真为大王羞愧。”韩惠宣王被这话激怒,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而仰面长叹,决然宣布加入纵亲。

然后,苏秦来到魏国,说服魏襄王:“魏国四方广阔,人民富庶,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贤主,却有意臣服秦国,我替大王感到耻辱。古代圣王,常以少数兵力取天下,而大王有20万武士,苍头20万,奋击20万,厮徒10万,战车600乘,骑5000匹,远过于古代圣王,却欲事秦。凡言事秦者,皆是奸臣。如能六国合纵,必然会消除秦国之患。赵王派我来献计,达成明约。”魏襄王欣然听从。

苏秦来到齐国,说服齐宣王:“齐四塞之国,地方广阔,带甲士兵有数十万人,粟如丘山,仅临淄一城,就有7万户,平均每家3个男子,不用征发远县,就可得21万兵卒。临淄富裕殷实,那里的人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一种十二子棋,六白六黑,两人相搏)蹋鞠(古代一种足球),街上车毂撞击,人则摩肩接踵,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以大王之贤,齐国之富,却西面事秦,我真为大王感到羞愧。韩魏之所以畏惧秦,是因为与秦接壤,齐则不然,距离遥远,秦不能害齐,这已很明显了。这种情况下,还要事秦,的确是群臣计谋拙劣啊。”齐宣王听罢,也决计合纵。

最后,苏秦来到楚国,说服楚宣王:“楚,天下之强国;大王,天下之贤主。方圆五千里,带甲上百万,粟支十年,却要西面事秦。秦国最担心的,莫如楚国,秦、楚势不两立,为楚国计,莫如合纵以孤立秦国。大王果真能听臣愚计,必然会受到五国的拥戴。所以,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之心,是天下的仇雠,主张连横的人都主张割诸侯之地以奉秦国。如果纵亲,则诸侯割地而事楚,横合则楚割地而事秦。此两策相去远矣,大王选择哪一个呢?”楚宣王听了,深以为然,便决计合纵。

至此,六国合纵形成,苏秦为纵长,身佩六国相印,北上回报赵王。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于是把六国的纵约书发给秦国,据说秦兵为此有15年不敢越过函谷关。

苏秦回报赵王路过洛阳,随行车骑辎重甚多,都是诸侯派使臣送行的,其排场不亚于王者。周显王听说,甚感恐惧,派人清扫道路,到远郊慰问。苏秦的兄嫂妻子相见,都侧目不敢仰视,端上食物也是伏下身子,供苏秦取食。苏秦笑着问嫂子:“为何从前那样倨傲,如今却这般恭敬?”嫂子伏在地上,像蛇一样,以面掩地,低声说:“因为看到季子位高而金多呀……”苏秦听罢,喟然叹道:“人还是这个人,富贵了连亲戚都畏惧你,贫贱了即使是亲戚也会轻视你,要是其他人,还不定怎样看待你呢!假使我有洛阳城边良田二顷,我岂能佩六国相印呢?”于是,苏秦散千金给宗族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时,借了百钱作为资本,富贵后,以百金偿还。遍报曾经有德于他的人。只有一人未报,苏秦对他说:“我没有忘记你,你与我前往燕国,到易水时再三要离开我,当时我正困顿。所以我对你怨恨最深。我虽把你排在后面,但也会让你得到报酬的。”

苏秦创造了六国合纵的局面,充分展示了策士的政治智慧和修辞技巧,是历史上的奇迹。不过,他的说术中隐含着严重的问题,预示着合纵的最终破裂。例如,他的说辞中明显存在着夸饰成分,韩国地形本来不利防守,可为了说服韩王,竟然夸张说韩国四方险固,其他各国地形描述上都有夸饰成分。言论中还有欺骗和制造不平等关系之嫌,如为了说服楚王加入合纵,竟然以五国割地给楚之类的言辞打动楚王,制造不平等,为以后六国不和伏下隐患。他说术中屡次使用激将法,把严肃的邦交大事,比作个人恩怨荣辱这样的私事,多少有愚弄之意。用这些东西打动进说对象,是不牢靠的,一旦遇有风吹草动,形势变化,这些因素将无力应对,建立在这些理由基础上的六国合纵,也难以持久。而待到纵约破坏,他个人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后来,秦派犀首(公孙衍)联络齐、魏,共同伐赵,纵约破裂。赵王责问苏秦,苏秦恐惧,请求出使燕国,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纵约便瓦解了。

