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把个性带到班里很重要。你会发现,有些人无论怎么骂你,你都不会生气。在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的时候,我的感触特别深,其实无论老师还是班主任,他真的得跟他的个性找一个契合点,得把自己的个性自在地融到班里去,这样你可能会觉得在班里特别有意思,特别舒服,比如说像我有时候在我们班上说“踹你一脚”,“滚啊”,学生们都能理解。
北京第十八中学苗红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是最能够让我们老师产生共鸣的体验。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求你一定要有人格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你,喜欢跟你接触。我班学生跟我在一起三年,就觉得我时时刻刻都很阳光,就像没有过什么发愁的事似的。这种潜移默化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积极引导。现在分配我们学校主讲的话题是“当家长不满老师的时候”,我理解它本质上是一种介入了家长压力的师生冲突。我很少遇上家长不满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通情达理,但也曾经遭遇过一次冲突特例,是对我一直信奉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最大挑战。
那是2006年我从高二接手一个班,之前素有耳闻,这个班不仅学习成绩是最差的,更是“卧虎藏龙”,问题学生很多。我走马上任后,大刀阔斧,软硬兼施,刚柔相济,既借助班规约束、纪律监督、奖惩明确等方式管理学生,又用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学生,激励重于控制,这不同的风格似乎把他们震慑住了,迅速唤起了他们的向上之心、班级凝聚力,面貌为之一新。
但却遇上那么一位学生,谎话张嘴就来,有意利用我的同情心玩欺骗耍弄,导致她的家长不明真相怒气冲冲来找我。[17]如果我能和她的家长沟通得更深入些,以上与家长的直接冲突可能会避免,但是她这谎话张嘴就来的问题呢?为什么我由衷的关爱没有唤起她的诚信,反而是我轻信了她?如果再遇上这类学生应该怎么去做她的工作呢?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无奈,而即使遇上这般无奈,最值得老师信奉的仍然是“亲其师,信其道”,遇上问题学生仍然会用爱心亲和学生,哪怕这施爱的心更易受伤害,源自其所爱的痛苦就是这样伴随着教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及时看透利用爱心进行谎言欺骗的行为,用什么智慧让这孩子不再说谎了呢?
北航附小王群校长:有时出现极端的情况会给教师带来精神伤害。比如个别的家长,经常暴力对待孩子,这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打怕了,在家里特别乖,但是呢,他可能觉得这世上只有用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在学校却对其他的同学经常用暴力,常打一小女孩,班主任老说老说,忍不住也动了手,家长就来闹了,孩子他妈虽然跟班主任说过,我们孩子有什么问题,你尽管打,尽管骂,家长就撂下了这句话,但是老师真一动手就不行了。这个事情就牵扯到体罚学生。所以,孩子再怎么闹,你班主任也不能动手,一体罚这个事情就大了,老师是拿了国家教师资格证的,义务教育阶段聘任的教师是受约束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约束着你,你必须得守法,你不能冲出这个底线去。当然班主任会觉得挺委屈,觉得为了这个特闹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花费很多的精力,家长就觉得这都是应该的,有一次不合适动了手就不依不饶了。
