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中国文明史 > 第二 孔子与人的发现(第1页)

第二 孔子与人的发现(第1页)

第二节孔子与人的发现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周代,社会划分为10个等级,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士以上为贵族,以下为贱役。士在贵族宗法制度的系统中,“大夫臣士”,士应是大夫的子弟。士可受封得到土地,“士食田”,由庶人力耕,其还有家内奴隶,“士臣皂”。士也有宗法,“士有隶子弟”,“士有朋友”,士可把家产分给子弟,所以可以役使他们;士还讲求兄弟伦常,按贵族伦理行事。士还是武士,这与他们的身份和职责相关。周代战事以车战为主,士乘车作战,称“戎士”、“勇力之士”、“甲士”、“射御之士”等。士可以做官,“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17]士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能够进入国家举办的学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及其他各类知识。

春秋时期,士的数量大增,来源也更加多元。由于分封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贵族子弟成为士;同时,随着宗法制的松动,越来越多的下层平民甚至贱人地位上升,逐渐也被称为士。士从原来的贵族等级,变为社会上有一技之能者的称谓,因而群体迅速壮大。当时的有权势者,往往“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18],或者叫“弃亲用羁”[19],即任用外乡来的客人,而不用自家有身份地位的兄弟子侄。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春秋后期,由于战争形式开始发生变化,擅长车战的武士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徒兵取代,平民也可以从军参战,过去作为贵族等级的士失去了职业优势,其军事职能渐渐消去。随着卿大夫之家和陪臣势力的强大和郡县制的兴起,文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大增,文化知识成为管理手段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到这些机构中谋求职位,越来越多的士人寻求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就在这个历史时期,士人中一位伟大的圣人脱颖而出,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人物,是对中国文化发展有大影响的人物。他究竟做了什么,竟使后世的人们不断地提到他的名字,有赞扬和歌颂,也有贬损和咒骂。

一、家世和早年生活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宋国公室。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让位给弟弟厉公,所以没有即位。弗父何之后,到第5代孔父嘉时脱离公室,开宗另立门户。按照古代氏族宗法发展的规则,后代便取孔父嘉的孔字为氏。又过了4代,孔防叔避乱来到鲁国。防叔是孔子的曾祖,孔子的祖父叫伯夏,父亲叫叔梁纥。叔梁纥孔武有力,多次在诸侯间救危解困,留下英名。

传说叔梁纥曾娶鲁国施氏,生了9个女儿。有个妾生了个儿子,叫作孟皮,孟皮有足疾。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因为在尼丘祷告而得孔子,所以名曰丘,字曰仲尼。

孔子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葬于防山。防山在鲁国东,大概为孔氏家族墓地所在,但孔子并不知道准确地点。小时候嬉戏时他就喜欢陈设举行祭祀仪式用的俎豆,对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尚未成年时,母亲又不幸去世。他因不知父亲的墓地所在,便暂时把母亲的灵柩殡于五父之衢(鲁城内衢道)。有当年挽父亲灵柩者的母亲告诉了他,这才知道父亲的墓地所在,于是便把母亲灵柩与父亲合葬。可见,尚未成年的孔子就非常的讲究礼节。

孔子家境贫寒,身份微贱,一次鲁国掌权的贵族季氏家里宴请士人,孔子也夹杂在众士人中准备前往,被管事的家臣阳虎撵了出来,还甩出了这么一句话:“季氏宴请士人,不敢宴请你啊!”孔子从此凡事退缩。

传说孔子17岁时,鲁国大贵族孟釐子病重将死,对将继承家业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之后,祖上在宋国遭了难,几代人不忘恭敬。我听说,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如今孔丘年少好礼,不正是达者吗?我死后,你一定要跟他学呀!”釐子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都跟孔子学礼。

孔子成年后,身高9尺6寸(1尺约等于33。3厘米,1寸约等于3。31厘米),人们把他叫作“长人”,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鲁国由大贵族季孙氏当政。孔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到季氏家充当委吏和乘田,即管理仓库和牧场饲养六畜的小吏。

二、问礼老聃·初设私学·外出求仕

据说孔子在30岁前曾前往周王室向老子问礼。鲁君给他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仆人跟随。孔子与老子相见,临别时老子说:“我听说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我不能富贵,徒有仁人之号,只好送你以言:聪明深察却靠近死亡的,只有那些好议论人家是非短长的人啊;博辩广远却危及性命的,只有那些喜欢揭发人家恶行的人啊;做儿子的,不要有自我;做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

