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艺术欣赏图片大全 >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欣赏(第1页)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欣赏(第1页)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欣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佤族、哈尼族等56个兄弟民族。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其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趣味,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爱情友谊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从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的异域风情和文化风采。

(一)汉族民间舞蹈欣赏

1。汉族舞蹈概述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所以汉族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汉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秧歌、花灯、采茶、花鼓、狮子舞等。

“腰鼓舞”(见图3-2-1)是汉族舞蹈,根据陕北秧歌创编,舞姿潇洒、大方、活泼,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音乐富有高原音调特色,生活气息浓郁,陕北秧歌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2-1腰鼓舞

图3-2-2龙舞

“龙舞”(见图3-2-2)是由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飘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还有“板凳龙”,每人手持一个板凳做穿插、跳跃表演;“醉龙”,表演者均一手持木制龙头,一手拿酒坛,一边大口喝酒一边进行队列变化;“人龙”,由成人和孩童结合表演,孩童骑在成人肩上并后仰为一节,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三四百人,常在海边表演。

图3-2-3狮子舞

“狮子舞”(见图3-2-3)是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迥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这个由笑和尚与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赎罪狮子间的戏剧性表演,过去达108段之多。其既令人啼笑皆非,又可见人性化狮子的精彩表演,是当地人们春节时最为盼切的节目。

“秧歌”(见图3-2-4)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作用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广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

图3-2-4秧歌

2。名舞欣赏

●《黄土黄》

《黄土黄》,由张继刚编导,1991年荣获第三届“桃李杯”民间舞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舞蹈选用山西晋南花鼓为基本动作素材,把一群生活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的人们的酸、甜、苦、辣用节庆狂欢的形式呈现出来,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乐观的性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舞蹈分为三个段落,前有引子。

引子:苍凉的唢呐声中,一个男舞者出现在舞台上,如同劳作中的小憩,紧接着,一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和姑娘胸前绑着花鼓从舞台两边走上来,站满了整个舞台。一声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众人击鼓后向左侧俯身推手,露出了最开始的男舞者双手高举鼓槌坚定地立起。紧接着的又一声鼓声,所有舞者双手捧鼓抬头向天。连续的几声击鼓之后,满台舞者俯身前冲后又马上立身回到侧身推手造型,立刻营造出了一个战天斗地的气势。

第一段:一声呐喊之后,女舞者退去,男子们双手推鼓,艰难却又坚定地一步步向前推进。苍凉的板胡旋律响起,男子们扬起手臂,双脚齐踏,奏起震天的鼓乐。或俯身、或跃起,或双手向天,或抬脚转身,都迸发出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第二段:女舞者婀娜的身影出现在舞台深处,她们头扎红头巾,肩并肩半脚尖上碎步移出,编导采用胶州秧歌的动律,使女舞者柔美中带着俊俏,与之前男舞者的动作形成刚柔对比。男舞者再次上场,坚定的鼓声再次响起。鼓声突然收住,一个独舞的汉子从人群中走出,摇头晃脑地陶醉在花鼓的敲击中,诙谐中又带着幸福的笑容。众人合着他的节奏逐渐围拢,音乐一转,独舞的汉子猛然高举双手立住,刚毅重又回到脸上,气氛顿时肃然。

第三段:舞台上8名男舞者围在独舞者周围,众人一起甩开双臂低头敲击,动作幅度逐渐放大,呈现出一领众和的欢腾。全场忽然又寂静下来,只听见那轻轻的敲击声,合着舞者低重心埋头击鼓,甩头抡臂,敲击渐渐加强,如同力量的慢慢凝聚。场上男舞者由半蹲到直立再向上跃起击鼓,伴着呐喊欢呼,释放着凝聚的力量,将舞蹈推向**。舞者虔诚地跪地,却又刚毅地抬头望向远处,此时,场下男女舞者双臂划“8”字进进退退中向舞台上聚集。欢呼声、鼓乐声中,主题动作继续发展又不断重复,将之前释放的**继续延伸。他们左右跨步,挥臂敲击,腾空跃起后又稳稳落地,在纵横着沟坎土坝的黄土地上沸腾着,翻涌着的**充满了舞台整个空间,呐喊声、击鼓声起伏回响,似乎要贯彻天地,把情绪的释放推到极致。欢腾跳跃的舞者中,出现了一个俯身跪地的男子,他不断以颤抖的双手拢起黄土向天抛撒,眼睛里含着泪水,似热爱、似眷恋,又似哭泣、似呐喊,生命的酸甜苦辣、爱恨交织……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此刻诠释得淋漓尽致。腾跃的众人,俯身跪地的男子一直延续下去,直至音乐隐去。

