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心里决定,以后班里的事情少让他办,但冲突似乎避免不了,我不委托他任务,他却会抓机会批评我。以前带的班级,卫生从来不用我操心,这重点班的尖子学生却得让我要求每位同学自带抹布,把周围的桌面、地面擦干净。结果,小丹和另三位学生没带。我一问,小丹语气强硬地说:“不就是没带抹布吗?干嘛发这么大的火?明天带了不就完了吗?您有点太过分了,应该适可而止。”他迎合有些同学不愿搞卫生的心理故意这么说,让全班同学不屑我的要求。
我工作十三年了,从来没碰到过公然跟我对着干的班长。我清楚他的活动能力很强,跟他硬较量,恐怕就如他愿了,但又不能迁就退让。我当时就说一句:“做人起码的原则是讲信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希望你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虽然我心里想撤小丹的班长,但还是觉得给他机会发挥他活动能力强的优点,更容易接受我的大度和为人,尽量给时间让他了解我。事后仍然该怎样就怎样,当成什么也没发生。小丹的母亲前后几次问我孩子的表现,我总说:“您的儿子很优秀。他目前在初高中的过渡期间有些不适应,让他咬牙坚持,过一段就会好。我相信孩子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而且会越来越好。”
马上要模块考试了,小丹突然找到我想问题目,我自然欣然答应,没想到他拿着一本练习册中的问题逐一地问。说实话,那天我那才一岁多的儿子正在发烧,我特别想回家照顾孩子。可是,我要是说改个时间,他会不会认为我狭隘呢?我就非常耐心地为他解答,到晚上6点半,他终于问完了。这时一同事提醒我“孩子发烧了,怎么还不快回家?”小丹这下特别不好意思,我感觉这次他的内心有触动。
小丹办事逐渐稳妥了,而且屡次主持并策划的班会很成功,学习也越来越好,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在运动会上短跑成绩突出,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区级奖,根据语文课文自编自演的话剧赢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在他认为相对弱的理科上,考试成绩均接近满分。我也越来越发现,这个孩子实际上很善良,性格刚毅,特执著,遇到困难有勇于面对、勇于挑战的劲头,相信他会越来越好。我越来越喜欢小丹,他也越来越喜欢我。他终于理解我了。我庆幸当初没有和他硬碰硬,否则,很有可能毁了一个好孩子。
北京二中王梅生老师:我比较了解张老师,她是一个责任心很强,也很有爱心的班主任,很要强,她承担着我们学校重点班班主任的工作。重点班有些学生在中招录取时是提前签约的,就觉得我是你们争来争去的一个宠儿,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就油然而生。张老师谈的这个例子就体现了这类学生的一些特点。他要做班长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他的表现欲望比较强,加上成长过程受宠,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要求对他就是伤了面子,从表面上看是傲慢,其实掩盖的是一种自卑,是担心在这新的优秀群体中会动摇自己还要拔尖宠我的地位,是自负与自卑的混合体。
这种现象跟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真的联系太大了。现在,一个孩子他至少受六位家长的关注,如果说他的家长是一个什么单位的一个什么重要人物,那么他还会受到他的家长的下属的关注。比如,和这类家长通电话,他开始还老师长,老师短,您能不能这样?能不能那样?等到通话三分钟就变了,你能不能这样给我安排一下?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滋长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要求别人照顾他的情趣和利益,捧着他在这个群体中出类拔萃,我可以做错这个,做错那个,但是你不能语言上、感情上触犯我一点面子,否则我就受不了。即便不是班长,就不要维护老师的威信了?孩子太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引导。表面上看这是发生师生冲突,实际上暴露出来的是社会问题,是比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要严重得多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吴国珍回应:当代世界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这样理解心灵内部冲突的本质:冲突就是矛盾、比较、模仿和压抑。[16]确实,张老师的故事非常生动地说明,在师生冲突的后面,投射的是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与比较,控制与顺从、评判与压抑等冲突张力在师生心态上的反应。这些貌似客观外部的冲突根源,其实扎根在人的内心,随人的内心涵养的不同或膨胀或化解。
既然冲突的本质是攀比、控制、压抑、模仿等心态产生的矛盾紧张,那么化解冲突最根本的出路,是真正常态地拥有清朗充实、轻灵新鲜、自在自为的阳光心态。即使在冲突尴尬情境中受到最大挑战的教师威信,用控制等似乎当即能镇住的方式,因其仍然本质上是在沿袭演化冲突本身,就很可能适得其反更加削弱教师的威信,潜伏下更大的冲突危机。