北京二中吴学敏主任:一票否决制,某初中校一位女老师,因为孩子骂了她一句特别难听的话,上去就把那个孩子搧了一下,当时很多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同情那位女老师,因为那个孩子骂得太难听了。就因为这一搧,她高级职称不能评,优秀教师不能评,其实她特突出,特优秀。因为谁都有陷入冲突的时候,所以现在就给老师提出,遇事一定要慢半拍,因为学生是弱者,无论发生多大的冲突,你都要去忍,否则一票否定,什么都没有你的了。咱们的《教育法》也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好,都突出这么一个问题。现在好像教育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提到的是一种师道尊严,老师和家长要互相尊敬,学生也要尊敬师长,那现在是要学校服务于学生和家长,要做人民满意的学校,就是说你一切要为他们去着想。
北京第十八中学钟灵校长:通过法律来避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需的。但是现实的教育是很复杂的,其实刚才这个话题就牵扯到惩戒性的教育和我们的体罚之间其实很难严格区分的问题。教育一定要有惩戒性,没有惩戒性的教育、永远是正面激励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因为当一个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一定会面临社会的残酷性,社会不可能永远都是激励性鼓励性的,面对挫折的时候,怎么办?另外,很多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他理解的基础之上,或者仅仅靠简单的激励,而现在学校中有一种误区,就是滥用激励和赞赏,造成了学生对老师所给予的激励和赞赏不屑一顾。
还有,依法治校是必然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不是遇到极特殊的老师违反法律侵犯学生,一定还是要考虑到维护自己学校的老师,因为老师和学生在校长面前,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时下的有些口号对理想的教师提出许多期待,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是一种理想,它跟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说我接触过一个初二的孩子,且不说他不学习,他甚至会这样,在走道里如果有谁正跟他面对面过来,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一大耳光搧过去,挡着我的人就给搧走,如果他上课睡觉老师会觉得太平,要不睡觉课堂上该干什么干什么,该骂人骂人,老师说他,下课就堵着老师质问凭什么说我?更有甚者上去就抓着年轻女老师的头发,很多女教师被他人身威胁,把家长找来,家长说他是我们家最好的孩子,我们家所有的孩子除了他,都是大狱里头待着或者从大狱里出来的。这种情况下,是教师需要保护。
吴国珍回应:范晓琼老师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教师融入自己的个性于班级,在与学生的微妙互动中感受到的内心清凉舒适,显示出教师自然鲜活洒脱的个性是培养学生个性丰满发展的最好催化剂,而个性魅力的绽放又是滋养开放、轻灵、活泼的心灵的最适合土壤。因此,毫不奇怪,教师们在分享中是如此为范老师的发言欢喜而雀跃。确实,范老师提供的活脱脱的案例,不仅赋予了化解冲突的“大爱”以色彩、旋律和魅力,更鲜明地揭示了人渴望心灵自在地回归精神家园的通性。
苗红老师的故事,非常深刻地诠释了教师开放心灵与学生深层互动多么需要一种强健的定力。就像珍珠一定要依赖于蚌开放自己忍受细沙嵌入的痛苦才能够形成一样,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一定依赖于教师开放心灵忍受沙子嵌入的痛苦,以大爱深层呵护滋养学生的心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不够时间精力分配给不同学生所需要的关注,沉静地应对化解各种可能突发的冲突与挑战,还要敞开坦诚的爱心包容那些不同程度有染社会陋习的学生的谎言或恶作剧,反复施爱于生又必须耐心面对那遥遥无期的投桃报李,承受误解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等。教师不是神,但一定要是身心健康的人,有足够的勇气保持对学生心灵的开放,超脱各种引起冲突的根源,始终抱诚守真!
