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目标论
多目标论则认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对各个上述宏观经济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能只以一个或两个为其目标,而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目标作为相对重点。
理论上的争论,以及不同的经济情况导致目前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具体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存在诸多差异。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各目标的优先程度有各自的排列次序。目前多数国家都将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的目标,在物价稳定基本实现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最大的持续增长,同时保持国际收支和汇率的稳定。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作了界定:“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受到了多目标约束。
8。3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手段。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8。3。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及货币供给量的措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这也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总量创造了条件。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优点是: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速度快,效果明显。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力猛烈,对经济震**大。即使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幅度很小,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样。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2。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含义
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一般说来,再贴现政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控制再贴现种类的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再贴现政策最大的优点是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但它同样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①在控制货币供给量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在再贴现业务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贴现数额和时间都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二是如果一国金融市场发达,融资渠道多且限制较少,那么商业银行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
②再贴现率高低是有限度的。在经济繁荣或萧条时期,再贴现率即使大幅提高或降低,都可能无法限制或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③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因为再贴现率的经常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会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无所适从,但如果不随时调整再贴现率,又不利于中央银行灵活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
3。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措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的公债和国库券。
(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公开市场业务日益成为许多国家最重要的日常性货币政策工具,它有如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主动采取的,并能对银行准备金产生直接预期的效果,而不像再贴现那样,处于被动地位。②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买卖证券的规模可大可小,直到满足中央银行的要求为止。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法定存款准备金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④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能迅速改变其操作方向,精确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②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③在某些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准备金的不足,从而使公开市场业务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3)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
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②中央银行能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及买卖的时间等。③金融市场的范围应具有全国性,并应具有完整的独立性,不受外国金融中心的制约。④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
8。3。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偏重于调整资金结构和经济结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②借款的最长期限。③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如规定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率,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进行调整。在西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办理各种有价证券交易的贷款和以有价证券为抵押的贷款。我国实行证券业和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3。不动产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贷款的限制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规定其贷款的最高限额。②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规定其贷款到期的最长期限。③规定购买不动产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④规定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
4。优惠利率
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及行业的发展,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