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我们是来自广州市的23名中小学学生,在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的指导下,由广州市越秀区博雅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总干事、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严凯老师带队,寒假前往台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专项考察。期间,我们考察了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内湖再生家具展示拍卖场、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北投垃圾焚化厂,并与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举行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垃圾分类专题研讨座谈。在台北期间,我们以广州市中小学生的身份请教了政府官员、环保专家,还利用夜间专门走访了台北市区的士林夜市、新北市区的居民家庭,广泛了解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实施情况。
作为广州中小学生,更作为广州市的未来城市公民,对这座城市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我们回到广州后,利用春节时间马不停蹄地走访社区垃圾分类现场、处理终端,拜访广州市城管委垃圾分类处、越秀区华乐街街道办事处,请教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多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委员。我们已经提交台湾垃圾分类与回收调研报告,今天,借参加市政府会议的机会,我们特别向全体广州市的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发出自己的建议。
在学校方面,师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以及校园推进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的执行力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广州市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在学校组建校内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学生垃圾分类活动,重点是对新入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示范。
建议全市学生食堂做好干湿垃圾分开投放;大力提倡学生自带水杯、节约纸张和食堂光盘行动,形成学校风气;提倡学生就近去社区垃圾分类宣教站做志愿者,既可以让同学了解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还可以督促他人进行垃圾分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把用过的辅导书送给或低价出售给低年级学生,形成校园课辅书籍和教材等常用物品环保循环使用的校园风气;学校的文件最好双面打印,最好也不要发统一的本子,让学生自行购买,避免浪费。
引导学生对校园垃圾进行细分,专设铅笔、签字笔、废纸三类,校园垃圾袋配有相应专用标记;每个班每天放学后轮流将各楼层的垃圾分类运往学校指定垃圾站,确保学校垃圾分类的贯彻实施。
同时我们希望,学校能将每位同学的垃圾分类情况纳入德育评估范围,对于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可以考虑在评选学校优秀学生中予以单列评选或者优先评选;学校还可以利用春秋游时间组织以强化环境危机意识为目的的垃圾分类的活动,可以参观焚烧场、填埋场或者垃圾中转站,不要只是去游乐园玩。
在家庭、社区方面,我们在进行垃圾分类政策和知识的普及教育时,应该凝聚统一宣传口径。
第一,倡议居民把垃圾分成干湿两类,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在规定时间下楼投放垃圾时注意解袋倒出,且把袋子扔到装其他垃圾的桶内;提倡居民买菜购物不要使用塑料袋、要使用环保布袋。
第二,在各居民委员会办公地点固定设立有害垃圾垃圾桶,当有害垃圾积存到一定数量时,方便居民投放,易记易找。
第三,在居民定时投放垃圾的时间,收运车辆或者相关场所播放一些垃圾分类的创作歌曲或者童谣,一方面是提醒居民到时间投放垃圾,另一方面童谣会让人有一种亲切感。
从垃圾分类做得比较成功的台北来看,真正做好垃圾分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依靠并发动中小学生普及并推广垃圾分类,将收到事半功倍、平稳长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以及广州市越秀区博雅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的同学和家长们,将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开展以下“七个一”活动。
第一,组建共青团越秀区博雅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委员会,形成以广大附中为核心力量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志愿者力量,这个已经得到共青团广州市委和越秀区委的同意,已经成立。
第二,组建一支30~50人的紧密型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对接华乐街,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为爱改变习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参与一场华乐街家庭垃圾分类论坛,主讲者为街道居民,目的是让同学发现可示范的力量与存在的问题。
第四,组建一个学生科普剧剧团。7月、8月,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剧”表演活动。
第五,接受若干次全面的垃圾分类专业指导,请越秀区城管委派专人对同学进行规范讲解。
第六,举办一场文化体育活动。7月底组织开展华乐街家庭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
第七,举办一次以华乐街学生和居民为主、面向全市辐射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连环画展,优秀作品出版成册,并在适当时间推荐到广告公司或是政府机构,作为广州市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海选作品。
我们也恳请各位领导支持我们的倡议,并前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提供专业指导,期望我们的公益活动能够为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青春色彩和新鲜活力。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学生毛瑕、仵润宜暨
共青团广州市越秀区博雅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委员会
2014年3月30日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社区启动仪式
广州大学常向阳教授作讲座
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多关注孩子们自身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特长。广附特别重视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正如广附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所提倡的一样,学校、老师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大胆尝试,关注差异,张扬个性,释放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