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中国文明史 > 第二 孔子与人的发现(第2页)

第二 孔子与人的发现(第2页)

卫灵公夫人叫南子,派人来对孔子说:“四面八方的君子们,想要与寡君交朋友的,一定要来见我。我愿意见先生。”言外之意希望孔子来见。孔子辞谢。后来不得已才前往拜见南子。南子在锦绣帷幄之中,孔子入门,面北稽首,夫人在帷幄中再拜还礼,环佩玉声璆然。事后孔子说,我过去不愿意见,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子路不快。孔子发誓说:“我若不是这样,天就厌弃我!天就厌弃我!”1个多月后,卫灵公与南子同车,宦官雍渠陪同坐在第1辆车上,安排孔子在第2辆车子上,招摇过市,孔子愤慨地说:“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对卫灵公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便离开卫国,前往曹国。

鲁定公去世那年,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国司马桓魋要杀孔子,便拔掉大树。孔子离开时,弟子说:“可以快走!”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能把我怎样!”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在郭(外城)的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从腰往下比禹短三寸,不得志,像个丧家之犬。”子贡以实情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形状则未必,但似丧家之狗,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

孔子到了陈国,住了3年,其间诸侯强者不断攻略陈国,孔子叹息道:“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小子们,志气很大,只是行事粗略些,他们都很有进取心,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于是离开陈国,路过卫国的蒲邑(今河南省长垣县伯玉村),正赶上公叔氏据蒲叛乱,蒲人阻止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带着5辆私车追随孔子,个子高高的,能力很强,还有勇气,感慨地说:“我从前追随夫子,在匡遇到困难,如今又在此遇到困难。命啊!我与夫子两次罹难,宁愿战斗而死!”所以拼死战斗,蒲人惧怕,便对孔子说:“只要不到卫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与他们立了盟誓,他们就放孔子出了东门。孔子随后前往卫国。子贡说:“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答曰:“这是要盟,以强力胁迫的,神不会听的。”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很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不过,卫灵公年老,荒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假如有人用我,一年就可以实行德政,三年就有成效!”很快又离开了卫国。

佛肸为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西)宰,背叛主人赵简子,帮助范氏、中行氏,赵简子攻范氏和中行氏,讨伐中牟。佛肸派使者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疑惑,问道:“我听老师说过,做不善之事的人,君子不入其国呀。如今佛肸据中牟叛乱,先生却要前往,这怎么理解呢?”孔子说:“有这话,可是,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而不黑。我哪像匏瓜那样,只系在那里,而不食用呢!”意思是说,真正坚硬的,怎么磨也不会变薄的;真正白的,怎么染也不会变黑的,真正的君子,即使置身恶人之中,也不会变坏的。我不能像苦瓜那样,只系在那里,而不食用。一方面,我不会同流合污,变成坏人;另一方面,我又不能不求用于世。所以才接受佛肸的邀请。

孔子击磬,有身背草器从门前路过的人听到了,说:“心思广远,才如此击磬啊!声音坚定啊,可有谁知道呢,还是拉倒吧。”

孔子曾跟从鲁国太师师襄子学弹琴,10天不换新曲。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已学会弹这个曲子了,可是还未掌握节奏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已经学会节奏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未掌握它的志向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已经掌握志向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未了解它的为人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时而静穆深思,时而怡然高望,表现出志向的远大啊。”孔子说:“我体会到它的为人了,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目若望远,奄有四方,不是文王,谁能如此呢!”师襄子听罢,避席叩拜,说:“我听老师说过,这正是文王所奏之乐啊!”

