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02(第5页)

二简答题02(第5页)

第一,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党报是党的集体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必须开展全党办报活动。从这一原则出发,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是: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政治上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组织上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道德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办报要为读者服务,报道要向社会负责。

(张国良)

37。媒介自律制度形成的意义

媒介自律制度的形成,对于媒介行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新闻业、传媒业职业化建设的里程碑,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必定有职业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奉行职业道德准则,达到职业标准。传媒界的自律,需要全体从业者有维护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有崇高理想和职业伦理的激励,还需要以职业规范为基础的媒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唯有如此,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越轨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这一行业才能得到良性、健康的发展。

(张国良)

38。试述媒介的全球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与经济息息相关的媒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全球化的大趋势,并反过来促进和推动着经济的全球化。

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全球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地方媒体和国家媒体提出来的。它是在一个总部的控制下,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经营多种媒体企业,向各国的受众传播信息的国际化媒体集团。全球媒体的主要特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经营和管理的跨国性、开放性。即国际传媒集团主导下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各种信息、娱乐等媒介产品,在跨国情境中大规模地聚集和流动,其供应链呈现全球化的态势,急剧延伸,跨国贸易迅速扩展。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媒介管理机构,必须审时度势地在世界市场上确立自身的位置,尽可能多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全球竞争力,为媒介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媒介经营地点的世界性。媒介全球化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市场,走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媒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活动。这样势必追求在各个最适宜的地方生产和销售相应的产品,从而有利于压缩成本,提高效益。

第三,竞争激烈、高度集中、赢家通吃。总体而言,全球媒体市场主要由世界上十来家纵向一体化的媒体公司寡头所垄断,它们中的大多数以美国为基地,如著名的迪斯尼媒介集团。这些公司在一种由寡头专卖公司控制的市场上经营着,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可谓障碍重重。

第四,媒介内容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伴随全球竞争的激烈化和高度集中化趋势,未来的全球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广告业作为财务支持以及彻底商业化的。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赚取利润,媒介为公共领域和社会大众服务的空间和意识有可能逐渐缩小、淡化,媒介内容的娱乐化、媚俗化、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这样,会导致未来的全球媒体涌向几个最有商业前途的领域,如音乐等,任何一家公司提供的节目内容,与其他商业媒体所含的内容几乎毫无区别。

媒介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必将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层面,跨国媒体将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以及媒介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配、生产、销售和消费,市场规则和国际准则将日益凸显。并且,全球媒体必将对国有媒体构成竞争压力,迫使其扩大和深化服务。在政治层面,随着媒体对信息流动的支配权力越来越大,影响政治议程的能力日益增强,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文化层面,一方面,世界上主要商业中心的流行文化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扩大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加强了各国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个人主义、对权威的怀疑主义、女权和少数民族权力等西方基本价值观都可以跨国传播。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媒介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的全球化,还标示着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层面相关的社会各个环节在世界传播环境中的重大变迁。伴随着传媒市场结构的改变,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张国良)

39。试述媒介的集中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所谓集中化,指通过接管、合并或联合,或干脆通过吸收等方式,加强企业的竞争地位。集中化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也因此成为世界传媒业发展的主流特征。

媒介集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所谓横向集中,指某一家媒介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介公司的主要股份,后者可能并不直接与前者的行业相关,或其主要资金来源根本与媒介无关。这种水平式的集中,造成了联合大企业所有权的产生和扩张,这种联合是不同产业公司合并的产物。所谓纵向集中,指相同的产业生产线上多家公司的集中,使一家公司能够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西方的大众媒介基本上是作为产业来经营的,随着高新技术的扩散,传播能力的加强,原先分散的大众传播产业结构已不太适应现状,于是呈现出集中化的趋势,产业经营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传媒业与其他行业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行业之间的交叉、兼并和联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数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娱乐、电信、计算机等行业加盟媒介产业的动向更加活跃,如时代—华纳公司与所属的特纳广播公司合并。这些产业渗透到大众传媒业之后,获利甚多。

全球媒介集中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并购是跨国媒介实现多元整合,形成规模效应,迅速扩张的有效途径,而且这些媒介集团通过企业兼并,将自身的触角延伸到书籍出版、音像制品、电视电影、主题公园等领域,使原来已多元化经营的集团更加巨型化,从而导致了媒介市场占有率越发集中的现象,这将是未来全球媒介发展的一大趋势。

(张国良)

40。论述媒介恐慌论

媒介恐慌论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这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许多专家学者同时进行研究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术话题。关于恐怖主义和社会恐怖的研究最先是由非传播学领域的政府官员和学者进行的,如保罗·威尔金森德的《政治恐怖主义》、P·卢本斯泰因《炼金术的革命:现代社会的恐怖主义》、格拉斯的《恐怖文化:美国人何以会为错误的信息害怕》。

媒体恐怖论认为,反映民主社会价值观的自有媒体在争抢信息和争夺受众的市场竞争中,对恐怖行为无节制地夸大报道会在社会上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并给恐怖分子平添了不应属于他们的成就感,从而起到了反宣传的作用。目前,学界对恐怖行为特征的描述,有的强调其意图的政治性;有的强调其组织的非法性;有的强调其效果的恐怖性;有的强调其手段的残暴性;有的强调其运作的隐蔽性;但更多是强调其受害者的无辜性。

温卡特·艾伊尔描述的恐怖行为:“通常是指经过精心预谋的、袭击的对象是相当随机的,但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或很高地位的非武装人员,旨在造成一种恐惧气氛,以达到影响政府或者其他一些机构的政策制定。”甚至可以说,“恐怖行为和媒体之间经常具有相互提供支持的倾向。媒体因此承担了一定的特殊责任,除非媒体保持独立、公正地提供新闻,否则就很难避免成为恐怖行为的帮凶。”

媒体恐慌论或媒体恐怖论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夸大其词,而是有一定证据的具体现实。它源于世界恐怖主义日益膨胀和媒体世界浓厚的暴力氛围:一方面,恐怖分子不断地从地下冒出来在全球范围内、在媒体的视野之内制造祸患。另一方面,媒体也偏爱报道暴力和犯罪现象,而公众人物又喜欢谈论犯罪问题和恐怖事件。

阿龙·玛希哲在《亚洲媒体扩张对人们认识种族冲突的影响》一文中提出的建议是:第一,让记者在新闻院校读书时不仅要奠定准确、公正、客观、平衡、理想的新闻报道基石,而且要进行跨文化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和世界观分歧的认知。第二,让每个主要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需要为那些没有实践经验的记者开设文化定向课程,让他们对媒体文化有基本认知。第三,可以设立媒体监察办公室,以帮助人们充当向导、消除疑惑、处理投诉、解决争执、监督检查。

温卡特·艾伊尔的观点是在构建合理的自律体系的基础上,要求记者自愿遵守一些由媒体从业人员或专业的媒体组织提出来的报道原则:一是强调新闻人员对恐怖分子及其帮凶利用和操纵媒体保持警惕;二是禁止出版可能妨碍政府处理危机的信息;三是限制播出对恐怖分子的采访;四是要求媒体在政府人员和恐怖分子或其代表进行敏感谈判的时候,淡化处理一些可能引起更大范围恐慌或者过分扰乱公众情绪的消息;五是号召记者一定不要成为恐怖事件的参与者。

(邵培仁)

41。简述传播者的把关过程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

具体而言,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基本如下。

首先,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其次,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信息与受众的情况等,对已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再次,加工信息。将确定要传播的信息进行符号化(编码)的处理,加工成为讯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