孔子一生行事谨慎,不得罪于巨室,对邦有道、邦无道、士人如何处世都能应付自如,与老子的这番话是吻合的。从周返回鲁国后,前来向孔子求学的弟子逐渐多了起来。

孔子生当春秋后期,晋国由六卿当政,经常东伐诸侯;楚国则仗恃兵强,时常侵凌中原;近邻更有齐这样的大国。鲁国小弱,处于3个势力之间,依附于楚国,则晋国怒;依附于晋国,则楚国来伐;稍不防备,齐国就来侵。在这种形势下,鲁国不但不思改变,反倒闹起内乱。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35岁,季氏与郈氏比邻,两家的鸡相互争斗,季平子命人给鸡的翅膀装上铠甲,郈昭伯则使人给鸡脚装上铜爪,结果两家怨恨加深。郈昭伯怂恿昭公讨伐季平子,季氏败,平子请求宽恕,昭公不许。出乎意料的是,叔孙和孟孙两家主动出兵帮助季氏攻击昭公,结果昭公失败,逃亡国外,居住在乾侯(晋地,今河北省魏县,或曰在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漳河店镇附近)。

孔子这时来到齐国,给齐国大贵族高昭子当家臣,想通过这个渠道觐见齐景公。高氏虽是齐国大夫,但身份却非同一般。齐国有两家是由周天子册封的卿大夫,一个是国氏,另一个就是高氏。孔子给高氏当家臣,在身份上并不委屈。这期间,孔子与齐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大虞时代的所谓“尽善之乐”——韶乐,便沉下心来学习,3个月不想肉吃,受到齐人的称赞。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非常高兴,说:“太好了!假如真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米,我岂能吃得到!”他日,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在节财。”景公很高兴,要把泥谿之田封给孔子。齐国大夫晏婴却对景公说:“儒者言多不实,不可照着去做;倨傲自顺,不可居人之下;推重丧礼,穷尽哀情,宁可破产也要厚葬,不可以此为俗;游说乞贷,不可用来治理国家。自从大贤消失,周室衰败,礼乐缺损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孔子过于讲求衣着装饰和行礼时的繁文缛节,几代人都无法学完,一年之内还不能弄懂,君若用他来改变齐国风俗,这可不是教导齐国民众的好办法呀。”后来景公再见到孔子,虽恭敬有加,却不再问礼。一天,景公对孔子说:“以对待季氏那样的规格对待您,我做不到。”于是便以上卿季氏和下卿孟氏之间的规格对待孔子。再后来,孔子还听说齐国有大夫要加害自己,再加上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您啊!”于是孔子便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三、博物学者

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成为远近闻名的博物学者。

孔子47岁那年(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季平子死了,季桓子即位。季桓子穿井时挖到一个陶罐,里面有个动物,人们以为是狗。季恒子便来问孔子。孔子说:“据我所知,应该是羊。我听说,树木和山石中的怪物,叫作夔(山神)和魍魉(树精);水中之怪,叫作龙和罔象;土中之怪,叫作坟羊。”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吴伐越,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发现人的骨骼,长贯车。吴国派人来问孔子:“谁的骨头最大?”孔子回答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群神,防风氏迟到,禹下令杀之,陈尸羞辱。其节贯车。防风氏的骨头最大。”吴国人又问:“谁是神呢?”孔子说:“山川之灵,足以纲纪天下的,其守为神。守社稷的只能是公侯,都属于王者。”吴国人又问:“防风氏守什么呢?”孔子说:“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在周为长翟,如今叫作大人。”吴国人又问:“人有多长?”孔子说:“僬侥氏3尺,是最短小的了。最长的不过10倍,数字的极致。”吴国人听到这里,不禁感叹道:“太好了,真是圣人啊!”

孔子50多岁时周游列国,到陈国一年多,吴王夫差伐陈(今河南、安徽交界处),取3邑;晋赵鞅伐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楚围蔡,蔡迁于吴,吴在会稽打败越王勾践。有一只隼落在陈国宫廷而死,楛矢贯穿其身体,有石制的砮(箭头),矢长1尺8寸。陈湣公派使者问孔子。孔子说:“隼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支箭是肃慎之矢啊。当年武王克商,沟通了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让九夷百蛮各族都贡献各自的地方特产,以免忘了各自的职责。肃慎贡献的就是楛矢石砮,长1尺8寸。先王要显示他的美德,把肃慎之矢分赐给大姬(武王长女),大姬嫁给虞胡公,封于陈。当初王室分珍宝玉器给同姓诸候,是为了表示重视亲族;把远方的贡品分赠给异姓诸候,是为了让他们不要忘了服从周王朝。所以把肃慎的箭分给陈国。陈湣公听了叫人到过去收藏各方贡物的仓库中去找一找,果然找到了这种箭。

当时就有人称赞孔子,说“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0],意思是博学道艺,不成一名,用今天的话说:不是专家,而是大家。