孔子在卫国,一度想到晋国去,投靠赵简子,走到黄河,听说晋国贤臣被杀而停止,又折回到卫国。一天,卫灵公问军阵行列之法,孔子说:“俎豆之事(指礼节仪式),倒是听说过;军旅之事,则从未学过。”次日,卫灵公与孔子交谈时有大雁飞过,灵公抬眼望去,注意力不在孔子这里。孔子便决定离开卫国,再次前往陈国。这是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

次年秋,季桓子病重,乘辇见鲁城,喟然叹道:“过去这个国家就要兴盛了,可是却因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起来。”他对继承人季康子说:“我死后,你必任鲁国的相,到时一定要召回仲尼!”季康子即位后,安葬了桓子,便准备召回孔子。季康子又听信下属进言,怕召回孔子若不能听用,反被诸侯笑话,所以只召孔子弟子冉求回来任职。孔子说:“鲁人召冉求,将要大用。”弟子子贡知道孔子思归心切,送行时对冉求说:“回国任职后,一定要召夫子回去!”

次年,孔子从陈国来到蔡国,蔡昭公被大夫所杀,楚国进攻蔡国,孔子便来到叶(今河南省叶县一带)。叶公问政,孔子说:“政在使远方的来归,使近处的亲附。”他日,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仲由,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学道不知疲倦,教人不知满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很快又离开叶返回蔡国。

长沮和桀溺耦耕,孔子以为隐者,派子路前去问渡口所在。长沮说:“那执舆者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是。”“孔丘周游各处,自然知道渡口的所在呀!”桀溺问:“你是谁?”回答:“仲由。”“孔丘的徒弟吧?”“是。”桀溺说:“乱乱哄哄,天下都是如此,舍此趋彼,有什么必要呢?与其跟随避人之士(指孔子),哪里比得上跟随避世之士(指自己)呢?”说着,仍然打碎土块覆盖种子,并不告诉渡口所在。子路返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怃然,说道:“鸟兽不可与同群(意思是说,隐于山林,是与鸟兽同群),天下若有道,我孔丘就不必来改变它了。”

他日,子路在路上遇到一位荷蓧丈人(背着草器的老者),问:“先生见到我的老师吗?”老者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一边拄着拐杖,一边除草。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说:“隐者也。”再去,已经不见了。

孔子到蔡国3年(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吴国伐陈,楚国救陈,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楚国便派人访问孔子。孔子要前往答礼。陈蔡的大夫在一起商量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久了,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之意,他若在楚国得到任用,陈蔡当政的大夫都要危险了。”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聚集徒役,把孔子围在旷野。孔子一行人绝了粮,随行者饿得站不起来。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露出抑郁的神色,问道:“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也坚定不改,不像小人,一有穷困便滥溢为非!”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有抑郁,便把子路找来,问道:“《诗》云:‘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落在无尽的旷野。’我所遵循的道错了吗?为什么我们至于如此境地呢?”子路答道:“以我臆度,是我们不仁,人家才不相信我们呢,还是我们不智,人家才不放我们走呢?”孔子说:“仁就必定信,智就必定行,有这个道理吗?由啊,倘使仁者而必信,哪里会有伯夷和叔齐被饿死的事呢?倘使知者而必行,哪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说:“赐(子贡之字)啊,《诗》云:‘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落在无尽的旷野。’我所遵循的道错了吗?为什么我们至于如此境地呢?”子贡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所以天下没有能容夫子的,夫子何不稍微降低些标准呢?”孔子说:“赐啊,良农可以很好地耕种,却不能决定收成;良工可以施展巧技,却不能顺每人之意;君子修自己之道,以纲为纪,以统为理,却不能使人容己。如今你不修道,却求容于人,赐啊,你的志向不远大啊。”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问:“回啊,《诗》云:‘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落在无尽的旷野。’我所遵循的道错了吗?为什么我们至于如此境地呢?”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所以天下莫能容。即使如此,夫子仍然坚持推行,不容那又怎么样,不容才可以看到什么是君子呢!道没有修好,那才是我们真正羞愧的哩!假如道已大大地修好,而没有人用,那是国家当政者的羞愧。不容又怎么样,不容才能看出君子呢!”孔子欣然笑道:“有这个说法,颜家的小子,你若有财,我甘愿当你的管家!”于是派子贡出使楚国,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这才脱离了围困。

