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指不能按期收到交易对手支付的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而造成损失的可能。这种风险伴随商品及劳务的外汇交易,在以外币的约定贸易时发生,在以外币实际交割时消失。这种风险结算期越长,结算数额越大,风险越大。在国内和国际银行之间,每天都有多达上万亿美元的交易,它们的结算必须由全世界范围内货币体系的货币转移、支票偿付、债务偿付,以及各个银行之间的转移来完成。但当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不能履行其结算责任时,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其他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破产。
(6)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管理层在管理程序、管理机制或管理环节中出现漏洞时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如内部稽核监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到位,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遵循谨慎经营原则造成的风险损失。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或被定义为金融工具及其组合的价值对市场变量变化的敏感度。根据市场变量的不同,市场风险又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和变量波动性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在情况严重时,利率波动很可能会导致流动性危机,即利率变化引起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极有可能产生金融机构支付危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金融机构不完善的贷款利率风险评估机制产生大量的资产错误定价,加上不能记录潜在的资产价格得失的会计体系,致使许多金融机构由于利率风险而倒闭。汇率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因此,包含了诸多不同货币的资产负债表中隐藏着大量的、潜在的货币风险。
(8)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政府政策变化而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不确定性。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相机抉择,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给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带来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2。金融风险的成因
金融风险的产生既有外在诱因,如经济周期、经济结构调整,也有金融体系的内部原因。探讨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金融风险的发生机制,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金融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来看,金融不稳定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金融风险传染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1)金融不稳定假说
金融不稳定是指私人信贷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固有的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的倾向,具有客观性。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经营状况的崩溃随后会传导到经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从而带来全面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为金融不稳定假说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私人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的相关特性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金融不稳定及其危机是经济生活的现实。他把借款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只根据未来现金流作抵补性融资的“避险性借款人”;第二类是根据所预测的未来资金余缺程度和时间来确定借款的“投机性借款人”;第三类是需要滚动融资用于支付借款本息的“庞齐借款人”。当经济逐步繁荣时,后两类借款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较安全的第一类借款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生产部门、个人家庭的债务相对于其收入的比例都越来越高,证券和不动产的价格持续上涨,似乎没有上限。然而在这种长波上升之后必然迎来滑坡,任何打断信贷资金流入生产部门的事件都将引起违约和破产的浪潮,这将进一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结果金融机构的破产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传播,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迅速破灭,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2)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
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都与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有关。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资产价格总是处在不断的波动之中,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较强与信息不完全有关。信息的不完全决定了经济主体的有限预期,即经济主体不可能完全了解决定金融资产未来收入流量变化的各种因素,从而使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失衡状态,造成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不稳定性。而且,不同金融资产价格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动性,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彼此相互影响。例如,随着通胀率的上升,企业收入与利润会增加,股票价格有向上的趋势。但是,通胀率上升也会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通胀率上升,货币当局就会提高利率,利率上升,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造成上市公司利润下降;另一方面,加大了股票投资者的融资成本,这都会降低股票市场需求,引起股价下跌。
(3)金融风险传染性理论
