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由徐小平编导,获得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院校原创教学剧目奖;第七届“荷花奖”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作品金奖;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评审委员会特别奖”;在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获优秀作品创作奖、表演银奖。
编导采用传统的藏族舞蹈形态,运用对比、重复和停顿等编导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完善了作品的舞蹈形象,并敏锐地把表现西藏解放这一历史升华到渴望民族团结这一时代主题。正如舞蹈家陈翘老师的点评:“该舞蹈之所以拿下大奖,是因为它坚持了藏族舞的舞蹈属性,并通过水袖的运用提高了动作难度,完成了藏族舞的发展。同时,该舞蹈的主题还契合渴望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
作品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黑暗的农奴制,压迫着藏族人民低头俯身,艰难地劳作。
第二段:本段运用藏族弦子舒展、优美的动作,与音乐旋律恰当地结合。虽然仍是俯身而舞,但情绪已转变为光明即将到来的期盼,领舞的水袖恰如黎明前的一丝阳光,照进人们的心里。
第三段,音乐忽然转为激昂的鼓点,一群挥舞着洁白水袖的舞者跳上舞台,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整段粗狂奔放的锅庄舞出了解放时的欢庆场景,水袖翻飞,如同一群群欢呼雀跃着的人们。
作品以新中国解放后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废除黑暗的封建农奴制,解放百万农奴为题材,通过压迫、期盼和解放的三段式结构,用《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老歌唤醒人们心底的亲切和感动,表现了藏族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爱,反映了西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三)蒙古族舞蹈欣赏
1。蒙古族舞蹈概述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养生息,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蒙古族舞包括:蒙古族民间舞(劳作、风俗、礼仪舞蹈等)、寺庙舞、宫廷舞,其中蒙古族民间舞最具特色,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蒙古族民间舞蹈包括两大类:宗教习俗舞蹈和节日庆典舞蹈。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腿部和脚部动作比较少,上身动作比较多,尤其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用双肩的绕大八字和双肩以及上身的各种舞姿形态模拟雄鹰展翅、大雁高飞、天鹅拍翅等优美形象。
处理好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可更好突出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是对其民族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精神化。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更应该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淳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生活气息浓郁的劳动舞蹈,如挤奶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见图3-2-6)。
图3-2-6蒙古族舞蹈
“安代”是最具群众性的即兴歌舞,一人领歌,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歌起舞动,动作简单奔放,气氛欢腾热烈。此种歌舞形式盛传于科尔沁草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盅碗舞”:根据蒙古流传民间舞蹈《盅子舞》创编,在民间多出现在酒宴庆典活动中。舞者双手各持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旋律叩击,发出悦耳清脆的声响,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豪放优美的舞姿。“盅子舞”属于礼仪性质的舞蹈,端庄稳健、含蓄柔美,很具蒙古族女性特色。舞蹈内容包括请安、敬酒等过程,舞蹈技巧体现在叩击盅子及双臂合后背的细腻表现。技巧高超者,头顶酒碗,一曲舞毕,滴酒不落。
“筷子舞”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凝结着蒙古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智慧。它借筷子抒情,沉稳豪放,优美矫健,在民歌的哼鸣下韵味十足,当情绪高昂之时,筷子绕身飞舞,击打身体。
除此之外,还有鄂尔多斯草原的“顶灯舞”、“盘子舞”,科尔沁的“浩都格沁”,布里亚特的“圆舞”、“游戏舞”,厄拉特的“托普修尔”以及大量的模拟性舞蹈,如鹰舞、马舞、鹿舞等。另外,寺庙舞蹈“查玛”的大量留存及宫廷中的各种乐舞都是研究蒙古族舞蹈的宝贵财富。蒙古族舞蹈中的男性剽悍、强健、骁勇;女性端庄、典雅、雍容。
2。名舞欣赏
●《草原汉子》
《草原汉子》由赵帅、刘福洋编导,获得第九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群舞表演一等奖、舞蹈剧目一等奖。作品秉承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舞蹈一贯的洒脱、流畅,双臂的内劲十足,脚下步伐的稳健。通过对蒙古族男子策马草原、大碗喝酒等生活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蒙古族男性豪爽、刚毅的性格。作品一经演出立刻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蒙古族男子群舞佳作。
作品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一群蒙古族青年扬鞭策马驰骋在草原上,他们或打马追逐,或四散奔走,或聚集呐喊,合着激昂的马头琴声,每一次有力的扬手、转身、腾跳都展现出蒙古族汉子的矫健和刚劲。优美的长调从马头琴声中透出来,群舞叠起罗汉,如同一座巨大的篝火,火苗翻飞中,领舞面向跪拜,展示了蒙古族人民虔诚的信仰。
第二段:疾驰之后,人群散开,席地而作,马头琴声变为舒缓的旋律,一人手捧酒坛入人群,刚一打开,立即吸引了众人,一番争抢之后,众人围着酒坛大口喝酒。扔掉酒碗,一段优美的齐舞展现了蒙古族汉子粗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看到天边飞过的鸿雁,思恋起家中的亲人。
第三段:激昂的音乐再次响起,众人又起身出发。所有演员大横排的队形向前走,蒙古族汉子的骁勇立现。众人你追我赶,舞蹈在疯狂追逐中渐渐隐去。
《草原汉子》采用传统蒙古族舞蹈语汇,运用各种马步、不同幅度和力度的抖肩以及传统的揉臂动作,在力点和节奏上进行处理,强化了舞蹈的造型,使得作品显出极大的张力。构图上,通过“领舞+群舞”的交错方式,多次运用大的排面来强化作品的气势。作品采用“快—慢—快”的三段式结构,慢板部分这种刻画人物现实情感,两个快板中使用重复手法发展主题,结尾处更是以大幅度激烈的动作营造出万马奔腾的场景,把舞蹈推上**,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四)维吾尔族舞蹈欣赏
1。维吾尔族舞蹈概述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图3-2-7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类(见图3-2-7)。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节拍形式。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多朗舞”: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
“萨玛舞”: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夏地亚纳”: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公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新疆各地的夏地亚纳的形式与风格各有差异,北疆的活泼,南疆的舞姿华丽,麦盖提县的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