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学习心理思想
现代科学对于学习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世纪末,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此之前,对于学习心理的探索却已经有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例如,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就十分丰富,虽然和源于西方的现代学习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生命力,足以成为今天和未来学习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从孔子开始,中国历代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在学习心理方面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其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只拟就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三个问题作些简要的介绍。
2。3。1学习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两个字一般是分开来说的。例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和习尚未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他认为,学了之后应当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这里的学习二字已有复合词的意思,不过仍偏重效法之义,不能与今之学习一词同日而语。
今之学习一词的含义,显然与我国古代的学与习二字联结在一起的含义基本上是相当的。也就是说,把学习分为学与习两个阶段是完全合理的、有价值的。因为我国古代所讲的学,其基本含义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同思、行相对称,但有时却又兼有思的含义。古代所讲的习,其基本含义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温习、实习、练习三种含义,有时也兼有行的意思。它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复习巩固、练习应用。这样看来,所谓学习,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在我国古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认为掌握越多的具体知识,越会蒙蔽人们对宇宙最根本规律的敏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家这种“绝圣弃智”的主张听起来有些荒唐,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态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抛开细枝末节、强调抓住本质的思想方法,在今天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除了道家这种比较偏激的观点以外,更多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孔子启发子路打消学习无用的思想,就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重要的教育心理思想文献《礼记·学记》则开宗明义就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3。2学习的过程及阶段
上面已经提到,中国古代将学和习分为两个具有紧密联系的阶段,或将学习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燕国材先生综合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提出在中国传统学习思想中,学习过程可划分为如下七个阶段:
一曰“立志”,指必须确立学习志向,形成学习动机。自孔子开始,学须立志的传统便已形成。所谓“志”,据朱熹解释,就是“心之所之”,含有今之动机、目的的意思。孔子提倡“志于学”,就是要求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下决心去探求学问,搞好学习。朱熹重视立志也是这个意思,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二曰“博学”,即广泛地去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和书本知识。孔子主张多闻多见,“博学于文”,便是此意。朱熹也强调博学,认为既要懂得“天地万物之理”,又要掌握“修己治人之方”,才能为学习打下广阔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如造屋一样,必须“阔开基,广开址”,才能大厦矗立,高耸入云。王夫之总结自己的经验,也明确地指出:“庶物之理,非学不知,非博不辨”;“闻见广而知日新,故学不废博”。
三曰“审问”,即详尽地考察、探索学习中所产生的一切疑问。亦即王守仁所说:“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间。”孔子就主张多问,要求“不耻下问”,且身体力行地“每事问”。问与疑是嫡亲姐妹。要有所疑,才会有所问,不疑就会不问,多疑才会多问。关于此,张载说得很好:“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而且还须“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学习的目的:“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四曰“慎思”,指在学习中要认真、严谨地进行思考。正如王守仁所说:“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孔子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命题。嗣后历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也都强调慎思的作用。如朱熹云:“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王夫之也认为思与学是统一的:“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五曰“明辨”,指在学习中确切地分清所学知识的真伪、是非。王守仁云:“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即必须在思的基础上辨明所学,达到精确可靠。按照朱熹的意见,慎思之后,必须明辨。明辨既是慎思的自然发展,也是慎思的必然结果。“辨之明,则断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王夫之也注重明辨,并指出:“明辨者,思其当然……当然者,唯求其明;非其当然者,辨之即无不明也。”
六曰“时习”,指在学习中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自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后,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无不赞同。如朱熹解释“时习”云:“时者,无时而不然也;习者,重复温习也。学而不习,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工夫间断……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可见朱熹是很重视经常不断地进行温习、练习和实习的。颜元对“时习”更是推崇备至,他慨乎其言云:“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
七曰“笃行”,即把所学的道理,切实地体之于身、付诸实践。正如王守仁所说:“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孔子就特别重视行。他的所谓行,虽然着重于道德修养,但也不排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荀子更推崇行,认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因此,他竭力主张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夫之也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认为真知只有在行上才能得到体现,如他说:“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
上述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除第一阶段涉及动机外,其余六个阶段都直接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即是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学习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3。3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从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中,可以概括出一系列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方面:一曰自求自得,二曰循序渐进,三曰熟读精思,四曰博约结合,五曰知行统一。
1。自求自得
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激发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人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孟子首先明确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写道: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怎样贯彻运用自求自得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材料,消化吸收得之于心,变为自己的东西。关于这一点,王守仁的言论是颇有代表性的:
凡饮食只要是养我心,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
后世学者,博学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