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幼儿德育
【头脑风暴】
今天是笑笑的妈妈来接她,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看到妈妈后非常高兴,跟妈妈提出要去超市买娃娃,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不理会妈妈说的话,哭着闹着要去超市。最后,妈妈还是答应笑笑去超市。
你对笑笑妈妈的做法是否赞同?应该对笑笑进行怎样的教育?
幼儿德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发展幼儿社会性,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主要着眼于发展幼儿社会性和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幼儿德育的概念,需要区别道德、品德、德育、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社会化)等基本概念。
道德是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道德多以公共舆论的形式出现,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不成文的制约作用,但不具有法律的效力。强调人们行动的自觉性,通过宣传扩大影响。[2]
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称为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简称为品德。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和特征。人的每一种品德都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在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四要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较差,因此,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
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狭义的德育是将一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思想、意识、态度和行为的过程。[3]广义的德育则则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四方面的教育。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4]例如,某幼儿所表现出的合作、谦让、讲文明、讲卫生、爱父母、爱幼儿园、善于与同伴沟通等特征就是该幼儿的社会性。
社会性发展也称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社会性发展就是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的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性发展是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培养爱的情感,形成幼儿文明礼貌、守纪律等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培养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等方面。
一、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萌发幼儿爱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应从小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幼儿时期是品德行为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与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形成诚实、自信、勇敢、活泼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交往,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的人结成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教育;友爱教育;集体生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是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完整教育。
(一)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培养幼儿待人接物的文明行为。文明礼貌教育要从小进行,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对幼儿进行的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帮助幼儿掌握文明礼貌用语,如“请”“您”“谢谢”“对不起”等,能主动、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交往;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不乱插嘴;有礼貌的与人交谈,不大声嚷;有礼貌地与人共同进餐,学习文明进餐的方式;不说脏话。
2。培养幼儿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与文明行为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不仅应当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态度与行为习惯,而且还应当培养幼儿遵守社会公德,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与文明行为,包括讲卫生、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画、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与秩序等。
(二)友爱教育
对幼儿进行友爱教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尊重、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助人,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培养幼儿积极交往的态度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