(二)藏族舞蹈欣赏

1。藏族舞蹈概述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林区、半农半牧区之不同,而增添了地域的文化色彩(见图3-2-5)。

图3-2-5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的种类: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广场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从流传的区域看,果谐、堆谐、朗玛谐等主要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流传在金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主要歌舞形式主要有谐、卓等。

谐,汉语称“弦子”。谐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最繁盛的歌舞艺术形式,源于四川巴塘,流传于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藏族地区。谐以曲调优美、歌词秀丽、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谐的曲调丰富,表演多样,不同的曲子配以不同的舞步,歌调多为六言四句,内容大多为歌颂爱情、劳动、家乡或自然景物等。“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传统曲目包括《古来亚木》、《孔雀吃水》、《尤子巴母》等。

卓,汉语称“锅庄”或“歌庄”,是藏语“果卓”的变音。卓,是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同时,卓也是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卓是群众自娱性无伴奏的音乐舞蹈,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以便两队取齐。歌词内容涉及广泛,有弘扬宗教的,有歌颂家乡的,有教导人们尊敬父母的,最常用的是一些描绘爱情的歌曲。“卓”区别于其他藏舞的最大特点是曲调辽阔深沉,节奏顿挫有力,生活劳动气息浓,动作幅度大,强健铿锵,表现出藏族舞蹈中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果谐,亦称“苟谐”、“戈谐”、“果日谐”等,是藏语不同的汉字记音,意为“围成圆圈跳舞”,为群众性自娱舞蹈,流传在西藏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江孜以及拉萨附近。果谐属于农牧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行,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果谐由慢、快两种不同速度的曲调与舞蹈组成,没有乐队伴奏,一般是男领歌一段,女合一段,一曲接一曲,连续不断。慢板称作“降谐”,意为“舒展的舞蹈”,曲调缓慢高亢,舞步舒展简单、稳重矫健;快板称作“久谐”,是“快速歌舞”之意,曲调热烈奔放,男子表演时常加入许多技巧性动作,动作多由踏、踢、悠、跳、转组成,舞姿奔放流畅。

堆谐,汉语称“踢踏舞”,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流传至拉萨、吕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又称“拉萨踢踏舞”。堆谐属于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形式,有音乐伴奏,具有固定的曲调与舞蹈结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舞蹈时膝部松弛,脚下灵活,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音乐节拍抑扬顿挫、舞步轻重缓急。舞蹈动作与复杂的节奏配合严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堆谐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

热巴,藏语意为“流苏”,即辫穗,是由专业艺人在腰间系多根如穗辫似的“穗裙”,手持手铃、手鼓伴奏的表演性舞蹈,又称“铃鼓舞”。热巴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热巴表演内容除舞蹈外,还有快板、对话、杂技等,其中的舞蹈表演可分为三部分:“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由男艺人手持手铃和牦牛尾,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热巴弦子”,由女艺人放下长袖,在琴师带领下表演热情欢快的弦子舞蹈,风格热烈抒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朗吐达”,由艺人们戴着面具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节目,风趣幽默。

囊玛,是指流传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一种结构庞大并包含诗、歌、舞、乐的综合型音乐舞蹈艺术样式。“囊玛”结构宏大,由引子(器乐演奏形式)、歌曲(组歌形式)、舞曲(舞蹈音乐)三部分组成。歌曲旋律典雅流畅,节奏舒展平缓,而舞曲音乐则急速欢快,奔放豪迈,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演唱时只作鞠躬之较小动作,演奏乐曲时演员停止歌唱,跳起热情奔放的快速舞步,脚在木板上以脚踢出明快的音响节奏。囊玛是我国民族民间综合歌舞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藏族民间舞蹈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但它们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无比深邃的舞蹈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2。名舞欣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