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三论述题(第4页)

三论述题(第4页)

首先,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概念不尽相同。他不仅仅拘泥于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的媒介,而是把媒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为媒介。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论断,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这一点颇受好评,有的学者认为他的理论是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先导。这或许高估了麦克卢汉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拓宽了人们的思路,特别是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的偏向,功不可没。

其次,不能不指出,他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这就难免有“技术决定论”之嫌。

再次,他的晦涩文风也引起很大争议。他极力贬低印刷媒介那种直线的、逻辑的表达方式,而采用一种跳跃的、不连贯的方式写作,使观点变得难以捉摸。而且,他的学术态度有些故弄玄虚,缺乏客观性。

最后,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人们颇多微词。很多人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实用。事实上,这也确有一些自相矛盾,不能令人信服之处。

(张国良)

(2)论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是他的成长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成为伊尼斯的学生,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摩、是逆风》等书。

麦克卢汉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媒介是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人的“所见”、“所听”、“所触”、“所尝”、“所嗅”,因而亦能改变人的“所知”和“所为”。在麦克卢汉的书中,媒介几乎无所不包,除了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典型媒介之外,还包括服饰、房屋、车辆等任何具有延伸人体性质、可以传递信息的人造事物。于是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延伸,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数字则成为触觉的延伸,电报成为社会的荷尔蒙——一种奇特的化学性报信的物质,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总之,要想了解和认识传播媒介,就必须先探讨它与人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因为“媒介是我们人类生理与神经系统的延伸,它构成了一种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

“媒介即讯息”显然指的就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在麦克卢汉的眼里,媒介是重要的,讯息是次要的。“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形式产生的影响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语言,但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的内容,也未意识到语言的内容。”所以,李金铨对此的解释是“媒介是一种科技,一种形式,它本身便是信息;而‘内容’则是科技的‘使用’。形式重要,内容不重要。”

第三,媒介之“热性”与“冷性”。

麦克卢汉以冷热的特性将媒介一分为二。所谓“热媒介”,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的一类传播媒介(如照片、拼音文字、印刷品、收音机、电影)。“冷媒介”则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的一类传播媒介(如卡通画、象形文字、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在麦克卢汉看来,“清晰度即讯息和资料完备、明确的状态”。“热媒介”作为高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多,明确度和完备度较高,因而要求接受者补充的信息少,参与的程度低,无需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再创造。“冷媒介”作为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少,明确度和完备度较低,因而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努力填补媒介在传播中留下的许多空白和“回旋余地”。

由于“媒介”在麦克卢汉的笔下是广义的,于是“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也就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

第四,对麦克卢汉及其主要观点的评判。

麦克卢汉的著作犹如天书一般让当代人无法读解,这是他在死后受到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在著作和演讲中的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也遭到众多批评。

麦克卢汉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他的媒介延伸论,含义隐晦,令人困惑。人与媒介有本质区别,不可混淆。媒介未为人利用并有效使用时,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人的能力,不直接在人身上体现。只有媒介的功能与人的实践相联系,渗透于传播各环节中,媒介才能转化为人的能力,表现为人的延伸,才能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促进作用。

从长远和客观的观点来看,麦克卢汉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的并且是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观念的认识,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同伊尼斯一样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固然错误,但他着眼于传播科技的历史影响的研究至少是对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种补充或丰富。他对传播科技本身形式的发明或进步便是变革的动力和不靠“内容”而起作用的论述,是对以往那种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内容才起作用认识的一种订正或完善。他预言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的浪漫情景,不仅让当代人兴奋不已,而且着实成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4。试述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新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它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功能是帮助社会成员消除关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报道新闻是大众传媒的一项主要活动,大众传媒也是现代社会中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但是,即便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它们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只能是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的一部分。那么,大众传媒是怎样报道新闻的呢?“把关人”理论提供了形象的说明。

第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见图6-1):

图6-1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但是,正如后来不少学者指出的,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组织活动。

第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那么,传媒进行这种取舍选择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这里,首先涉及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问题。根据陆定一“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信息有两个环节:其一,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的或捏造的事物;其二,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过时的事件、历史的回忆等,不能成为新闻。不具备这两个属性是不能作为新闻加以传播的。这其中,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标准,除了不负责任的黄色小报和低级媒介外,规范化的传媒组织一般都会承认和遵守这条标准。其次,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在这个方面,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可以为我们提供若干理解。所谓新闻价值,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价值判断。新闻要素,即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曾经对新闻的选择标准进行过详细研究,他们认为,有九种要素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发生重要的影响。

(2)强度或阈限价值——一个事件越是具有震动性,或事件的重要性突然增加,就越有可能受到传媒的重视。

(3)明晰性——事件的意义越清晰、模糊性越低,越适合做新闻处理。

(4)文化接近性——事件越是接近受众文化或受众兴趣,越有可能被选做新闻。

(5)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容易被选做新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