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对博客的社会学研究
博客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传媒类型。它既依附于互联网,带有互联网的共性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可以被看成互联网的衍生传播类型、子类型。从世界范围来看,1993年,博客在美国就已经产生。1998年1月17日,博客首次集中报道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案,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2002年8月29日,博客中国发布了《中国博客宣言》,标志着博客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博客”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应英文名称Weblog,或简称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方式,通常处于不断更新状态,Blog里的文章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所以称为“网络日志”,或简称为“网志”。一是对应于英文名称Webler,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一般将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通称为博客现象。简单地说,“博客就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用《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佩姬·努南的话说:‘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有思想而奇特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22]博客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了信息低成本快速传递和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在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中,既有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内容,又有最为公共性的自我呈现形式,将个性化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汇集一身,且并行不悖,“自由、开放、共享”是博客的本质特征。
博客的兴盛与发展,正在变革着人们既有的互动行为模式,有关博客网络互动行为动机的探讨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于社会学来说,网民这一全新社会群体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互联网在连接电脑的同时,也连接了使用电脑的人,而一旦通过电脑网络将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电脑网络就变成了社会网络。与传统的社会网络相比,在这种因电脑联网所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其中,对网民的网络社会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尤其重要。”[23]网络社会行为是传媒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博客的社会学研究即隶属于这一研究视阈。以下研究关注的对象即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动机,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博客网络互动行为动机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博客的特点、积极社会作用及其带来的问题,为发挥博客的正功能提供借鉴。
由于博客绝大多数是匿名的,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含网络问卷调查)难以有效实施。以下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2008年4-6月),结合若干网络访谈(2008年7月),探析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动机。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五个博客网站(人民网强国博客、天涯博客、网易博客、博客动力和博客中国);然后在人民网强国博客的博文排行中,在天涯博客最多评论的日志中,在网易博客的热门博客中,在博客动力的博客热点文章中,在博客中国累计热门文章中,分别随机抽样10篇文章,共50篇;最后对这50篇博客文章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网络访谈的调查结果是根据对研究者在博客互动中结识的几位雅虎博主就博客动机所进行的结构式网络访谈调查而得到的。
一、博客网络互动行为动机的调查结果呈现
通过对抽样得到的50篇博客文章的内容分析,可以提炼出七种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动机。
(一)自我表达的动机
自我表达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进行网络互动的行为动机。博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能动态地呈现博客作者知、情、意的全面变化。人在情感上处于失衡状态的时候,往往会转化为强烈的表达欲望,会从博客写作中获得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
(二)自我呈现的动机
自我呈现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展示个性化自我而进行网络互动的行为动机。博客具有开放性:通过写博客,人们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现,自我呈现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而且,博客作者可以匿名写作,自由发表思想观点,展现“真实”的自我,使自我呈现动机的实现少受限制。
(三)自我发展的动机
自我发展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实现自我发展而进行网络互动的行为动机。博客作者一方面渴望得到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通过增加点击率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赢得他人的赞誉和认同,使自我发展的价值得以实现。
(四)社会交往的动机
社会交往动机是指人们为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进行网络互动的行为动机。博客记录了博客作者的所思所想,能够全面、动态地呈现博客作者的内心世界,有助于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博客网络互动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
(五)分享性的动机
分享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与他人分享信息而进行网络互动的行为动机。一方面博客作者希望自己提供的信息能给别人带来帮助,另一方面博客作者自己也能够分享到他人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客作者,最根本的条件在于他(她)是否有乐于分享的精神。
(六)参与评论的动机
参与评论动机是指发布自己的主张或者针对别人的主张发表自己的评论。一方面,博客作者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引发别人的讨论,另一方面,针对别人的观点,博客作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博客作者倡导话题,参与讨论,实现了“信息共享”向“思想共享”的跃升。
(七)学习性的动机
学习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辅助学习和工作而进行网络互动的行为动机。写博客可以使作者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锻炼作者的写作能力。阅读他人的博客,能汲取更多有益的“思想火花”,有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在上述概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归纳,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动机可分为两大类:直接动机(包括自我表达动机、自我呈现动机和自我发展动机)和间接动机(包括社会交往动机、分享性动机、参与评论动机和学习性动机)。见下表。
表1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动机(共抽样50篇文章)
2008年7月,研究者对几位雅虎博主就博客动机所进行的结构式网络访谈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直接动机(包括自我表达动机、自我呈现动机和自我发展动机)方面的支持材料如下:网名为“秋扬”的博主回答:“本来俺写这玩意儿就是为了逗闷子,否则都是情呀爱呀的多单调啊,你说对不?”网名为“海陵如是”的博主回答说,她的博客动机是:“打发时间,锻炼思维,防止老年痴呆,开阔眼界,了解趣事,结识趣友……”网名为“帝企鹅”的年轻博主论她的博客动机:“我想我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信心的支点,在虚拟世界里找点安慰”。网名为“印子”的博主说她写博客是因为:“好玩儿;有个新平台说说话;表达方式的新颖触发了表达的兴趣;凑热闹;打发时间;无实际目的随性而为,等等。可能在参与中触发产生新的动机,如交友、提升水平或帮助别人。”网名为“菩提树下”的博主回答说,他选以下几项多一些:“1。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11。希望结识志缘朋友;”“12。希望结识趣缘朋友;”“14。想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
间接动机(包括社会交往动机、分享性动机、参与评论动机和学习性动机)方面的支持材料如下:网名为“柳阴”的博主回答说:“我最初写博客的目的很简单,是把它当成日记写的,很快发现,博友们的文章有的写的很不错,值得仔细阅读、探讨。当然,从中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网名为“真爱倾城”的博主论他的博客动机:“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真实延伸和反映,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与社会,又可以学习和传播很多知识。也可以交朋友。”网名为“和气”的博主论他的博客动机:“来雅虎空间的目的,一是将它作为休闲娱乐之地,二是为了结交一些朋友,三是旨在学得更多的见识,四是可以活络脑细胞。至于我有无表现欲,说不清楚,也许有,也许没有。”网名为“子芮”的博主说:“总的感想,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博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每天不来这个网络之家看看,像少了点什么。写点感受,记录下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是一种精神需要。博客于此意义上是我的一种精神家园。从功能上看,博客成为我与我的学生、同事沟通的平台,这是我很感欣慰的。学生没有评论过我的文章,但我的文章向他们曝光了我的所思所想,让他们了解了我对某些和他们有关的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这未尝不是一种交流的好途径。理解万岁!同事、学生在我的博客空间,会获得对我的进一步理解。我很看中这种理解!对于2004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尤其是这样。她们可以通过我的博客,继续了解我,了解系里的情况。另外,在博客空间,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和气”,“柳阴”,“兔八哥”,“毛毛虫”,“秋扬”,“危智生”,“沧海一粟”,“帝企鹅”。与这么多网络朋友的网络交往成为我在网络空间的精神盛宴!”
二、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特征
(一)博客网络互动行为与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的特征比较
国内已有的关于博客与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特征比较的研究文献,优点在于对具体特征的分析深入透彻,不足之处在于仅仅局限于博客与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的一对一的对照分析。从整体上研究博客如何继承、发展其他网络互动行为的优点,尚有探讨的余地。下面以个性化和社会性为标尺,对此展开尝试性的探析。
1。从个性化的视角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