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第3页)

二简答题(第3页)

(5)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式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过思考就立即做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做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

(邵培仁)

13。非语言符号的功能有哪些?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1)补充功能。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

(2)替代功能。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时,就可使用代替法。当语言符号无法使用时,可以让非语言符号替它完成传播任务。

(3)强调功能。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中特定信息的重点和力度,对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长,以强调和突现其特别之处。

(4)否定功能。有时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当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发生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而不相信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通常是无法被传播者完全控制的。

(5)重复功能。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重述语言符号中的信息。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6)调节功能。这是以非语言符号来协调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状态。

(邵培仁)

14。非语言符号有什么作用?

一般认为,非语言传播符号有以下六种形式:(1)身体动作或运动行为,诸如手势等;(2)类语言(又称附属语言),即音质、语调、音量、音速和其他功能性发声;(3)环境空间,即个人和社会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人们对这种利用的感知;(4)嗅觉,即经由嗅觉渠道传递的信号;(5)触觉,即经由触觉渠道传递的信号;(6)衣服和化妆品等人工制品的利用及其感知。凡是作用于人们听觉器官的非语言刺激,都可以看做听觉非语言符号。

在信息传播的互动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呈现出以下特性:

(1)传播性。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非语言符号总是不停地传播着。我们不可能不行动,当然也不可能不传播。一个人即使看似“不行动”,他的非语言行为同样发送出某种信息。中国文化对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性有充分的研究,如民间流传的看手相,既有不少唯心、迷信的成分,也有一定的道理,即通过对个人外貌的非语言符号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一个人的经历、性格、职业、家庭以及今后的大体趋势。

(2)情境性。与语言传播一样,非语言传播也总是展开于特定的“语境”中。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意义。有些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意义。与一定的情境分离,我们就很难说明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当然,也有这种情况:虽然我们充分了解某一非语言符号的情境,但仍然无法分辨该符号的确切意义。尽管如此,在尝试解读非语言符号时,一定不可以忽视其传播的情境。

(3)可信性。非语言符号更有可信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语言信息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容易作假,因而人们常说不光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才能辨析语言的真伪;另一方面,一个人的非语言行为是其整体性格的表现以及个人人格特性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很难掩饰和压抑。因此,当语言讯息与非语言讯息不符合或发生冲突时,人们宁可不相信语言讯息而愿意接受非语言讯息。此外,人们接受非语言符号时的思维机制有别于语言传播,即讯息往往在无形中被感知。人们在综合讯息中得到比较全面的感觉,因而形成看法后也不容易改变,一般称为知觉思维。

(4)组合性。非语言行为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实验表明,人们的情绪几乎都是由整个身体表达的,要身体的不同部位表达各不相同或矛盾的情绪非常困难。一个非语言符号通常与其他非语言符号相伴随,构成符号系统。因此,在识别某一非语言行为时,应尽可能完整地把握相关的所有非语言讯息。

(5)隐喻性。非语言行为常带有隐喻性。一方面,非语言行为对语言的传播有一种补充说明的功能;另一方面,非语言符号也可以为其他非语言传播加上某种注解。无疑,我们对非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的背景情况了解越多,对其隐喻意义的把握就越准确。

(张国良)

15。符号的基本分类

符号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包括口语和文字。非语言符号又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等)。第二类是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它们能像语言那样传递信息,有人也称为“体态语言”。一般来说,体态符号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三类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习惯、徽章和旗帜、服饰和饮食等。这些符号有的以个体的,有的以组合的方式出现,但总的来说,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例如一枚徽章,上面少不了形状、图案、颜色等符号的设计和搭配,由此构成所要表达的象征性意义系统。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符号的基本分类

符号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符号。语言是用一定的声音和文字形式去标记事物或思想,从而获得意义。

在传播活动中,语言不仅无法脱离意识和思想而单独存在,而且要实现任何目的也离不开对话者的协同与合作。格顿斯认为,所有说话都是具有一定目标和方向的合作性行为,而要有效合作就必须遵循思想合作准则:第一,数量准则。说话时既不能说得不够,讲不清楚,也不能说得太多。第二,质量准则。说话者自信内容是真实的,不能胡扯一通,弄虚作假。第三,相关准则。说话要围绕主旨,不说与主旨和当时状态无关的话。第四,方式准则。表述要科学,说话要明白,用词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日本学者毛利可信说道,不能片面理解会话准则,因为“在听别人讲话时,我们不仅仅理解并接受话语的字面意义”,“还必须考虑到说话人的动机、意图、态度,而其中的关键便是言外之意,即真正含义。”运用语言符号,既要遵循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的准则,还要注意联系传播动机、意图和传播背景、场合,破译和读解出语言符号中蕴涵的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往往需要由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来承担,而不同的非语言符号亦会释放出不同的功能。在对各种各样的非语言符号进行鉴别和分析后,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外貌和衣着。人的外貌和衣着由于形状和形式不同,所传播的信息就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这不仅影响人本身的个性,还影响到他的行为模式。

第二,表情与眼神。面部表情千变万化,含义复杂,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使用和操纵面部表情的原因不外乎强化真实情绪,减弱真实情绪,中和真实情绪和掩饰真实情绪四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能够利用眼神传出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

第三,姿态动作。我们也许能停止有声语言的传播,但不能停止无声语言的发出。我们的姿态动作总是有意无意地“泄露”我们内心的秘密和蕴藏的信息。人的每一种姿态动作都是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信息的外化;同时,它们同那一片刻中作用于我们的某种事物往往相关;而每个人也都能够根据传播经验和文化背景从体语中推断或“破译”出相关信息,并加以运用;还有,姿态动作总是跟其他人的存在相联系,而变化的实质则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触摸行为。触摸作为传播的一种象征性手段,可以用来表述和说明相互作用的性质,具有职业性、礼貌性、友爱性、情爱性等交流功能。

第五,空间与距离。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圈内,从而构成了他的领地。每个人的领地大小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首先,它依据每个人所属的文化来确定。其次,空间大小还与每个人的个性有关。最后,空间大小与距离的远近和传播的远近及传播情境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应尊重别人的领域或空间。

(邵培仁)

16。试述符号的基本功能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

(1)表达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交流意义,换句话来说,就是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能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化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