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培训课程设计理论
5。2。1培训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有关培训课程设计的研究理论,主要源自西方的教育实践和企业培训实践。培训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布鲁纳课程教学四原则
布鲁纳(JeromeSeymorrBruner)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之一。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布鲁纳1937年毕业于都克大学,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鲁纳在美国情报部队进行心理战术研究和宣传以及公共舆论的分析工作。1945年战争结束后,布鲁纳回到哈佛大学任教,并从事人的感知觉研究。此后,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心理学影响下,他开始研究人的思维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1952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1956年,布鲁纳访问欧洲时拜访了时任瑞士日内瓦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的皮亚杰。1960年,他与心理学家米勒(G。Miller)一起创办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1961—1972),形成了以认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思想。1972—1978年,布鲁纳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1978年退休回国。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教育适合性》等。
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对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并认为它也为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标准。这个理论在培训工作中也是适用的。布鲁纳提出了以下四条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即学习过程和效果取决于学员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布鲁纳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二是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换言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动力是内在动机,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唤起其积极性,使理性和非理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成学习者整体协调发展。因此,教学应当根据探索活动的三个方面,即激发、维持和指向,来形成和培养学员的内部动机,使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
(2)结构原则,即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员认知结构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某种框架结构的,并以此来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可以简单地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认识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以及如何变化的。布鲁纳说,不论教师选教什么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结构和学习的态度、方法。例如,在讲解精益生产思想的时候,一位著名的培训师为学员构筑了一个“精益生产之屋”,从而使得精益生产思想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结构化和体系化,为学员指明了所需深入了解的生产管理方向。
布鲁纳之所以如此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因为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使得学科更容易被人理解。他举了物理学、数学学习中的例子,然后指出不仅在物理、数学中是这样,而且社会学科和文学中也完全是这样。弄懂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其他课题和问题就都能解决好。
(3)序列原则,即指要按最佳程序(次序先后)去组织和实施教学内容。布鲁纳认为,教材的序列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序列指的是学习者在某一知识领域所遇到的材料的程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这一知识体系。布鲁纳的观点,对于培训师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课程,尤其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的先后次序,保证学员对培训内容循序渐进的理解、吸收和把握,从而确保良好的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任何特定条件下,合理的序列决定于多种因素,诸如学员的学习能力、学员获得和处理信息的局限性,以及学员探索活动的特点。因此,在组织培训内容和进行教学时,培训师要根据学员过去的学习水平、发展阶段、培训的内容和学员的个别差异来确定比较合理的序列。培训师要根据学员以往的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水平、学员之间的个性差异等,按照“经济原则”来安排教学程序,以利于让学员构建起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根据学员探索活动的特点(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等)来编制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体现在“学员教材”——讲义之中,是培训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程序设计得合理与否,对于培训效果具有基础的关键作用。
(4)反馈原则,又称强化原则,即要让学员适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布鲁纳认为,反馈原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积极评价,通过提供有关的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进行矫正。布鲁纳强调说:“学习的效率也随着有关结果的知识在某一时刻和某一场合可供矫正之用而定。教学则应有助于给矫正知识规定更适当的时间和步调。”在培训活动中,布鲁纳所强调的“反馈原则”同样适用。
在培训活动实施的最后阶段,培训师必须注意及时反馈。目的有三个:第一,及时纠错,防止学员对错误知识先入为主和积重难返;第二,及时听取学员意见,了解学员对课程内容和培训师讲授的感受和学习情绪;第三,培训师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加工、再提炼和再整合,以不断激发创新性,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2。戴尔的“经验之塔”
1946年,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埃德加·戴尔(EdgerDale)在他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研究了录音、广播等视听教学手段怎样在教学中使用,会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总结出一系列视听教学方法,提出了视听教学理论,把人类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来系统地加以描述。
戴尔认为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知识:一是由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他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十个层次,如图5-1所示:
(1)有目的的直接经验,戴尔认为,“经验之塔”的底层是直接的经验,是直接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的经验,是最丰富的具体经验,即通过对事物的看、听、尝、嗅、做取得的经验。
(2)设计的经验,这是“真实的改编”,借助这种改编,是为了使人们对真实更易理解。如制作模型,尽管模型与原物相比,其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可以产生比用实物教学更好的效果。
图5-1戴尔的“经验之塔”
(3)参与活动(演戏、表演),通过演戏、表演,感受那些在一般情形下无法获得的感情上和观念上的深刻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的经验,都要求有亲自参与活动。在这三种方式中,学习者都不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这三个方面的经验,被戴尔归结为“做的经验”,即通过亲身对事物的接触与实践去获得事物的信息。
(4)观摩示范,通过看别人怎么做,使学习者知道是如何做的,以后他自己就可以动手模仿着去做。
(5)见习、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和各种景象。
(6)参观展览,通过观察了解来学习知识。
(7)电影、电视,屏幕上的事物是实际的事物的代表,而不是它本身。通过看电视,得到的是替代的经验。
(8)广播、录音、照片、幻灯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经验之间,既能为学习者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便于借助其解说对培训者进行提示、根据和总结。
(4)~(8)项归于“观察的经验”,即通过观察事物和载有事物信息的媒体而间接获得事物的信息。
(9)视觉信号,主要是指表达一定含义的图形、模拟图形等抽象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