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媒社会学徐文胜 > 第三 对博客的社会学研究(第2页)

第三 对博客的社会学研究(第2页)

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网络互动行为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三者都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电子邮件能自由支配互动时间,已成为人们“离线”互动的主要模式;网络聊天用特有的“聊天语言”来传情达意,已成为网民结识网友的重要途径。这两种网络互动行为的动机都是个性化的需求。博客的兴盛与发展,也与自我表达、自我呈现、彰显个性同步。相比之下,BBS和网络游戏个性化特征较弱: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受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约束;BBS没有属于个人的独立空间,呈现的是一个个“破碎”的自我。

2。从社会性的视角来看

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与BBS、网络游戏等网络互动行为的相似之处,在于三者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这是其优点。网络游戏是典型的“多点对多点”互动;BBS是开放性论坛,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个人的想法,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博客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社会性的特征,通过日志将博客用户(博主)的思想及时共享出来,通过链接将看到的精彩内容也及时共享出来。相比之下,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的社会性特征较弱,不适合作为公众互动的平台。

博客既秉承了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的个性化特征,又秉承了BBS、网络游戏的社会性特征;它既有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内容,又有最为公共性的自我呈现形式。

表2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与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的特征比较

(二)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特征

与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相比,博客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实现了对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的突破和超越。

1。技术门槛低,操作简单

技术门槛低,操作简单,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发展的推动力。许多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如远程控制技术等)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技术含量高,许多人不会用。博客是一种满足四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条件而实现零进入门槛的网络互动行为模式。博客网站提供了许多不同模块,用户采用“所见即所得”方式,往里“灌”东西即可:提供模块(自主选择)、日志管理(建立分类)、添加日志(记录内容)、发表日志(点击保存)、预览首页(完全搞定),只需简单走完这几步,就可以开始博客网络互动之旅。

2。彰显个性

彰显个性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富有魅力的原动力。网络社会,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互动是其本质所在。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其最大的成功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对人的影响。博客的兴盛与发展,使信息的沟通与互动更加个性化和平民化,个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个性化的视角、个性化的观点,是博客昭示着个性化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3。搭建沟通互动平台,协作共享

搭建沟通互动平台,协作共享,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生命的本源。网络社会中,共享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博客作者可以根据他人的信息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可以就他人的主张发表自己的评论,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人,在思想上都是平等的。

总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永恒主题,将个性和社会性汇集一身且并行不悖,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最显著的特征。

三、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积极社会作用

(一)突破了话语垄断权

博客的兴盛与发展,对传统媒体话语垄断权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1。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修正了“把关人”理论

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信源的开放性使“信息把关”形同虚设,任何拥有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的博客用户,都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极少受到“把关人”的限制[24]。“博客中国”每篇文章都注明:“博客中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多元、开放的信息传播冲击着传统的把关人的权力。

博客信息“传受合一”的即时性,使“媒介把关”力量大为削弱。博客作者一方面不断地通过日志、链接等方式为其他博客作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从其他博客作者那里获取信息,兼具“传者”“受者”双重身份。信息采集和编辑的权威“把关”已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博客作者都是个性化的“把关人”:按照个性化标准来取舍信息,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少数人的“精英信息”变成平民百姓的“草根信息”,实现了话语权、知情权和传播权的有机统一。

2。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使“沉默螺旋”停止旋转

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首次提出“沉默螺旋”的观点: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而发觉很少有人认可时,便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了螺旋式旋转过程。“沉默螺旋”理论最根本的前提是个人常会产生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感,以及由恐惧感所造成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

博客网络互动行为极富个性化色彩,就动机而言,摆脱了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感,颠覆了个人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博客的匿名性也给“沉默螺旋”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博客作者无须留名留姓,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群体压力,使得在传统媒体中会发生的因害怕被孤立而不敢表达自己异议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沉默螺旋”理论中,弱势声音的逐渐削弱,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即在传统媒介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博客的兴盛与发展,彻底改变了少数人控制信息的局面。博客作者通过日志和超链接的方式,将信息及时地共享出来,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来源,并使信息带有去中心化、发散性的特点。而且,弱势的声音也会获得足够的支持,他们将不会保持沉默,沉默螺旋将不再旋转。

(二)累积了社会资本的总量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文章,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虽然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研究者们都倾向性地认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是形成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维度,“嵌入性”(embeddedness)是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之一。以下从关系性社会资本和资源性社会资本的视角,论证博客已成为累积社会资本的重要媒介。

1。就关系性社会资本而言

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直接动机是自我表达、自我呈现、自我发展,个性化色彩浓厚,突破了血缘、地缘、业缘等传统互动关系纽带的束缚,志缘、趣缘等互动关系纽带的社会作用日渐凸显。在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中,博客作者能够就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易于产生深度互动,能持续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这种超越时空的、持续的志缘和趣缘群体,不但有利于两位博客互动者发展相互信任关系,而且有利于产生更多博客作者之间的新的信任,形成信任扩散,带来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

2。就资源性社会资本而言

网络社会中,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博客网络互动行为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来源,博客作者不仅可以将自己工作、学习等内容全方位地展示给公众,而且也可以将自己看到的有用信息,及时共享出来。博客空间追求的是信息共同受益,注重思想共享,其集体智慧的社会效应,有助于提升人们活动的效率,促进了资源性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累积。

(三)开拓了社会化新途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