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做最好的自己作文600字作文 > 第二 科研创新气象万千(第2页)

第二 科研创新气象万千(第2页)

1。成立教科所,主抓教研工作

为了更好地加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广附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了教科所由青年教师发展培养中心、校本课程开发与课题管理中心、科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中心、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学科竞赛指导中心六大中心组成,并拟定了各中心的主要任务与工作方法。这是广附走向研究型、创新型名校的重要举措。教科所成立几年来,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陈晓云老师在校本课题开题报告会上发言

陈鹂老师在校本课题结题报告会上发言

2。高度重视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广附近几年特别重视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层次。学校出台了《广大附中课题研究管理条例》,主要对以下方面做了严格规定:课题申报、课题常规管理、课题评比与经费发放、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等方面。广附非常重视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成果集的编纂,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价、指导、跟踪,参与立项开题与结题工作。同时,强化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对教师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经常请专家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指导,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和兄弟学校相互切磋教学技术,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逐步提高教科研水平。

广附老师积极申请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科技教育与科普项目,2014年申请成功14项,资助经费64万元,另受委托承办项目1项(承办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经费为64。6万元;2015年申请成功16项,资助经费82。04万元,另受委托承办项目1项(承办第31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经费为50万元;2016年申请成功18项,经费74。54万元。此成绩在广州市中学首屈一指,大大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精神。近年来,广附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奖项714项,其中国家级141项,省级107项。

广附科技教师大力开发科技课程,校本课程开出率达100%。目前设有50多门课程,其中《3D艺术创作》《电子创新制作》《校园生物科学探究》《光学创新实验》《安卓手机趣味编程》《野外生态实践》等课程获得市级经费资助,《广附观鸟》《垃圾分类公民手册》在广州市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交流中获得各界好评。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们多发表论文,有论文公开发表的教师,会获得较高的物质奖励。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275篇,其中分量较重的刊物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与参考》《语文月刊》《课程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德育研究》《中小学教育》《广东教育》《化学教育》《语文教学之友》《广东科技》《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育研究》《物理教学》《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读写月报》《语文教学通信》《中国当代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等。

以下是广附教师承接的自2007年以来部分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项目,这些项目研究不仅与学生的课程学习息息相关,更是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相联系。广附乐于培养教师的科研精神、理论素养,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追求做“智慧”的教书人。

自2007年以来广附承接的部分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3。学生科研创新成果举例

(1)信息学竞赛案例。

广附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学科竞赛,提供平台让师生发扬他们的科研精神。2011年的一次信息学竞赛中,年轻的王晓鹏老师带领着信息组的小成员们一起参加。王老师为准备这次竞赛也做足了“功课”。

竞赛队中的成员都非常棒,并且在信息技术方面都有独特的“天分”。有一位八年级的杨承熹同学因为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成绩好,进入了王老师所带的信息学竞赛队。他在最初的信息学竞赛的学习中,总能很快地完成任务。不过在辅导杨承熹同学的过程中,王老师慢慢发现他对竞赛中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不太“感冒”,总是在完成竞赛任务后去研究一些黑客技术、做一些小软件。更令王老师惊讶的是,在后来的一次竞赛测试中,评测学生程序的服务器被黑了,导致电脑不断复制恶意程序、频繁死机,结果当天学校三个年级的竞赛课程全部因故中断。经过大半个小时的抢修和排查,所有“罪证”都指向了杨承熹。当时“恼羞成怒”的王老师很快找来了杨承熹的家长,怕他再惹出祸端,商量让他退出信息学奥赛的学习。在和他妈妈沟通的过程中,得知杨承熹自小对电脑技术很感兴趣,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家里还订了很多电脑杂志,只不过没有经过系统辅导,都是零零散散看些技术文章,然后再进行实践,这次的黑服务器,也是为了实践新学的黑客技术。

杨承熹同学的这次“实验”算是“一鸣惊人”了!王老师想了想,与其限制他让他学习不喜欢的内容,还不如给他一些指导帮助,让他去研究自己的喜好。在一次深入的谈话后,王老师推荐给杨承熹一个他更感兴趣的手机软件开发平台,教了他一些简单的软件开发知识,让他自己探索研究学习,遇到问题他俩一起查资料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杨承熹同学就开发了好几个手机APP小软件。在辅导他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王老师并不是一味地教他各类技术的运用,也让他学会创新,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而杨承熹创作的这几款APP的缘起,归功于他的善于发现。有一款APP是在他带领学生为备战中考的跑步过程中灵感突发而设计的。他发现班上有一两个同学胖,跑步吃力,1000米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杨承熹想到要做出一款能够即时反映身体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关建议的APP。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健康小助手”产生了,并很快在校园风靡开来。

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开发出手机APP并非易事。或许因为如此,杨承熹的故事被广州市内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后,“一鸣惊人”,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将他作为素质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了专门的解读。

广附提倡“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也鼓励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反思,巧花心思让学生有所得。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王老师对之前自己的教学重新开始审视,现在他教学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开设了信息学竞赛和手机APP开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力争通过自己的引导,释放学生的天性,努力将“负面”变成“正面”。在开设的信息学和手机APP开发两个社团课程中,王老师在课程设计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体验,使用编程工具进行创意应用开发,教学中注重程序案例的创意性和趣味性,以Imagine(想象)、Program(编程)、Share(分享)为主题、融入学科知识的趣味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普及程序设计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智慧分享中共同提高。

趣味选修课程开设伊始,预计40人左右的课程容量,短时间内就有近200人报名,足见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家长的担忧,不少选择课程的孩子家长非常担心——“小孩子会不会因此沉迷于手机和网络?”“这样的课程在中学阶段对孩子真的有用吗?”在现如今这个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学生在兴趣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所学,显得更加重要,若是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创新设计上,便可以形成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引导,王老师也发现在学生接触课程后,对开发手机APP的兴趣更浓厚,倒是慢慢地对手机游戏不太“感冒”了。例如,杨承熹就曾说:“开发游戏比玩游戏更酷。”他并没有被电脑“绑架”,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编程已开发出了配餐助手、个性小备忘录等小软件,而最近他们正在努力开发一款通过手机蓝牙控制的排障机器人,并计划申请专利。

其实,冷门学科也能出人才。进入21世纪,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所必备的素养,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目前国内的教育背景下,国内的中学计算机学科因为不参与中、高考考核,在实际教学中已经成为偏门,大多数学校对计算机学科不够重视,家长也怕学生使用电脑玩游戏沉迷其中,而限制学生接触电脑,导致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往往应付了事,或者上课时间被其他主科占领,像杨承熹这样很多在中学阶段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浓厚兴趣或是特长的学生,往往迫于升学压力,被动地丧失了学习兴趣,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孩子们身上所谓的棱角,不能一味去磨平,而是应当发现这些棱角中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和个性,作为老师,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此后的教学中,王老师尝试着多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他们的交流探讨,课堂上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勇于尝试,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他们自己上讲台讲一些创意设计、算法等。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开始跟老师亲近起来,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经过几年的努力,信息学竞赛中,有些孩子因为在程序开发中表现出色,被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所以如何将电脑这门课程“玩”好,考验的是老师的功力。

(2)社区垃圾分类项目案例。

2014年,广附学生毛瑕、仵润宜在对台湾垃圾分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份广州市的“大手拉小手”社区垃圾分类倡议书。该倡议书从政府、社会、家庭、生态等层面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获得了市长的高度赞扬,该项目使广附成了唯一的一个被邀请参加市政府专题会并作专题汇报的中学。这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学生们的荣誉。以下是学生报告的内容。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