然而,真理与谬误之间只有一步之差,惩戒与体罚离开了爱心的解读,就变得混淆不清,甚至会超出学校领导的调解范围,把教师推到神的位置,给教师带来伤害。王校长、钟校长和吴主任反映了“师生冲突”后的五味杂陈。就整个大制度环境而言,学校受的限制多,而家长是没有限制的,老师是处于一个稍微不注意就会被指责的地位。
甚至有案例显示,师生冲突旋涡的教师还可能陷入超出学校保护能力的困境——曾经有一位因当时压不住火气偶尔动手打了学生的教师,结果在身心和经济上都受到严重伤害。整个过程,一方是几十年兢兢业业、偶尔失手、承担了撤掉学科主任、班主任、几年之内评职不考虑的行政处罚、诚心认错并一直担心影响学校声誉而不肯打官司的教师;另一方是趁机动用媒体、立案等手段,步步紧逼高额索赔的勒索者。全校教师义愤填膺,但无奈只好大家帮助承担经济惩罚,其情节让人触目惊心。[18]
体罚与正当惩戒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当把这两者混淆,遇上外部环境极度恶劣,现实中为了惩戒少数严重体罚学生成性的教师的法规,其粗疏和漏洞却很可能在消灭害虫的过程中侵害庄稼的正常成长,社会上的私欲贪婪趁机向不慎失手的教师进攻,其精神惩戒和经济惩罚足以使所有教师寒心。
就像即使想成就珍珠而忍受细沙嵌入的痛苦而敞开自己的蚌,在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也必定会紧紧关闭自己,当教师没有身心安全感时,首先关闭的是向学生敞开的心灵。而当教师把内心盘绕的焦虑不安带入教室时,那超越化解各种冲突根源的“大爱”也消失了,失去教师用心呵护的教育将一片荒凉,心灵时时受到情感冷漠疏离、冲突环生入侵的学生,还必须在竞争中承受枯燥地熟记人类抽象符号系统的煎熬,其心智的退化、创造力的萎缩、精神的分裂与道德的沦丧也就为期不远了,那将会是整个社会真正的悲哀!
四大爱超越,无条件包容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王艳华[19]王艳华:我是北京理工附中负责初中部德育工作的学生处副主任,学校每年要接纳一批电脑派位学生,一周可能要碰到一个或两个棘手的问题。处理起来,有的可能需要一个月,有的可能要两周,有的一周,也不是全都能处理好。也曾经成功教育好非常棘手的学生。有一个学生,也是家长都认为没有救,哥哥是在押犯,慢慢被教育好了。对学生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是一种贡献。
这位学生开学第一天在操场集合,我就观察到他:不正视的眼神、无所谓的态度、站不正的姿势,就提醒了班主任,他会很棘手。果然刚一到教室就挑刺临时座位同班主任叫板,军训逆反、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上课成心捣乱,所有功课加起来125分,啥事都顶着干。
不久,在班主任上的英语课上发生口角,一脚把桌子给踹翻了。我寻思这是下一次猛药的教育机会,就让一位老师把他请来我的办公室,叮咛一定要用“请”字,不要声嘶力竭地说“你给我出来”。他已经很暴躁了,你就不要再用暴躁的方式和对抗性的语言去对待他。
就像吴教授讲的,克服你自己的情绪是需要进入一种境界的。就是说,你的情绪不能是焦虑的,也不能是烦躁的。如果你是焦虑的情绪、烦躁的情绪,你肯定是会把这种情绪带到你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这个问题是处理不好的。我觉得,你的情绪应该是包容的,而不是宽容,宽容是有条件的,包容绝对是无条件的,就是说,所有的东西你都要能够容纳,所有的东西你都要能够承受。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我觉得你的情绪就控制好了。你不会去烦恼,你也不会去焦虑,你也不会去烦躁,你也不会去发牢骚了。为什么?因为你觉得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这么做。这是我工作当中的体会。
当把这位学生请来时,他“咣”的一声把门推开,斜着身子站着,斜着眼看着我。我说,“听说你在教室里和老师发生冲突了,我想了解一下情况。可以吗?”请他坐下。他说犯错了不肯坐,我说“犯错误和坐是两码事。不能说犯错误了就不能坐了。咱们现在是交流,交流的话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你不坐,你要站着的话我也站着。”最后,他一看我要站起来,才坐下。
问他为什么上课发这么大的脾气?他说,“老师冤枉我。”原来是英文老师要求念单词,他不会,问同学拿词典查,老师以为他拿书,觉得他不跟大家一起念。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说明呢?”他说,“我不想说”。我说,“不想说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在面对五十个学生的时候,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细节,不可能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就靠你自己跟老师去交流。你硬是把这种权利放弃了,你不去交流,那你怨谁呢?你完全怨老师是不合理的。”就跟他仔细讲这个道理。