用爱心包容陷入误区的学生的种种乖张行为,需要依托一种能超越冲突根源的“大爱”,拥有化解冲突的心灵能量。比如张改莲老师,之所以在学生一再和班主任公然对着干的行为面前能沉得住气以静制动,最关键的是这种“大爱”支撑的定力,依托这种定力,她才能沉着地正确解读出,学生过分的表现欲望甚至挑衅,是以主动出击来过度自我防卫,实际掩盖着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和渴望信任的心态,是社会竞争、比较等压力的影响,造成刻意想出人头地的失衡状态,就像王老师说的,是自负与自卑的混合。只有当老师解读到学生的本质是渴望信任和被重视,出于教育的使命,才能以超越各种冲突根源的大爱,冷静化解一触即发的冲突,并主动地相继通过各种自然合适的渠道,把学生渴望的信任感传达给学生,在各种场合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在学生需要时仍然倾心相助,而不是想到当场怎么揭穿你、控制你,事后冷落你等,表现出超脱冲突根源的大智慧。
然而,我们期望教师面对冲突气定神闲,拥有超越冲突根源的智慧,是不是要求教师像神一样完美?恰恰相反,下面的一些对话显示,教师是人不是神,你越是贴近真实自我的自如状态,越有可能开放无畏地面对冲突,越可能即席发挥超越冲突根源化解冲突的智慧和定力。
三笑迎五味杂陈
范晓琼苗红钟灵王群吴学敏
北京第八十中学范晓琼老师:我最喜欢的是这与学生陷入冲突的话题。我刚做了三年班主任,对与学生陷入冲突挺有体会的。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就是说你跟学生之间处理的关系和处理同事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不可避免也会遇到很多冲突。我最近就跟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发生了一起冲突。
第二天要考试了,这孩子还在那跟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这是一个家境很优越的孩子,上不上大学对他来说没有一点压力。我当即说,你在班里可以不学,但不可以影响别人学,他还是挺乖的转过来了。然后我马上又紧接着一句,“不想学的就给我滚出去,现在都到五月份了,我不想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了。”但是我这句话不是针对他的,因为前面我已经点名说过几个学生了,我是用眼睛看着全班同学针对这一批孩子说的。结果他马上拿着书包就跑出去了。
因为这个孩子家境优越,我不希望班里的同学认为家境好就可以怎么样的特殊。我就紧接着说,“如果你现在给我滚出去,你就别给我滚进来了。”然后我就赶快跟了出去,把他拉住。
我说:“你真的打算滚出去再也不滚回来了吗?”
他说:“是你让我滚出去。”
我调侃说:“我让你滚你也没滚着出来呀?”
他说:“我家里没教我怎么滚,但是你让我滚出去,‘滚’这个字眼对我伤害挺大的,我接受不了。”
我说:“‘滚’这个字眼不是针对你说的。首先,我说这句话是对着你说了吗?没有,我对着全班同学说呢,我又没说让你滚。”
他说:“你刚刚批评了我,接着又说让滚出去,那肯定是针对我了,你让同学们怎么看我啊?我心理上受不了。”
我说:“你提的这点我非常赞同,可能是我这句话伤害到了你,我承认我采取的方式不对,向你道歉。但是你要想一想,源头错在你呀,首先是你的行为不对。”
看我肯定了他,他就肯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下来了,承认了他左右说话的不对。但还说:“反正你是老师,你却用这个‘滚’字来跟我说话。”
我说:“你千万别把老师当成是神仙,我做错了的时候,你把我看成是一个老师,用老师的标准来要求我,那很多时候我做对了,你却没有把我当成是一个老师。我已经真诚地就我选择的方式不对向你道歉了,那你还不就你的行为向我道歉。”
他说:“我也真诚地向你道歉了,但我还是要走,现在回去太没面子。”
我说:“这其实是一个在班上树立良好形象的好机会,你要像绅士一样,做事情要大度,你现在可以和大家说一句,‘其实我挺舍不得你们的,我又滚回来了。’你自己看着办吧,还是那句话,你今天要是不给我滚进去,那你以后就不要给我滚回来了。”
他现在听着这个“滚”字就不那么刺耳了,结果他回教室经过讲台时说:“其实我觉得我还是挺舍不得你们的,我又滚回来了。”
我觉得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每个班都会有那种非常有特色的孩子,他其实很想挑战你的,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如果遇到事情就当面摊开谈,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说话做事情都是透明的,那么有些孩子就不会特别跟你计较什么。我从高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你这件事情发生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孩子身上,我都会当场批评。我很欣赏有些老教师的经验,年轻老师有时候不能一味地对学生“太好”了,你老迎合着他,他会觉得你太软弱没独立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