再后来,齐国趁燕国君主去世时攻击燕国,夺取10座城池。新即位的燕易王对苏秦说:“当年先生来燕国,先王资助先生出使赵国,然后合纵成功。可是,如今齐国先伐赵,又伐燕,因为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国取回失地吗?”苏秦大为羞愧。便来到齐国,说齐王,所持的理由无非是燕易王乃秦国的女婿,齐国侵占燕国城池,无异于得罪了秦国,燕国为前部,秦国为后援,齐国便危险了。齐王听罢,十分惊骇,忙问计策。苏秦便乘机建议说,如果归还10座城池,秦和燕都会高兴而事齐,这样大王就可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不听的。这就是王用虚辞使秦归附,用10座城池取天下,这才是霸王之业啊。齐王听从了建议,便归还了10座城池。

这时有人告发苏秦,说他是“左右卖国,反覆之臣”,将要作乱。苏秦害怕被定罪,便回到燕国。后来,苏秦因与易王母即文侯夫人私通,怕被诛,便又跑到齐国,被齐宣王任命为客卿。再后来,齐大夫多有与苏秦争宠的,派人刺伤苏秦,刺客逃走了,齐王派人捉拿不得。临死前,苏秦对齐王说:“臣死后,车裂臣,并在市场上示众,宣布:‘苏秦替燕国在齐国作乱!’这样,刺杀臣的贼人便可抓到了。”苏秦死后,齐王按照苏秦的嘱咐做了,刺杀苏秦的人果然自动出现,被齐王捕杀了。

苏秦的兄弟苏代、苏厉,也揣摩辩术,在列国间从事合纵活动,但名气都不如苏秦。《汉书·艺文志》纵横流里著录有《苏子》31篇,可见苏秦是有著作的,也许是关于苏秦思想和行事的记录,可惜已经失传了。

二、张仪

张仪,魏人,当初与苏秦一起跟随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如张仪。学成后,张仪便在诸侯间游说。曾随楚相国饮酒,相国丢了美玉,门下怀疑是张仪偷了去,互相琢磨:“张仪贫穷无行,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美玉。”便一起捉了张仪,打了他数百竹板。张仪不承认偷窃,只得被释放。回到家里,妻子说:“你若不读书、游说,哪里会受这般侮辱!”张仪问妻子道:“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一看,笑了,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旧史家说,张仪之所以能够得到任用、施展抱负,离不开苏秦的暗中相助。苏秦说服赵王实行合纵政策之后,张仪听说了,便赶到赵国,求见苏秦。苏秦告诉门下,不要通报又不让他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才接见张仪,但是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仆人、女佣的食物,而且还数落着说:“凭您的才能却使自己困顿屈辱到这般地步,我宁肯不说话,也不让你富贵。你不足收留啊。”张仪此来本打算向故人请求进益,没想到却受了侮辱,很是愤怒。想一想诸侯各国,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点苦头,便决计入秦。苏秦这时对舍人说:“张仪是天下的贤士,我怕是不如他啊。如今我有幸先得任用,可是能得到秦国权柄的,只有张仪一人。然而,他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凭借着得以进见。我怕他乐小利而不能成功,便把他召来而又有意侮辱他,就是想激发他的意志。请你替我暗中资助他。”便请赵王,发金币车马,派人假作与张仪同路,宿时同住一舍,慢慢接近,有需要就把车马金钱供张仪使用,而不告诉他原委。张仪这才得以见到秦惠王,秦惠王任命他为客卿,与他共谋伐诸侯计策。看到任务完成,苏秦的舍人便告辞离去。张仪说:“幸赖先生,我才得以显荣,正待报恩,为什么要离去呢?”舍人说:“知您者,不是我,而是苏君啊。苏君担心秦国伐赵,破坏了纵约,认为非您莫能得到秦国权柄,所以才激怒您,派我暗中资助,都是苏君的计谋。如今君已得到任用,臣请求回报苏君。”张仪听罢,叹息道:“哎呀!这都在我所学之中,我却不悟。我真不如苏君啊!如今我新用,怎能谋划伐赵呢!替我感谢苏君,苏君当政时,张仪何敢言!”