四、教学与从政

季桓子有个嬖臣叫仲梁怀,仲梁怀与另一个家臣阳虎有矛盾,阳虎想驱逐他,为季氏家宰公山不狃阻止。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秋,仲梁怀更加骄横,阳虎把仲梁怀抓了起来,季桓子大怒。阳虎顺势把季桓子也抓了起来,与他立了盟誓才放了他。从此,阳虎轻视季氏。季氏这时僭越公室,结果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鲁国自大夫以下,都干起了僭越的勾当。在这种形势下,孔子不求做官,退而修诗、书、礼、乐,他的弟子也越来越多,有的来自遥远的国度,没有不受到教诲的。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便通过阳虎发动叛乱,想废黜三桓的嫡子,立阳虎所得意的庶蘖之子。第二年,阳虎不能取胜,逃往齐国。这年孔子50岁。公山不狃在费(今山东省费县)反叛季氏,派人来召孔子去任职。孔子学道久了,一直无所试用,便说:“周文王和武王起于丰、镐之间却达成王业,如今费虽小,大概也差不多吧。”便准备前往。弟子子路不同意,阻止孔子。孔子却说:“那召我的人,难道是白丁吗?如果用我,不就是在东方复兴周道了吗?”但终究没有成行。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都效法中都。孔子又从中都宰升任司空,由司空升任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春,鲁国与齐国和好。夏,齐国提议两国君主在夹谷相会。孔子这年52岁,受命辅助鲁定公出席会议。孔子之前便对定公说:“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21]会上,相见礼毕,齐国官员请奏四方之乐,齐景公答可,于是莱夷乐人打着旌旗,挥舞着羽毛、彩缯,手持着矛戟剑盾,一起鼓噪而来。孔子一见,马上快步如飞,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挥举长袖而说:“我两君为好会,为什么使用夷狄之乐?请命官员撤去!”官员下令撤去,左右犹豫不定,注视景公和晏子,景公心虚,挥手命撤去。过了一会儿,齐国官员又请奏宫中之乐,景公答曰可。于是优倡侏儒在面前做戏。孔子一看,又马上快步如飞,历阶登台,不尽一等,说:“百姓胆敢盅惑诸候,罪该诛杀!请命官员处罚!”事后景公震动,听从臣下之议,把侵占鲁国的郓(在今山东省郓城东)、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省新汶东南境)的汶阳之田归还给鲁国,表示谢过。

公元前498年(定公十二年),孔子54岁。孔子对季孙说:“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22]使子路为季氏的管家,将拆毁三都。三都是指季氏的费(今山东省费县西北)、叔孙的郈(今山东省东平县南6千米郈亭以北处)和孟孙的成(今山东省宁阳东北)3个城邑。孔子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看到了时机。侯犯据郈背叛叔孙,公山不狃以费反叛季氏,这个时候堕三都,当然季氏和叔孙要赞成了。叔孙首先堕郈。季孙将堕费,公山不狃为费宰,叔孙辄不得志于叔氏,两人联合,率领费人袭击鲁国。鲁公与三桓躲进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不克,但进攻到公的侧面。孔子命大夫申句须和乐欣冲下武子之台,攻击敌人,费人撤退,国人追击,在姑蔑将敌人击败。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往齐国。费这才被堕。郈和费被堕之后,鲁国打算乘胜堕成。公敛处父担任成宰,对孟孙说:“拆除了成邑的城墙,齐人必将逼到我的北大门。且成城又是你们孟氏的屏障,没有成城也就等于没有孟氏,我不打算拆毁。”十二月,鲁国军队包围成,没有攻下来。可见,成不叛孟孙,是堕不掉的。

拆毁三都之后,季桓子接受齐国馈赠的女乐,三日不听政,鲁国举行郊祭后却未把祭祀用过的肉赐予大夫。这说明礼制废弛。孔子看到自己不为鲁国所容,于是离去,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发展机遇。

五、周游列国

孔子首先来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得禄多少?”孔子回答:“俸粟6万(斗)。”卫灵公也给孔子6万。不久,有人在卫灵公那里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获罪,居留10月,便离开卫国。

孔子准备到陈国去,路过匡(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弟子颜刻赶车,他用手中的鞭子指着说:“当年我进城时由那个缺口进入。”从前阳虎曾欺负匡人,而且也是从那个缺口进入的。这时匡人听到鲁人又要从此进入,以为是阳虎来了,便阻止孔子,围了几重,一连5天。弟子们都很恐惧,孔子却说:“文王不在了,难道文王之道就不在我这里了吗?上天若真的要断灭文王之道,那我就不会掌握这个道了;上天没有断灭这个道,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后来终于返回卫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