后来,又和他的家长细致沟通,他的家长没有想到他们的孩子还有优点,他们认为孩子“整个就一混蛋!”。老师短短相处的时间内记住他的一个个小进步,真把这孩子感动了,晚上就给老师打了电话,次日,送给我诚恳的检讨书,给班主任送花道歉。接着,我帮他定了一个怎么改正自己缺点的小计划。当时定了四条:第一条,首先从最低的做起,就是不迟到、不旷课,不能像平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第二条,上课尽量认真听讲。如果真是听不下去了,你不要影响别人,趴着睡觉都可以。也让老师和同学对这理解。第三条,就是尽量去完成作业。因为他从来不完成作业,他也不会做。第四条,就是要尊敬老师和团结同学。因为他有时候骂同学,已经形成一个恶习,这个习惯非常不好。他表示尽量去做。
从那以后,我们给他建立了一个练习本,就是上每一节课的老师都给他写他的表现,老师都非常认真地记录,比如前二十分钟他表现得比较认真,后二十分钟他都做了些什么,然后老师签字,让他自己看,这个本在他自己手里拿着,老师写的任何东西他都能够看见,这样的话给他一个信任,是一个很坦诚的交流。我说:“如果老师写的东西你有意见,你可以说这点我不能接受,但是绝对不能写得不合适你就犯脾气,甚至就骂人,这是不允许的。”这本儿就一直在他的手里,每星期五的时候要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最后拿回家给家长看,记录在家里的情况,家长要签字。然后星期一拿回来让我看一看,让班主任和老师看一看,让年级主任看一看。然后再放回到他手里拿着。
现在这个孩子的发展趋势很好,见到老师很有礼貌,很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有感恩之心。当然你说他多么完美,那倒不是,他可能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但是有一点,只要提醒,他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这孩子已成为了班集体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的骨干。我觉得对于他的教育过程是特别成功的。
吴国珍回应:教师要能够像王艳华主任这样,做处于危机状态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必定要读懂学生心灵的天书。如果要进一步探究,优秀教师怎样才能够读懂学生心灵的天书呢?王艳华主任的禅语发人深省:教育的“包容绝对是无条件的”。
王主任面对的学生之顽劣,已经走到这一步:假想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谁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己也认为在别人眼里什么都不是,只有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自我防卫,处处顶着干才能够维护脆弱的自我。是什么能够让这样的心态感动涕泪?是教师对任何棘手学生无条件的包容接纳。只有教师无条件的包容,才能够对“刺儿头”学生投入真心,暗暗地用放大镜捕捉他蛛丝马迹的优点,而且把学生行为激烈时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在抗拒所有人的心灵面前,一口气列举出,你的班主任短短日子的观察就发现了你的十个优点,谁的内心能不为之深受触动?原来,这份深深的宁静境界中的包容,就是叩开爱流向学生的大门,是呼唤学生自己还未曾相识的真正本质清醒过来的点金术。
有容乃大,无条件包容后的定静心境即是无疆之大。这是呼唤学生清醒过来发现自己未曾相识的真正本质的智慧生发源泉,这里静静敞开着爱自然向学生散发的大门。案例中从包容之心自然涌出的智慧,显现在与学生互动的许多细节上:是爱心触动缺哭的学生突然哭够,是智慧从哭声中聆听到被感动的心灵;让一个小本本凝聚教师团队的合力尊重跟进学生,事事坦诚相见,时时无言提醒,呼唤着学生不要再迷失;一个普通的主题班会上,突然致谢给学生带来意外惊喜和铭心震撼……这一系列的细节都深含爱心,饱含智慧,让诸如尊重、坦诚、平行影响、教育一贯性、及时正强化等等教育原理落地有声,最后的教育成效就寓于无条件的包容之心聆听学生点点觉醒的每一刻中了。这就是鲜活的教育实践智慧!是对教师成长无比珍贵的原创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