苏秦资助张仪的故事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的,《战国策》未见,但《吕氏春秋·报更》篇有类似情节,出资者却是东周昭文君。两说孰真孰假,不好判断。不过,资助的功劳算在苏秦的头上,倒是颇有深意的。试想,连横的主角,是由合纵的领袖资助的,这不说明,纵横是有人情味的吗?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能有如此感人的私人情谊,这是多么的难能珍贵啊!当然,历史还有它无情的另一面。最后连横胜利,合纵失败,这种悲剧意味,与历史本身的矛盾性竟是十分的吻合。这样看待历史,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

张仪担任秦相,便发布檄文给楚相,说:“当初我跟随您饮酒,我没有盗窃您的玉璧,而您却鞭笞我。您好好守住您的国家吧,我要盗窃您的城池哩!”

当政之初,蜀国和苴国相互攻击,韩国也来进攻,究竟是先伐蜀还是先伐韩,秦惠王犹豫未决。张仪与司马错在秦惠王前就先伐蜀还是先伐韩展开论辩。张仪主张先伐韩,认为如果攻占三川和周室(周在韩境内),可挟天子以令天下,取得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效果。司马错则认为,秦国仍处于地小民贫阶段,只能先伐容易对付的敌人,所以主张先伐蜀;而攻韩劫天子,则会激怒诸侯,树敌过多,对秦不利。秦王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张仪具有强势的性格,贪求重利,喜欢冒险,不怕身背恶名,是一个干事的人物。

这年10月,秦平定蜀地,贬蜀王为侯,蜀国的资源尽为秦用。

张仪担任秦相的第四年(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惠王三年),秦惠王立为王。两年后,张仪担任魏国相,想让魏国率先事秦,其他诸侯效法,魏王不肯听。秦王便发兵攻取魏国的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有曲沃故城)、平周(今山西省介休市),暗中更加厚待张仪。张仪感到惭愧没有回报。四年后,魏襄王卒,哀王立。张仪说哀王,不听,张仪便暗中让秦伐魏,魏败。次年,齐国又败魏于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25里),秦攻击韩申差军,斩首8万,并准备攻魏,这时诸侯震恐。

就在这个当口,张仪开始游说魏王,说辞大意如下:魏国地方不至千里,兵卒不过30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辏,没有名山大川作为界限,首都大梁,距离不远,不论车驰,还是人走,都不用费力就可到达。南与楚国、西与韩国、北与赵国、东与齐国接境,光是戍卫四方亭鄣的就不下10万;梁国的地势其实就是战场啊。南面与楚国亲善,则齐国攻其东面;东面与齐国亲善,则赵国攻其北;与韩国不合,则韩国攻其西;不亲于楚国则楚国攻其南。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之道啊。诸侯搞什么合纵,相约为昆弟,在洹水之上杀白马盟誓。而同一父母生的亲兄弟尚且有争钱财的,要靠诈伪的苏秦余谋,不能成事不是很明显的吗?大王若不事秦,则秦会采取各种办法攻魏,那样魏国就危险了。替大王考虑,莫如事秦。事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秦国欲弱者,楚国也,而能弱楚国的,就是魏国。楚国虽号称富大,其实空虚,兵卒虽多,但轻易就会逃跑和败北,不能坚持战斗。魏国向南伐楚,一定取胜。削弱楚国而增益魏国,亏楚国而适秦国,嫁祸而安国,这是好事啊。主张合纵的人的话是不可信的,请大王审定计策。

