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细类(职业)划分的原则
细类是国家职业分类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一个职业包含一组性质相同,具有通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工作。细类的划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法,即将工艺技术、对象相同、操作流程和方法相似的若干工作种类或岗位,归并为一个细类(职业)。细类(职业)的划分,在遵从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业类别的特性采用特定原则:第一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所承担的职责的大小划分;第二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与专门性划分;第三、第四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工作任务、内容的同一性或提供服务的类别、服务对象的同一性划分;第五、第六大类的细类(职业)主要是按照工艺技术的同一性、使用工具设备的同一性、使用主要原材料的同一性、产品用途和服务的同一性,并按此先后顺序划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国家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995年,原劳动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编制新中国第一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此作为劳动力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依据。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基本内容是通过8个大类简明、统一的格式来表述的,每一大类的内容包括大类编码、大类名称、大类描述、所含中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中类的内容包括中类编码、中类名称、中类描述、所含小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小类的内容包括小类编码、小类名称、小类描述、所含细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细类(职业)的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描述及归入本职业的工种名称与编码等。目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所确定的8个种类中包含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职业。从2004年起,国家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新职业定期发布制度,并不断补充与修订国家职业分类体系。
2。产业和行业
(1)产业
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类型。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的划分标准,我国产业分为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业。广义上讲,农业包括采集、种植、狩猎、捕鱼、畜牧在内。农业部门的职业包括农林牧渔劳动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按照产品的经济用途,可以将整个工业分为两大类: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前者称“重工业”,包括机械、冶金、电力、煤炭、石油、燃料、化工等工业;后者称“轻工业”,包括纺织、造纸、食品、皮革等工业。根据工业的供求关系以及按照劳动对象的性质不同,重工业又可以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轻工业也可以划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日用化工品、化学纤维、陶瓷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工业部门越分越细,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如电子工业从机械工业中分离出来,高分子合成工业从石油、化学工业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工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交换关系更加复杂起来。工业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使整个工业协调、高速地发展。
参考资料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分类
经营管理人员:企业经理、车间主任等组织指挥生产的行政领导人员;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负责某项业务管理的技术、计划、供销、财务的负责人;计划、统计、财务会计、劳动工资、调度人员;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和工会等群众团体工作的人员。
生产工人:工人是工业企业中的主体。根据工业部门的不同,每一行业的工人又从事着不同工种的工作,如机械工人分别从事车、钳、铣、刨等工种的工作。每一个工种都有其相应的技术等级,不同的技术等级规定这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范围及完成工作的程序、技能等。
工程技术人员:各个行业、各专业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负责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企业的技术革新改造任务,处理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其他辅助人员:为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服务等工作的人员,如企业所属的食堂、托儿所、图书馆、俱乐部、学校、医院等后勤部门的职工。
第三产业是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四大部分:第一,流通部门,如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通信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第二,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和咨询服务业等;第三,科教文卫体育部门,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机关团体,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部门,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之上的,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这三大产业保持合理的结构,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虽然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但它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第三产业中典型行业及其职业类别
商业:商业是专门组织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商业把工业部门所生产的商品收购进来,转运到销售地区,供应给生产者和居民,用于生产和消费,是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所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商业部门的职业类别:主要有商业管理人员,包括经理、统计计划、会计人员;营业人员,包括营业员、收银员等;购销人员,包括采购员、供应和推销人员、农副产品收购人员等。
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是使用各种工具设备,通过各种方式,使货物或旅客在区域之间实现位置移动的物质生产部门。
交通运输部门的职业类别:主要有公路道路运输服务人员、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人员、航空运输服务人员、水上运输服务人员等。各类运输服务人员又分为若干职业,如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人员分为旅客列车乘务员、车站客运服务员、车站货运员等。
邮政电信通信业:邮政电信通信业是传递信息、办理通信业务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邮政和电信两部分。邮政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传递信函、文件、报刊以及包裹、汇款;电信部门的主要工作则是通过电报、电话、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信息。
邮政电信部门的职业类别:一类是邮政业务人员,指从事邮政营业、邮政分拣、投递、转运接发、押运人员和报刊发行员;另一类是电信业务人员,指从事有线、无线电信工作的话务员、报务员等。
服务业:服务业是以提供劳务为特征的产业部门。它包括房地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公用事业,如园林绿化管理、环境卫生、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居民服务业,如旅馆服务、旅游、美容美发、摄影等。
服务业的职业类别:包含各种类型的服务性职业,主要有服务员、厨师、导游、生活日用品修理人员等。每一类服务性职业中,还可分为许多细类,如服务员包括旅馆和餐厅服务员、影剧院体育馆和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车船飞机服务员等。生活日用品修理人员包括从事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的修理人员和其他生活用品修理人员等。
金融保险业:金融是货币流通的调节和信用活动的总称。货币的发行、存款、放款、汇兑、储蓄、发行有价证券等,都属于金融活动。银行和证券交易所是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主要金融机构。保险是对财产因意外灾害或人身因伤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社会互助性补偿,一般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等。保险公司是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机构。金融保险业主要包括工商信贷、农村金融、储蓄、国际金融结算、外贸信贷、外汇和侨汇管理、保险等。
金融保险业的职业类别:主要有银行出纳、会计、信贷员、银行外汇管理员、精算师等。
(2)行业
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行业是按照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的,即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按照同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我国于198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把我国国民经济分为13个门类,1994年进行了修订,2002年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
由国家统计局牵头修订的新标准,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活动同质性原则划分行业,立足于中国国情,考虑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充实了第三产业,新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门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适用于在计划、统计、财政、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国家宏观管理及部门管理中,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行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