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它可以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其他经济主体,可以由一家金融机构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可以由一个国家传染给其他国家,结果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世界性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传染过程就是金融风险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单个金融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由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是金融风险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放大的过程。金融风险传染机制理论认为,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有两条:接触传染和非接触传染。接触传染源于金融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联系和相互影响,由于金融活动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或业务联系,一旦某一个经济主体因金融风险遭受巨额损失以至于不能保持其流动性,必然通过资金或业务联系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单个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可能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动**。非接触传染源于金融恐慌,金融机构的经营与金融市场的运作都特别依赖于公众的信任,公众信任是金融业的最终基础,存款人愿意将资金存放银行是因为他们相信存款将会受到保护和有回报,一旦银行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就容易在公众中产生恐慌心理,金融恐慌的形成和发展使得金融风险有了一种自我强化、自我放大机制,尽管金融活动参与者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资金联系或接触,但金融风险仍然得以快速传染。
10。1。3金融风险管理
1。金融风险管理过程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人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以消除或减少其不利影响的过程。金融风险管理是一种决策过程,基本程序为实现金融风险管理目标所采取的各个步骤,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管理决策、风险控制与实施四个阶段。
(1)金融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识别。风险识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风险管理者首先要分析经济主体的风险暴露。金融风险的暴露是指金融活动中存在金融风险的环节以及受金融风险影响的程度。风险管理者可以针对具体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分析,如哪些资产的收益是固定的,而哪些资产的收益是浮动的,以及负债的成本是固定的抑或变化不定的。此外,风险管理者不仅要考察表内业务的风险暴露,还要关注表外业务的风险暴露。例如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对风险暴露进行分析之后,风险管理者要进一步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征。诱发金融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外部诱因,也有金融行业的内在缺陷。例如信用风险源自交易对手客观履约能力和主观履约意愿的不确定性。
(2)金融风险度量
金融风险度量是对已识别的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与衡量,准确衡量各种风险和损失程度,为金融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环节需要考虑损失风险的四个维度,即损失频率、损失程度、总损失金额和损失发生时间。准确评估金融风险的大小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获取利润十分重要。如果对风险估计不足,经济主体就不会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或尽力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反,若风险估量过高,也可能会因此付出不必要的管理成本,且失去获取更大收益的机会。由于金融风险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涉及多种因素,因而金融风险的衡量相当复杂,技术含量很高。
(3)金融风险管理决策
在识别和衡量损失风险之后,应考察各种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的可行性,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图10-1描绘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决策过程,是根据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四种组合方式来选择最佳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这幅图可称为风险管理矩阵。横轴列出损失频率,纵轴列出损失程度。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均高的风险,最好的选择是回避;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均低的风险,可以选择自留;损失频率高而损失程度低的风险可以选择风险控制;损失频率低而损失程度高的风险通常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
图10-1风险管理矩阵
(4)金融风险控制与实施
机构决定使用哪种或哪几种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之后,下一步就是实施这一决策,这需要各部门的合作:购买使损失减少的设备或签订获得损失预防服务的协议;自留计划所需资金的筹备;实施损失控制计划并不断进行完善;为保险计划选定代理人、经纪人、保险人、第三方管理者以及其他保险的供应方;签署保险单和支付保费等。此外,风险管理是连续的过程,在实施之后,还要对项目不断进行监督以确保:选择的风险管理措施是正确的,实施也是适当的;风险管理计划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且这些效果是有意义的。要对一项风险管理计划进行监控,就必须制定实施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进行检查,并判定是否需要改变计划。如果需要改变风险管理计划,则必须重复全部或部分风险管理过程。
2。金融风险管理技术
(1)金融风险回避
金融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金融风险损失的存在或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金融风险的方案。一般来说,风险回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拒绝承担风险,甚至不惜付出一些代价,在尚未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放弃或终止某种金融活动,比如担心股市大跌,就不买股票以彻底回避股市下跌风险;二是放弃以前承担的风险,以避免财产、人身或活动的损失。
风险的回避无论是通过拒绝承担,还是通过放弃,都不同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方法使得企业仍保留有风险的资产、人员或活动,但是企业尽可能地以安全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2)金融风险控制技术
金融风险控制技术实际上是通过降低意外损失的预期频率或严重程度来减小金融风险。风险控制既包含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这一基本点,又包含对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原因,有助于发现灾害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通过对风险事件发生时同等因素的分析,做好风险防范和应急的准备。风险控制技术通常包括:
①损失防范。在识别出某种风险并经过分析后,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目标就是要降低某一特定损失风险的预期损失频率。
②损失抑制。损失抑制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损失的继续和扩大,旨在降低某一特定损失风险的预期损失程度。损失抑制更常见的是事后的补救、追偿等。例如发生银行挤兑事件后,为控制事态继续发展,银行应对客户进行劝说或者作出某些承诺,以便银行有时间采取其他措施,避免造成破产的后果。
③风险隔离。风险隔离是损失控制方法的延伸,它是将损失风险相互隔离,从而最小化单一事件的负效应。例如,不要把所有的资金投资于一种有价证券。
④复制。复制技术是利用重要财产、信息、性能的替代品、备用品或复制品来降低风险。
⑤分散风险。分散风险与复制、隔离风险控制技术极为相似,是通过增加风险单位的数量,将特定的风险在更大的样本空间里进行分散,以此来减少总体损失。但是,分散风险更多地用于管理投机风险。现实中,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普遍将分散化作为其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