这年秋天,楚昭王死。楚狂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边,说:“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败啊?以往所行不可谏而止,未来者却仍可追赶得上啊。罢了罢了,如今的从政者怠了。”孔子下车,想要与他说话,接舆快速地离开了。于是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年是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了。

孔子弟子有许多在卫国从政,卫国也想请孔子从政。子路问道:“卫国君主等您当政,您将首先施行什么?”孔子说:“如果一定要的话,那就是正名啊。”子路不解,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手足无措。君子所作所为一定是符合名的,君子所言所说一定是可以实行的。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不能随随便便的。”

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鲁国与齐国战于鲁郊,季康子派冉求率军出战,获得胜利。季康子很高兴,问冉求:“军旅之事,您是学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说:“从我老师孔子那里学到的。”季康子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哪?”冉有说:“用他就会有名,还会传播到百姓那里去,与鬼神求证也会无憾。我冉求因此而至于此道。虽有千社,夫子都不以为利。”季康子问:“我想召回孔子,如何?”“您要召他,只要不以普通人标准召待他,就可以了。”

卫国执政的孔文子想攻击大叔,向孔子询问策略,孔子推辞说不知。回来后便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说:“鸟能择树,树岂能择鸟呢!”恰巧此时鲁国季康子派人厚礼来迎孔子,孔子这才决定返回鲁国。

孔子从离开鲁国到返回鲁国,已经过去15年了。

六、整理文献,继续办学

孔子返回鲁国后,经常接受鲁公和季氏的咨询。孔子也通过这种形式,贡献他的政治智慧。鲁哀公问为政,孔子回答:“政在选臣。”季康子问为政,孔子答道:“把直的加到曲的上,那么曲的就会直。”有时他也批评鲁国当政者。季康子以盗贼为患,孔子说:“如果你没有贪欲,就是赏赐使犯罪也没有人干!”

不过,鲁国终究没能用孔子。这时的孔子也不再求仕了。

在长期的游学和人生历练中,孔子养成了爱好学习且善于学习的优良品格,他学无常师,自称三人行必有我师。史家替他总结了一下,发现被他当作老师的竟然遍及当时的周王室和各主要诸侯国,有些是最为有名的人物。例如,周室的老聃、卫国的蘧伯玉、齐国的晏婴、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孟公绰等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化巨人,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乐废弛,《诗》、《书》缺略,孔子追迹夏商西周三代的礼制,为《书》及传作序,上至唐虞之际,下至秦穆公,编次其事。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一些,夏的后代杞国的文献却不足以证实;殷朝的礼我也能说出一些,但殷朝的后代宋国的文献也不足以证实;文献不足的缘故啊。文献若足够的话,我就能证实它们了。”

孔子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放弃志向,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历史充满信心,《论语·为政》篇中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晋朝的何晏解释说:“物类相召,势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历史是变化的,但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常规可寻的。这常规就是使孔子信心坚定的根本所在。所以,《书》、《传》、《礼记》这些饱含历史精神的典籍都从孔子开始。

孔子对鲁太师说:“乐是可知的。开始的时候和声,节明,接着就是和谐之声;相续不绝,以成乐之一章。”“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乐才端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时候,《诗》有3000余篇,孔子去除重复,取适合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选取305篇,孔子都把它们用于弦歌,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所谓礼乐,从此可得而述。

孔子晚年喜欢《周易》,序卦、彖、系辞、象、说卦、文言,读易甚勤,以致编连竹简的熟牛皮多次断绝。孔子说:“若再给我几年,我对易的研究就会文质皆备了。”

孔子使用的教材有《诗》、《书》、《礼》、《乐》,弟子大概有3000,身通六艺的有70余人。

孔子教学没有专业划分,是综合式的。但学生成才却有所侧重,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言语,有宰我、子贡;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

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有4个:文、行、忠、信。所谓“文”,是指典籍词义;“行”,指孝悌恭睦;“忠”,指忠恕之道;“信”,指与朋友相交之道。

孔子教学杜绝4个弊端:毋意,不要臆度;毋必,不要武断;毋固,不要固执;毋我,不要师心自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