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原则既存在统一性又相互矛盾。一方面,流动性与安全性成正比,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就越有保障;另一方面,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着矛盾,流动性越高,安全性越好,银行盈利水平就会越低,反之则相反。总的来讲,商业银行要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其中:安全性是经营的前提,只有保证资金安全无损,才能获得正常的盈利;流动性是实现安全的必要手段,有了相当高的流动性,银行的信用中介地位才能得以维护,各项业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盈利才能得到保证;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要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不断地进行均衡协调,实现“三性”平衡。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平衡的目标而采取的经营管理方法,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中基本经营理念的升华和概括。在商业银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创新,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具体体现为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地接受负债。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从商业银行产生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为商业银行所奉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发展阶段。这一理论由于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而在西方商业银行长期盛行,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保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融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由于这一理论克服了商业银行仅从资产运用角度来维持流动性,而难以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局限性,开辟了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新途径,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很快风靡西方各国。除传统存款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可以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方式来弥补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局限性,从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同时还可积极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借款,发展同业拆借,利用各种金融债券向公众借款;再者,还可以向国外银行或国际金融市场借款。负债管理理论使银行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但同时也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搭配,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组合。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与流动,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在盈利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负债管理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能够鼓励银行家不断开拓与创新,但往往给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使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则能从资产与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把资产负债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研究,所以这一理论是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4。4。1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包括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等各方面的创造和变革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
近几十年来,全球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金融创新的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金融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金融创新的品种迅速增加,金融创新的领域进一步拓宽,金融创新席卷全球金融业。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及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控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促进金融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运行的风险。
4。4。2金融创新的原因
1。回避风险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金融市场持续动**,各国汇率波动频繁,利率起伏不定,金融市场风险因素大大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引发了规避金融风险、稳定收益的创新需求。为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各种保值工具应运而生,如外汇期货、利率期货、浮动利率票据和货币互换等。
2。规避管制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为防止经济危机再次爆发,西方各国纷纷立法,对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业施加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其中以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各国对金融业的全面管制主要体现为:①要求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②规定利率的最高上限。③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等。这些措施对金融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也给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的现象。在激烈竞争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求得自身发展,推出了许多新业务。例如,为了规避储蓄账户不准开发支票的限制,出现了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为了突破活期存款不准付息的束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自动转账制度(ATS);为规避法定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到境外借入欧洲美元或通过回购协议吸收资金,等等。
3。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金融管制出现逐渐放松的趋势,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如美国1974年取消对资本输出的管制,1980年又取消对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各国相继放松或消除金融管制,使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走出它们长期确立的专门市场,采用各种新颖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工具,与银行争夺资金和信贷市场,使过去主宰国际资本市场的辛迪加银团贷款相形见绌。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大银行竞相推出新的融资工具,争取在新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
新的通信和电子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条件,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观念,大幅降低了银行的成本,极大地刺激了金融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了诸多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诞生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金融运作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使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全天候连续地在任何市场进行,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进程。
4。4。3金融创新的内容
从广义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来看,金融创新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及业务的创新;二是金融制度的创新。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1。金融工具及业务的创新
(1)负债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的创新突出体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造了许多新型的负债工具,主要有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商业银行通过创造新型负债工具,一方面规避政府管制,另一方面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
除此之外,负债业务创新还体现为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拓宽融资渠道,如到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利用同业拆借市场筹措资金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
一是消费信用,包括一次偿还的消费信用和分期偿还的消费信用;二是住宅放款,包括固定利率抵押放款、浮动利率抵押放款和可调整的抵押放款;三是银团贷款;四是金融资产证券化;五是其他资产业务的创新,如平行贷款、组合性融资等。通过资产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的范围大为拓展,方式不断改进,规模日益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中间业务的创新
随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多样化服务,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得到充分发展。一是信托业务,包括证券投资信托、动产和不动产信托、公益信托等;二是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杠杆租赁等。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表外业务的创新
主要有互换业务、期货业务、期权业务等。在这些业务中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
2。金融制度的创新
金融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一是金融管制的放松与金融监管的加强。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各国在自由化理论的影响下纷纷放松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发展和经济繁荣。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接连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简单地放松管制不可取,各国对金融业的监管日益加强。二是金融统一监管的发展。英国、日本、德国等国调整监管体制,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以增强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监管效率。三是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加强。随着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充分合作基础上的全球统一协调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最近几十年来,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日新月异,集中表现为: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从各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信托公司、租赁公司、金融公司和投资基金等已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二是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趋势。金融管制的放松与金融自由化打破了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传统职能分工的界限,加剧了它们之间的业务交叉和相互渗透。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拆除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防火墙”,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从提供单一金融服务向综合性金融服务方向发展。
4。4。4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1。积极作用
金融创新内容广泛而复杂,其影响是多方面的。金融创新有利有弊,但从整体上讲有利于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净利益,其积极作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