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第八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2页)

第八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2页)

11。主观真实:由个人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建构的真实。

(胡正荣)

12。广告:是“一种非人际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且本质上带有劝说性,通常是由可识别的赞助人支付,通过各种媒介途径推动人们去购买商品、服务或接受某种观点”。

(胡正荣)

13。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胡正荣)

14。第一级信念:指对外在世界事实的信念。

(胡正荣)

15。第二级信念:指的是从事实推论得出的关于期望与倾向的信念。

(胡正荣)

16。新闻塑型:即认为新闻相加在一起构成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幅全面的图画。

(胡正荣)

17。O—S—O—R模式:第一个O代表整个结构的、文化的和认知的因素所构成的接收环境对媒介受众的影响。S不仅仅局限于讯息的不连贯的微观刺激,它可能是另一种排列在一起直至宏观讯息系统的单元概念。第二个O指的是在收看环境中讯息接受与受众反应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它也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从短时间的生理反应到接受环境的社会背景,再到接收后可能发生的复杂的人际变动。最后,R所指的是反应,但也有了扩展,它的时间跨度更大。O—S—O—R模式意在强调信息接收、理解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并对反应做出具体的说明。

(胡正荣)

18。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郭庆光)

19。信源的可信性效果:是霍夫兰等人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这个概念说明,争取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郭庆光)

20。休眠效果: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存在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郭庆光)

2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明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一般在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明或宣传之际酌情使用。

(郭庆光)

22。警钟效果: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向特定方向发生变化。

(郭庆光)

23。角色扮演:是人们在要顺从自己私下所不赞同的团体规范时,不得不这样做的例子。

(胡正荣)

24。光辉泛化法:也称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即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便接收或赞同另一个事物。光辉泛化法普遍应用于政治、商业和国际关系领域中,但一般很少引人注目。

(胡正荣)

25。转移法:是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或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权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可被接受。传播者的目的是将宣传对象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

(胡正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