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第2页)

二简答题(第2页)

语言同所要表达的无限的对象相比少得可怜。十分有限的语言是难以表达丰富多彩的现实和复杂深刻的精神内容的。普通语义学学者强调,你永远也无法说出事物的全貌。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叙述的结尾加上“等”,意思是还能说出更多。

(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人们在使用语言代表事物时,总是对丰富多样、具体生动的客观实际从某个角度或层面加以概括、选取、抽象。抽象,被普通语义学家看做语言最有用的特征之一。因为,即使是最生动、最简单的词汇,也是一种对具体实际进行舍弃细节、提取特征的抽象。任何语言都含有抽象。

(邵培仁)

9。语言的误用及其解决方法是什么?

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所具有的静态的、有限的、抽象的特性,极易在语言传播中造成语言的误用,这些语言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死线上的抽绎

这是温德尔·约翰逊指出的一种语用毛病。它是指语言被捆死在某一条抽绎水平线上,结果不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高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就是由于语言被限定在低水平线上让人不得要领。无论语言传播是处在抽绎阶梯的高水平线上,还是处在低水平线上,只要它是在某条水平线上横向地直线运行,它都不会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学者要想克服这一毛病,语言传播应该根据内容需要和文体特点,沿着抽绎阶梯做上下波动,使之有涨有落、跌宕起伏,即既有高抽绎水平的概括总结又有低抽绎水平的细致描绘。

(2)潜意识的投射

这是指传播者在发表某种看法时,实际上在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个人的深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人在语言传播中都会出现无意识的自我表现和不自觉的倾向性。

普通语义学家们认为,在人际传播中,语言运用的潜意识投射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大的不良后果,但在大众传播中,对于政府和新闻媒介来说,它肯定是很危险的,稍不小心就会引起国际纠纷和民事诉讼。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要注意语言传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者像语义学家建议的那样:在发表见解时别忘了加上“对我来说”或“在我看来”几个字,即使不说出来,心里也应该想到。

(3)误认为同一

这是指语言的使用忽视了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把它们视为同一,混为一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事物都是特殊的、有个性的,都与其他事物不完全一样。对它们不加辨别,大而化之,有时会引起麻烦。

在语言传播中,对众多的复杂的现象加以适当的归类和概括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不应该在抽绎之后将适用于个体的评价当做标签贴到全体的头上,然后再利用那个评价全体的标签,作为对全体中每个个体的鉴定,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一个人或事物特点和个性的否定。为了防止发生这种错误,语言传播中应慎用全指,多用特指,或者像普通语义学家所指的那样:“表明指数”。

(4)估计极端化

这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语言。好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能两者择其一,不能有中间的事物。语言运用上的极端化估计,往往会把人引向精神病态。

普通语义学家针对这种极端化估计,提出遇事要做多方面的估计和考虑,或者要思考实际存在的一系列可能性,而不要只做两极思考和两种选择。

(5)语言与实际混淆

这是指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是在语言领域中去推定其含义。这种在谈到某人、某事时就用其所用的语言或标记来评价其实际的状态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为了避免语言与实际混淆,我们在传播活动中应该首先要了解语言的特性以及语言与实际的关系,要先看实际后察符号,而不要“望文生义”、“以文代义”,也不要重其言轻其行、重语言轻实际。

(6)推论与事实混淆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根据符号推论事实,虽然大多比较准确,但也有推论与事实不符,从而造成了推论与事实的混淆。

如果说人们只是把推论当做事实理解,或者误解只发生在人际传播中,这也许不会发生大的危害,但是假如人们将推论当做事实来报道,让误解发生在大众传播之中,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推论当做事实,而放弃所有其他可能的选择;假如我们心理上对某种选择可能被证明为误而有所准备,那么我们就可能不易受到误导和伤害。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只有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才能避免推论与事实混淆。

(邵培仁)

10。如何理解“字里行间”?

字里指的是字面的意义,亦即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行间即字面以外的意义或含义,读取行间的意义是需要读书者进行联想和推测的。在这个过程中,读书者完全可能接收到作者意图之外的意义。这种情况说明受传者的意义即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因为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理解。这也说明,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邵培仁)

11。非语言符号的类型有哪些?

由于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因此,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而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辅助作用,它们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由于它们也能像语言那样传递信息,有人也称其为“体态语言”。一般来说,体态符号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该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郭庆光)

12。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连贯性。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符号总是成套出现。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是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做连贯符号。

(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

(4)协同性。雷蒙德·罗斯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