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笔记 > 第二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第1页)

第二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第1页)

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一、教育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已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一)《教育法》的法律地位

《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是位于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下的国家基本法律之一,与《刑法》《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整个教育法律体系中,《教育法》处于“母法”和“根本大法”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其他单行的教育法规只是调整和规范某一方面的教育关系或某一项教育工作,都是“子法”。各种单行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应以《教育法》为依据,不得与《教育法》确立的原则和规范相抵触。我国教育工作应当全面置于《教育法》的规范之中,它所规定的内容是我们全面依法治教的基本法律依据,是我国依法治教之本。

(二)《教育法》的内容及解读

《教育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教育事业各方面进行了总体规范,具有全面性、导向性、原则性等。《教育法》共分三个部分(总则、分则和附则),全文共十章八十四条。总则是对我国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定,分则是对我国教育活动各个领域的分别规定,附则是对未尽表达事项的规定说明。

1。《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见教育部官方网站)

2。主要内容解读

(1)总则

《教育法》在总则中,对涉及我国教育全局的问题进行了法律规定,对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和教育活动原则,以及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等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2)教育基本制度

《教育法》第二章对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做了明确规定。这里的教育基本制度是指狭义的教育基本制度,即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机构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体系和运行规则。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全民教育(从学前到成人乃至终生),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涵盖了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制度)。

(3)办学机构

《教育法》明确了学校及其他办学机构的办学条件,设立、更改、终止的程序和应当办理的手续;规定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同时确立了学校及其他办学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并对学校及其他办学机构的法人资格、财产权归属及其同其校办产业的关系做了相应的规定。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法》对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以便更好地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二、三十三条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法》的“子法”《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更明确的规定,下面再系统介绍。

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职从教人员和一切接受教育的公民,也就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接受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中国公民。《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权利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②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③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④提出申诉和依法起诉的权利。《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履行的义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②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③努力学习的义务;④遵守其他制度的义务。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对这些管理制度,受教育者有义务遵守。

(5)教育与社会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求全社会(指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即国家机关、军队、企事业组织和个人等)负起发展教育的责任。因此,《教育法》在第六章对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教育的责任和形式,做了法律规定。社会教育主体拥有相应的教育权利,也负有相应的教育义务。具体表现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对教育的参与和支持。

(6)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其正常的运行,需要社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投入,《教育法》对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规定。《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构建了我国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保证了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并且鼓励发展校办产业、教育集资和捐资、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来筹措教育经费。对教育专项资金设立和学杂费的收取进行了法律规定。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和教育条件保障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7)对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规定

《教育法》鼓励教育主体在中国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8)有关法律责任

《教育法》明确了与主体义务相关的法律责任及处理办法,包括①有关教育经费法律责任的认定及处理办法;②关于教育秩序与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③关于校舍与设施的法律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④关于违法向学校和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⑤关于办学、招生、考试、颁发证书法律责任的认定及处理办法;⑥关于招生考试舞弊、作弊法律责任的认定及处理;⑦学校民事权益法律责任的认定及处理办法。

案例5-1女儿被留家观察父亲扰乱学校教学秩序被拘留

2003年5月,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孙家村村民郑某,在各方全力防治非典的紧要关头,滋事扰乱当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西安市公安局阎良分局关山派出所治安拘留。

孙家村郑某的儿子从疫区返乡,因与在孙家村小学上学的妹妹有接触史,校方依照通知规定,在例行对学生的身体检查中,要求女儿在家留观14天。其父对此不满,5月6日一大早就到学校问缘由。校方做出解释后,郑某仍然不理睬,在学校内拨通关山镇教育组的电话,破口大骂教育组工作人员,还当场撕毁了区教育局文件,连续吵闹1个多小时。(2003年5月10日《华商网-华商报》)

案例中郑某在校方做出解释后,仍然不理睬,并在学校内拨通关山镇教育组的电话,破口大骂教育组工作人员,还当场撕毁了区教育局文件,连续吵闹1个多小时,扰乱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关山派出所依照《教育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将郑某传唤至派出所,并对其治安拘留14天处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拘留等。

案例5-2教案姓公还是姓私

2002年4月的一天,重庆市某小学的高老师要写一篇教学论文,在经过认真准备、查阅大量资料后,她还想补充一些素材丰富论文的内容。这时,她忽然想起自己当教师这些年上交给学校的那些旧教案应该能派上用场。于是,她要求学校把她以前上交的教案全部还给她。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