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师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准备市公开课的历练,我小结了几点关于有效教学的体会。
(1)挖掘教材、理解教材,葆有教材处理与创意:含次序、内容与方式,即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什么、不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
(2)预设与生成:一定要预设多种可能,便于课堂有效和顺利进行。
(3)关注学生状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4)暴露思维过程:把教师与学生的猜测、试误的过程暴露出来,因为经验与教训同等重要。
(5)注重体验,体验才能发现问题、思考进步、收获成果。
(6)教学思路清晰、流畅,脉络分明,层次感强。
(7)教学流程紧凑、环环相扣,使学生进入无意注意的状态。
(8)要有刺激点,使学生兴奋、投入,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9)教学要充实、丰富,其中包括内容、资源以及语言。
(10)深刻。教学的深刻是学生的感觉,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中有收获、有体验、有启发,豁然开朗、心悦诚服时,“深刻”的感觉才能出现。
(11)媒体的使用程度。①要点:有效性,成本低、收效大。②利用资源的形式:文本、声像、教具;③运用过程的转换:会用、时机、有效;④使用形式:幻灯片、动画、视频、模拟演示。
(12)教学基本功。
①语言:基本语言要求简洁、清晰、流畅;教学语言要求准确、明确、生动。
②板书:字、行、块、局、色,即字迹工整、每行字要直、分块板书、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彩色粉笔。
③教态:衣着整齐、举止大方,尤其表现为教师的情感与注意力投入程度;教学**、专注与感染力。
(13)学科基本功。
①驾驭教材: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娴熟与把握。
②学科技能:徒手画图能力、生活常识的作用、实验操作严谨等。
感谢以姚老师为首的整个物理科组,包括实验室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极大帮助、支持与鼓励。
这堂看似简单的《认识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背后却经历了三次试讲、一次公开课的打磨和实践,期间不停地修改、反思,最终形成教学设计、学案。广附的每一位教师,都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追求精益求精,在讲堂上热情洋溢,在讲堂下勤学苦研,力争做最好的自己,把教育教学当成自己的事业,奉献一生。这种精神,是教师的追求,更是学生的幸福。正如那句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教师的可爱和伟大之处。
案例2:“同课异构”经典案例——高中语文《门》同课异构探究报告
语文科梁东正杨征吴晓军
(一)本次同课异构的目的、背景
1。目的
为了寻求“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的突破路径,以及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研队伍的高水平发展。我们通过一场攻坚战,寻求教研组在合作教研探究方面的新路径,践行深度教研的目标。
本次高一语文同课异构是在上一年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等,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培养出教师的特色创造性;同时,也是促进教研,让两个校区的授课老师以及备课组在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究、相互碰撞,力求找出新的教学切入口、突破口。探索的主题是议论性散文的最优教法和学法,以及议论性散文的最优阅读法。
2。背景
(1)选题过程。
在定选题上,就体现了集体教研的智慧。大家通过讨论,锁定了“议论性散文教学”。选择《门》这篇议论性散文,原因有三。一是具有挑战性。《门》是非传统篇章,有新意,挖掘空间大,但由于散文不如文言文、小说,甚至诗歌有很强的文体意识,而一线教师也往往缺乏对散文文体的理论研究,因而在散文教学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选择散文,特别是选择个性十足、哲思深刻的议论性散文,就意味着对教学难点发起挑战,更可达成深度教研的目的。二是可作为培养应试阅读能力的典范篇章。因为《门》是2001年全国高考阅读题例文,具备考场选文的特征要求,解剖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阅读实战方法。三是从读写结合、写作训练的角度考虑的。本文化虚为实、虚实转换的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因为学生比较缺乏这种转化能力,包括将平时的练笔题材转化为考场作文,将平时的观察思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文字的能力。选择解读这个文本,就意味着可以实现“一石三鸟”的目的。
在定教法上,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理念。教法上是采用常态课的授课方式,还是用创新探究式的授课方式,对此大家展开了讨论,最终,决定采用常态课的基本模式,融入一定的新课程理念来构思整堂课。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不求华丽炫目,但求实用好用。
在定人方面,大学城高一备课组一早就确定了由经验丰富、睿智稳健的梁东正老师来担纲,黄华路高一备组原先的人选是富于经验的王欣老师,后来因王欣老师参加骨干培训,则换成富有创意的新老师杨征。
(2)异构过程。
①背靠背的构思方式。采用两个校区两个备课组背靠背的构思方式,在确定了选题、基本教法之后,就分头构思设计,给予授课老师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
②两度易稿,构思设计。两位老师都是在备课组的协助下,进行了至少两轮设计、两轮试教(杨征老师共试教了4次),教案稿也修改了两次以上,力求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③深入观课、反复磨课。每一次试教,备课组老师都会全体到场,认真听课,仔细记录,力图观察入微,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课后讨论时,都是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积极热烈。授课老师也认真听取意见,积极修改完善授课设计。经过反复磨课,两位老师的公开课都呈现出较高水平,以及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以梁东正老师的授课为例。梁东正老师在谈第一次教学设计时说:“在这一课的教学之前,也上网查阅了很多关于《门》的教学设计,看到很多教师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然后借鉴过来,成为我上这一节课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抓住中心句,然后引领学生逐层分析,遇山开山,遇河搭桥,把每段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抽出来分析理解,这样上课,条理性是有了,重点也抓到了,但问题是学生始终非常被动地接受,而且文本钻了进去,却出不来,课堂气氛相当沉闷,我根本拉不动学生,最后也没让学生思考就仓促打出主题思想草草收场。”
备课组听完梁老师的第一次试教后,给予了很多肯定,也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比如,王玉楼老师建议导入用的图片重做筛选。吴晓军老师建议采用“文体阅读法”,直接按照议论文的解读方式来解读这篇议论性散文,化繁就简,这样反而容易让学生掌握方法。先整体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举了生活之门、社会之门、心灵之门、生命之门等例子)、比喻论证等,分析论证方法时,就可以把几个难点句子也解决了(如比喻说理句——“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生命并不像一斗烟丝……”)宋喜盘老师第一个建议是将导入的“门”图片换成“开门”“关门”的视频或图片,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思考“开门”“关门”的含义。第二个建议是一定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小组讨论。第三个建议要读写结合,抓好作文训练,可以由门想到社会上带“门”的新闻事件,写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