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同其他类型的传播者相比,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地位稳固。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由于互动渠道的畅通,传播者和受传者可以轮流扮演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因此传受双方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在大众传播中则不同,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我们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只能单方面接受来自传媒的信息。
第二,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这个组织的基本成员是记者、编辑等专业传播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执行不同的职能。这些人虽然也作为个体而存在,但是他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
第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大众传播以先进的技术、昂贵的设备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这些工具和手段直接由传媒组织控制和使用。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郭庆光)
17。大众传媒的优势有哪些?
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在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
第一,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第三,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在未来信息社会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
(郭庆光)
18。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作为一种代码或手段,符号反映了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和信息表达的逻辑特点,因此往往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维性和意识性的特点。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媒介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本身特点和存在形貌,它们都有形体、有重量、有尺寸、可移动、可保存、可毁坏。信息与符号、符号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犹如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二,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一种传播形式可以动用不同的媒介,而一种媒介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形式。但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第三,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英语“el”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
19。简述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传播媒介由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物质实体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第二,符号。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一般的物质实体上若没有刻画、负载上特定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人类能够识别、译读的符号,那它可能就是普通的石头、木板、布帛、骨头、金属、砖块……而不是传播媒介。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第三,信息。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首先,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其次,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此外,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然,将符号转移、负载、录制到物质实体上的技术,将信息载体加工、转变为便于使用和接收的技术等,也是构成传播媒介尤其是现代媒介的基本条件。
(邵培仁)
20。简述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传播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第一,实体性。作为实体性的媒介,它有质地、形状、重量,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是具体真实的物质存在,故也就有磨损、消耗和锈蚀。在大众传播中,图书、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在面对面的传播中,空气、光线是传播的实体,人体及人体器官也是传播的实体,人体和人体器官的媒介功能既存在于人际传播中,也存在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之中。
第二,中介性。媒介的中介特点,一是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二是指它的桥梁性,即可以使受传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当其他的物质实体插入人与人之间,它会使人与人隔离、分开。但传播媒介则是在传受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沟通信息的“渡船”、“桥梁”、“纽带”和“窗口”。
第三,负载性。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由于传播媒介不仅负载符号而且通过符号负载了信息或内容,因此,当人们说“传播媒介”时,往往既指其物质实体,也指媒介实体、符号、信息的混合物,有时甚至泛指媒介机构或媒介组织。这正是对媒介负载性过分重视的结果。
第五,扩张性。媒介不仅可以“穿针引线”使传受两者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
(邵培仁)
21。媒介分析的标准有哪些?
对传播媒介的认识和理解,既可以从概念解释、特点分析入手,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媒介不同性质的比较分析作出描述。对媒介进行比较分析的标准共有六种。
第一,时空偏倚。任何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物质实体,因此也必然会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的性质。空间性媒介以负载有序的线型文字符号为主,因而较适宜用来传播高深的观念、复杂的思想、琐碎的情报和严谨的材料,也适合用于传播篇幅较长、准备作为证信或不紧急的信息资料。时间性媒介以负载有规律的诉诸听觉器官的声音符号为主,因此较适合用来传播悦耳的音乐、紧急的事情和短促的、无须留存或不准备作为证信的信息,也适合用来表述“弦外之音”和进行情感暗示。时空性媒介则兼有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的优点和弱点,受众较为消极被动,无法控制传播内容或速度,但传播中的时空共进、声形并茂、形神兼备是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所不具备的。时空偏倚的分析尺度,是受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第二,参与程度。受众在传播中不仅有知晓权,还应有参与传播的权利。但是,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允许受众参与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人际传播的媒介被允许参与的程度最高、其次为组织传播的媒介,参与程度最低的为大众传播媒介。
高度的参与性,会使受传者产生“自己人”效应和团体感、圈内感,容易形成一个互相影响、共同讨论、集体决策的模式。低度的参与性,会使受传者产生置身事外的感觉。因此,前者较适合用来交换意见、协调立场、形成决定等。后者较适宜用来传播新闻、传递情报、提供知识和娱乐等。
第三,传播速度。大众传播事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产业,其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产品是经过许多信息工作者“智化”过的精神产品——媒介。但是,不同产品生产周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媒介在传播信息时速度必然有快有慢。网络、广播和电视能够迅速及时地传播新近发生的事情,速度最快。报纸在传播新闻方面也有相当的及时性和时效性。传播速度递减的媒介分别为杂志、电影、书籍。
第五,媒介威望。大众传播媒介组织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声誉、名望。这种威望,不只是媒介组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他能将这种威望赋予它所传播或支持的观点、主张以及它所认可或拥护的个人和团体,进而对受众的态度产生某种指向、推动和定势作用。因此,从产品、服务到个人、团体等,无不希望有关自身的正面信息在大众媒介上广为传播,以分享媒介威望,博取公众好感。但是,由于国度、内容、覆盖面等的不同,媒介组织的威望也不相等。
第六,传播过程。如果说凡是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起到某种传播信息作用的物质实体都可以被称之为传播媒介的话,那么从它的传播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所有媒介分为三类:制作媒介、传输媒介、接收媒介。制作媒介有笔、画笔、相机、录音机、摄像机、摄影机、编辑机和剪辑机等,其主要任务是将意欲传播的信息制作或编写成一系列有序的符号或代码。传输媒介主要有网络、电缆、印刷机械、电台和电视台的发射机械、放映机、放像机和扩音机等,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准备传播的一系列有序符号加以大量复制或无限扩张,使之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为很多受众所接收。接收媒介位于受众一端,包括收音机、电视机、银幕、随身听、随身看等,其任务是将传播媒介发出的信号或符码等接收下来,供受众通过大脑思维将符号“翻译”、“还原”为传播者所传播的那种信息。
(邵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