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信用工具:也称资本市场工具,通常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信用工具,包括股票和长期债券等。
(3)按信用工具发行者的性质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直接信用工具: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工商企业、个人和政府发行和签署的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这些信用工具,是用来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进行借贷或交易的。
间接信用工具: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钞票、存款单、可转账存单、人寿保险单、各种借据和银行票据等。这些信用工具,是由融资单位通过银行和信用机构融资而产生的。
3。2利息与利率
3。2。1利息的含义
利息是货币资金借贷的价格。在信用活动中货币所有者在一定条件下贷出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货币使用者除了按照规定时间偿还所借货币资金的本金之外,还必须支付一个增加额,这个增加额就是利息。
利息的存在,使人们对货币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似乎货币可以自行增值。从而涉及利息的来源或利息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借贷资本运动过程来分析利息的来源并揭示了利息的本质。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一方。但它只有在后者手中才作为执行资本的职能。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息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1]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利息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的部分,资本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借贷双方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信用关系。
3。2。2利率的含义和分类
利息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本金的比率,简称利率。
利息率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下对几种主要利率类别进行介绍。
1。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根据是否考虑物价变动(主要是物价上涨率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可分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但是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非常少见,而物价变动,尤其是物价上涨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实际利率就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影响的利率水平。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变动率。
如果通货膨胀率非常低,则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式(3-1)可写成:
r=i+p(3-2)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这种关系被称为费雪效应。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根据在借贷期内利率水平是否随市场变化定期而调整,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但是当币值发生波动时,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可能严重影响债权人或债务人的收益。比如,通货膨胀严重时,实行固定利率,对债权人,尤其是进行长期放款的债权人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固定利率一般适用于短期借贷。对于长期借贷,借贷双方愿意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可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议,由一方在规定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实行浮动利率,可以使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变化风险较小,利息负担也较公平。但由于它的手续复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了费用开支,因此,浮动利率多用于3个月以上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浮动利率调整的依据通常是同期的基准利率上约定浮动的幅度。
3。基准利率、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通常是再贴现率或者再贷款率。市场利率是在借贷市场中,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利息率。
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基准利率首先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有广泛的参与性,能够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且它通常是一个传导性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关联度强,影响比较大。比如英国的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和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我国目前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是一个利率体系,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息率,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手段。例如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就是典型的官定利率,通常也是基准利率。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有密切关系。官定利率对市场利率发挥宏观制约作用,它表达了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向。所以,市场利率必然受到官定利率的干预和影响。但是,市场利率主要还是取决于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这样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同时中央银行确定官定利率时,要以市场利率作为重要依据。
4。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是按照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划分的。中国的传统习惯,不论年率、月率和日率都用“厘”做单位,如:年利率是以年为计算单位,一般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称为年息几厘;月利率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称为月息几厘;日利率一般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称为日息几厘。如贷出货币资本1万元,一年获利540元,年息就是5。4%,可惯称为5厘4毫。年月日利率可互相换算,通常表示为: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3-3)
3。2。3利率体系
1。利率体系的含义及组成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息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成的有机体,主要包括利率体系结构和各种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不同,因而利率体系各有特色。以利率制定主体为例,利率体系结构主要有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在中央银行利率中,主要有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商业银行利率中,主要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各种存款利率,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发放各项贷款的利率,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拆借资金的同业拆借利率。在市场利率中,主要有各经济单位和个人之间直接借贷货币资金的利率,及政府部门、企业发行各种债券的利率。在各种利率中,中央银行利率对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具有调节作用,通常中央银行利率被称为基准利率,如前面介绍的我国的基准利率体系。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灵敏地反映着货币资金供求状况,是中央银行制定和调整利率的指示器。
2。各种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
各种利率之间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①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总量,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调节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使市场利率朝着中央银行的调节目标变动。②中央银行直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调节市场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进而调节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③中央银行一般把市场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依此监测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相应采取调节措施,其中包括调整中央银行利率。
3。2。4货币的时间价值
1。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