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人力资源开发技术
由前文我们知道,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包含体力、智商、情商等各个方面。而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和方法就将围绕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讨论如何增强体力、提高智力以及提高情商的技术与方法。
10。5。1对体力的开发
体力是健康素质的主要内容。若将人体视为一个系统,健康所说明的应是这一系统的完好及其各子系统正常、协调、良好运行的状态。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亦即身体健康,广义的健康则指身心健康。健康投资可从遗传素质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和心理素质改良四方面来分析。通过遗传提高健康素质关键在于选择性随机婚配,实行优孕,做好孕期保健,合理营养,施行胎教。营养充足、合理是身体健康的基础。由于世界、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及不同阶层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营养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大多数低收入家庭,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同时并存是当今社会一大“景观”。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食物供给路径的通畅程度和食物市场价格是影响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因素,而家庭主妇的文化程度、营养知识多少、膳食结构则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医疗保健投资是一种健康投资。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医疗保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世界各国人口的死亡率,尤其是婴幼儿死亡率在迅速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经济活动。同时也应看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投资水平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这就使得不同国家、地区或不同收入群体在医疗资源占有量上有着很大差别,健康水平相差悬殊。
开发人力资源体力的前提条件是要保护好人力资源。而为了保护好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就必须研究好人体在各种劳动条件下生理心理反应的规律,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身体各个系统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声响的互动关系。为了进行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首先要认识和掌握人类机体的运动结构。从生理学知识可以知道,人类从事生产劳动,要依靠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个部分组成,在运动中,骨骼起支架、杠杆、保护、造血和储存的作用,关节起支点和联结作用,肌肉起动力作用。其次,要研究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因为人类进行生产劳动必然要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以掌握外界情况,适应客观环境。外界的环境变化,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传导到大脑皮层后,引起人的反应,人既能通过多渠道接受外界信息,也能将加工后的信息传导给他人、机器和工具。比如,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行动方案,引起他人作出反应,产生行为,通过操纵机器,改变机器设备的运动状态等。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连续时间长了,都会产生精力不支、机能衰退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为“产业疲劳”。疲劳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过程,是机体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人的活动过度,强迫人们休息。为了防止疲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提高工作效率,劳逸结合。
休息时间的计算公式是:
上式中:R是所需要的休息时间,T是总的工作时间,K是每分钟劳动的平均能耗值,S是标准的能耗极限,1。5表示休息时的能耗近似值。
一般而言,休息与工作的时间安排并非平均分配,通常是在工作初期少休息,而在工作末期多休息,中间高效期应休息一次,这样可以延续高效期,使最后几小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第二,经常进行身体锻炼。锻炼可以使人强壮有力,提高自身器官的机能,缓解疲劳,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培养人坚韧的性格,使人精神愉快,轻松活泼。
第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青壮年每天需要睡眠8小时,老年人需要睡眠6~7小时。睡眠不足,不利于恢复精力,而睡眠过度,也无益于健康。睡眠不仅取决于时间长短,也在于睡眠的质量。如果睡眠比较深,质量较好,即使时间短一些,也会消除疲劳。
总之,根据人体生物钟的原理,掌握和运用工作节律,科学地安排工作日程,充分利用“高效期”,避开“低潮期”,也是减少疲劳、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
