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电子书 > 第4章 商业银行(第4页)

第4章 商业银行(第4页)

②代理行业务。代理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由指定的其他银行代为办理的一种业务形式。代理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银行之间的代理。分支机构再多的银行也有辐射不到的地区和领域,有些业务需要由一些其他银行来代理。另一类就是国际银行之间的代理。银行从事国际业务并不需要在国外广泛设立分支行,但必须要有一批国外银行作为它的代理行来开展业务活动。这些外国银行通常被称作国内银行在国外的代理行。反之,国内银行则是国外银行在本国的代理行。

(3)信用证业务

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可以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这种业务分为商品信用证和货币信用证两种。商品信用证是银行应买方的要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付款的凭证。货币信用证是银行收取客户的一定款项后,开给客户保证在异地银行兑取相应现款的一种凭证。银行经营信用证业务,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并可以占用一部分客户资金。

(4)咨询业务

银行的咨询业务是以转让、出售信息和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显著特征是:它具有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双重性;它以信用和资金以及相关联的项目为主要内容;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通过咨询更好地为银行和社会服务,提高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它是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其他业务

①电算业务。电算业务是指银行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通信技术来改善银行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业务。

②保管业务。保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设置保管箱,接受单位和个人的委托,代其保管各种贵重物品和单证的业务。保管品的内容包括各种金银珠宝、稀贵金属、珍贵文物、古玩、珍贵字画、图纸文件、合同契约、各种货币及有价证券、存折凭单及遗嘱等。

③现金管理。西方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纯粹是一种服务业务,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现金及活期存款余额,达到既不积压资金,又保证灵活周转的目的,属于微观经营管理范畴。我国银行的现金管理是按现金收支计划和有关经济政策管理社会现金流通量,是一种宏观管理职能。

④代理会计事务。代理会计事务是指银行接受单位或个人的委托,代办某些财务会计事项的行为。

⑤代理保险。代理保险是指商业银行受保险公司的委托,代其办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业务。

除上述业务外,信托业务也是西方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

2。表外业务

(1)表外业务的含义

表外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前述的中间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当期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交易活动。下面介绍的表外业务仅指狭义的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的特点是服务与提供资金的分离,是银行提供的非资金服务。银行一般情况下只是充当中介人,为客户提供保证。只有当客户根据银行的承诺提取资金或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潜在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才会成为银行的实际资产和负债,才会形成贷款的发放或资金的支付。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的开展,在保持资产负债良好外观的条件下,扩大了其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增加手续费收入,但同时也隐含着一定的风险。

(2)银行表外业务的分类

银行表外业务可分为传统的表外业务和新兴的表外业务。

传统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和担保。

贷款承诺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表外业务,也是一项传统的业务。贷款承诺就是保证在借款人需要的时候向其提供资金贷款。商业银行在提供这种承诺时,一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向客户收取承诺费。贷款承诺一般是以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一个信贷额度的方式进行,在这个额度内,商业银行将随时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贷款。在美国,80%的工商贷款是根据贷款承诺进行的。

担保是指商业银行以第三者的身份应合同一方(委托人)的要求,为其现存债务进行担保,保证对委托人应履行的有关义务承担损失的赔偿责任。银行出具担保要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担保业务不占用银行的资金,但形成银行的或有负债,当申请人不能及时完成其应尽的义务时,银行就必须代为履行付款等职责。

新兴的表外业务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和远期等。这将在第6章作详细的介绍。

(3)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都是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业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承担的风险不同。表外业务虽然不反映在资产、负债各方,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却是一种或有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可以转化为表内业务,因而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中间业务则一般没有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提供服务,完全是中间人的地位或者是服务者的地位。

其次,两者的区别还体现在产生发展时间的不同上。表外业务大部分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与国际市场、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以及现代电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而中间业务大部分是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相伴而生,是长期存在的传统业务。

最后,两者受金融监管当局管理的程度不同。表外业务尤其是新型表外业务因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而受到各国金融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管理,而中间业务由于风险较小,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通常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制。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都属于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二是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在外延上具有交叉性。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范围有小部分重合,这集中表现在信用证等业务的归属上。信用证业务既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又因其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而可归入表外业务之列。

4。3。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何在保证资金的安全、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原则,安全性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资金经营安全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资金流动和盈利、保持银行良好信誉的前提。

商业银行之所以必须首先坚持安全性原则,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一是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信用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中介机构,本身自有资本金比重小,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客户存款;二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等,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如果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会直接威胁到银行的经营安全。因此,商业银行要把安全性原则作为经营管理的首要原则,尽力规避风险,把可能蒙受的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保持较高的流动性,银行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的资金,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满足银行支付的需要。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即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变现的能力;二是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奖金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坚持经营管理的流动性原则,有利于营造宽松、灵活的经营环境,维护自身信誉,促进业务经营的扩大和发展。

3。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追求盈利是其经营的核心目标,也是其不断改进服务、扩大业务经营的内在动力。在保持理想盈利水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能够充实资本,增强经营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4。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关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