哀王于是背纵约,通过张仪请求与秦讲和。张仪因此回到秦国,担任相国。

次年,秦国欲伐齐,齐楚两国合纵,于是张仪前往楚国。楚怀王听说张仪来,虚上舍而亲自前往拜见,说:“这里是僻陋之国,先生此来,何以教我?”张仪说楚怀王曰:“大王若能听臣的建议,就请与齐国闭关绝约,臣请献秦地600里给楚。楚秦通婚,长为兄弟之国。”楚怀王大悦,答应张仪的要求。群臣都祝贺楚王。唯独陈轸指出张仪的建议是阴谋,不可轻信。楚怀王不听,宣布与齐绝交。派一将军随张仪到秦国接收献地。到了秦国,张仪谎称不小心从车上摔下受伤,3个月不上朝。楚怀王以为张仪不相信楚国与齐国真的绝交,便想做出样子给他看。因楚国已与齐国绝交,只得派勇士到宋国,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与秦国结盟。张仪知道后,立刻上朝,对楚使说:“臣有奉邑6里,愿意献给大王。”楚国使者说:“臣受令于王,有地600里。没听说是6里!”楚怀王知道后,大怒,发兵进攻秦国。秦齐联合攻击楚军,斩首8万,杀统帅屈匄,占领丹阳(今河南省内乡县)、汉中(今陕西省勉县到湖北省竹山县一带)。楚国又发兵攻秦,在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展开大战,楚军大败。楚国愿意割2座城池与秦讲和。秦国不答应,希望用武关以外之地换取楚的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楚怀王不答应,说:“不愿换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宁愿献出黔中。”张仪欣然前往,到达楚国,便被囚禁,后经故交靳尚通过楚王夫人郑袖得以释放。

张仪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继续说楚怀王,说辞部分内容大意如下:秦国之地占天下之半,四塞险固,虎贲之士百余万,积粟如山,法令严明,士卒用命,君主贤明,将军智勇,主张合纵,无异于驱赶群羊而攻猛虎。如今大王不与猛虎结盟,却与群羊结盟,臣以为大王的计策有过失啊。天下强国,除了秦国就是楚国,两国相争,势不两立,大王若与秦国对抗,秦国可轻易地联合韩、魏两国,秦国攻楚国的西面,韩、魏两国攻楚国的北面,楚国社稷怎能不危险呢?所谓合纵,聚群弱而攻至强,不了解敌人而轻易开战,国贫而数举兵,这是危亡之术啊。臣听说:“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主张合纵的人只言其利,不言其害,一旦有秦祸,来不及做任何事了。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秦国西有巴蜀,至楚国3000余里,一船载50人与3月食,一日300余里,不到10天,就到达扞关(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此外,秦军还可出武关,从北面进攻楚国。秦军进攻楚国,危难就在3月之内;而楚国等待诸侯救兵,则要半年开外。其势不及也。而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这就是臣替大王感到忧虑的啊!

此番说辞有夸饰成分,虽有威逼利诱之嫌,但也的确有具体而合理的内容,特别是关于秦军水陆两路进攻楚国的分析,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楚怀王大概是害怕了,所以才不顾屈原的提醒,执意与秦国结盟。

张仪这才离开楚国,来到韩国。对韩王说:“韩国地方狭小,险恶山居,物产不丰,无二年之粮,全国军事人员都算起来,不过30万人,除了守卫边界亭鄣要塞的,能征调的军队不过20万而已。而秦带甲百余万,勇猛异常。山东之士,披甲蒙胄才能会战,秦人则弃甲肉袒以趋敌,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活人。比较起来,秦人和山东之卒,就像孟贲(古代勇士)和怯夫,若以力量比况,则犹如乌获(古代大力士)与婴儿。以乌获孟贲这样的士卒,进攻不服从的弱国,无异于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其势可知。大王若不事秦,就危险了。秦国的目的是弱楚,能弱楚的,莫如韩国,攻楚既能取得楚国的土地,还能取悦于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韩王听从了张仪的计策。张仪回报秦王,受封五邑,号为武信君。

秦惠王又派张仪去说服齐湣王:天下强国无过于齐的,但倡导合纵的却夸大齐国的安全,秦国无可奈何。但秦国大,齐国小。赵国屡次战胜秦国,但四战之后,赵国的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啊。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如今秦国与楚国通婚,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宜阳,梁国献河外,赵国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若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使赵军渡清河,直指博关(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北),临淄、即墨就不是大王所有的了。国家一旦被攻,再想事秦,就不可能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