为了提高工效,还应该研究劳动者的姿势对劳动以及劳动者自身的影响。人的基本姿势可以分为立姿、坐姿、跪姿和卧姿四种。这四种基本姿势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姿势具有不同的生理负担。一般而言,坐姿消耗能量要比立姿少。研究表明,静力负荷比动力负荷消耗的能量更大,而且心率更快,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休息,才能恢复体力。因此,在劳动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静力负荷,或者将静力负荷转化为动力负荷。例如,要尽量减少长期站立工作、弯腰作业等。为了保护人力资源,一方面要使劳动者学会用正确的姿势体位从事劳动,以便尽可能减少无效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要重视并不断改进工具和设备,按照劳动者的需要进行作业位置的设计,改善工作环境与条件。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室环境,设计好窗、椅、桌等常用的办公必备用品,使之更符合人体动力学规律,也是不可或缺的。
10。5。2对脑力的开发
脑力的开发主要是智商的开发。提高个体和群体的智商水平,毫无疑问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生产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种种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智力开发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几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个问题。
1。什么是智力
聪明才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寡,相反,聪慧与否在于你如何利用你所有的知识。《韦氏字典》对智力的定义是:“理解已知事实和形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来指导行动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换句话说,聪明人能够发现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智力实际上是有效性。智力不仅是博览群书或考试时得高分,我们需要利用智力实现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目标,否则智力将一无所用。
另外,智力并不仅仅与遗传有关,后天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智商,也就是智力水平。人在逆境中的表现表明大脑实际上可以给自己重新布线:即使是在神经损伤或退化后,意志坚强的病人几乎都能有所恢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有效智力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思维敏捷,它通常还有深思和创造性的含义在里面。
2。有效智力的三要素
人脑的主要工作就是作决定。大脑一直在作出选择:左或右,上或下,前进或后退。人们时时刻刻需要作出抉择,是或者否,正确或者错误。即使在平淡无奇的一天里,每个人也会作出许多决定。这种力量、作决定的力量最令人兴奋的特点在于,你永远有这种能力而且知道如何使用它。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的决定的结果,就连梳头发这么平常的事也是一样。你一天要作出数千个决定。提高有效智力其实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决策过程。我们已经确定了大脑是决策的机器,作出决定的行为内置于其结构之中,甚至在其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一样。所以即使你决定不作出决定,你还是作出了一个决定。但是决定究竟是“好”还是“坏”,这取决于在当时决定的结果是否使你离预定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毕竟这正是有效智力的本质。应用脑力就是为了实现一个预想的目标。另有重要一点要记住: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什么也不会发生。通常来讲,一个不好的决定也比什么决定都不作要好。因为决定后就产生行动,给大脑以反馈,让大脑思考。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创造一种结果并不重要。如果你决心去做,就会找到做的方法。
那么,有效智力的三要素就从决定开始。三要素列出如下:
(1)处理现有信息,作出判断,更新评估过去采用的方法,作出决定。
(2)采取行动。
(3)收集有关决定结果的感觉信息并把信息传给大脑。
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不断作出决定并根据决定采取行动。聪明的大脑没有别的选择,它必须“指导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也就是要变得更加有效。因此,通过提高你的有效智力技能,你就能提高你的整体智力水平。
作出更好决定的办法就是要有意识地多作决定。练习有意识地作决定,并记录结果,进行评估后再作多的决定。通过这种联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作出决定的效率,相应的也能够提高人的有效智力。另外,不要害怕犯错误,俗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即使是最不成功的经验都是培养良好判断力的要素。毕竟,你至少学会了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决定的风险不仅仅是犯错误的风险——还有决定会带来变化的风险。事实上,几乎所有决定都会带来变化。大多数人对变化都很警惕。除非变化会带来确定无疑的好处,否则我们都会尽量避免改变。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来对自己的决定坚持到底呢?答案就在条件反射中。关键在于:如果你想要打破这种模式,至少要找到一种与原来模式一样令人满意和方便的替代行为,否则你就会退回到原来的模式。说这个的意思是你在决定做出变化之后,应该立即连续不断地坚持加强新的行为。记住,保持新模式需要大脑发生实际的物理、化学和电学变化,而这需要时间。除非我们能改变我们的神经系统对某种经历的感觉,否则一切都不会变。为了把决定坚持到底以改变一种或一组模式,你必须认为不改变比改变的痛苦更大,然后再把快乐与新一组模式联系起来。
3。提高记忆力是增强有效智力的关键
(1)熟能生巧,用英语说“Practicemakesperfect”。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考前突击获得的知识会很快忘掉,尽管你的考试成绩可能会比较好;深入理解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时间后仍然有印象。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记忆是获得和保留知识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