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 第三 幼儿德育(第2页)

第三 幼儿德育(第2页)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信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否顺利进行,与交往者对待交往的态度与交往的能力有关。有的幼儿往往因缺乏交往技能而导致与同伴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培养幼儿积极交往的态度与能力,包括鼓励幼儿主动交往,培养交往的兴趣;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与情感;能够注意倾听他人的谈活,根据他人的言语、表情、姿势、动作等来理解别人的想法与感情;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等。

培养幼儿积极交往的态度与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满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要,体验交往的快乐,喜欢与同伴在一起生活和游戏;其次,要指导幼儿学习与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例如,怎样和同伴协商轮流玩玩具,怎样向他人借玩具,怎样加入其他幼儿的游戏,怎样有礼貌地拒绝,怎样耐心地等待别人的回应,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愿、想法,不强要硬拿人家的东西等;最后,要帮助幼儿学习体验别人的想法与感情。例如,幼儿不小心把同伴碰倒了,也跟他说了“对不起”,可他还在哭,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关心同伴,体验同伴的感情。

2。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良好的行为。

培养幼儿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的行为,要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并创造条件使幼儿有机会实际练习并体验这些行为及意义。同时,也要帮助幼儿理解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分享、合作、助人等行为是适宜的。例如,当其他幼儿不需要你帮助的情况下,硬要帮助别人是不适宜的“助人”行为。要分享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同意,因为拥有这件东西的幼儿有权拒绝分享。分享、合作、助人都要以尊重他人的意愿为前提,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同伴“谦让”,以至于形成“让就是对,不让就是错”的不合理逻辑。

(三)集体生活教育

教师需要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习惯在集体中生活。通过对幼儿进行集体生活教育,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习惯于和家人短暂分离,能遵守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则,对集体有归属感、认同感,并且愿意为集体做事,具有初步的责任感。对幼儿进行集体生活的教育,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四)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等品德

诚实的品质就是以诚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待人真诚,不说假话,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

诚实的品质应注意从小培养。成人要为幼儿树立诚实的榜样,不在幼儿面前撒谎,弄虚作假。要满足幼儿合理的愿望与要求,因为过分严格的限制往往会导致幼儿说谎。注意正面教育,合理要求,建立必要的规则,例如,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带回家等。正确对待幼儿的过失,使幼儿信赖成人,敢于在成人面前说真话,不怕承认自己的过失。成人对待幼儿的教育要一致,并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分析其说谎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帮助幼儿区分想象与现实,或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发现东西丢失或幼儿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去的情况,不要给幼儿扣上“小偷”的罪名,不要当众批评与追究,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讲解这种行为的错误,鼓励幼儿主动把东西归还原处,并给予肯定。

幼儿的勇敢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不怕羞、不胆怯,能够经受住一定的苦痛,勇于克服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等方面。

教师应当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提出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任务与挑战,使幼儿有机会得到锻炼,体验克服困难后产生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要主动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避免过多的行为限制,以免造成幼儿胆怯与过分的谨慎。要冷静对待幼儿的失败,鼓励幼儿不怕困难,继续尝试。教师还应当帮助幼儿区分鲁莽与勇敢。在培养幼儿勇敢的同时,还要教育幼儿注意安全,制止幼儿从事危险的活动。

(五)爱的情感的萌发

幼儿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小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可以为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要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范围。可以从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关心和热爱周围的人们、生活和家乡开始。

家乡和祖国总是和“亲人”联系在一起的。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应当从培养幼儿热爱身边亲近的人开始。要培养幼儿爱父母、爱教师和爱同伴的情感,帮助幼儿体验父母、亲人和教师、同伴对他的爱。例如,让幼儿扮演角色,当一天正在孵蛋的鸡妈妈,走到哪里都得把“蛋”带着,无论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不把“蛋”弄破。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还可以让家长来幼儿园,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工作,展现自己的“本领”,帮助幼儿认识家长的工作,培养幼儿尊重和热爱父母的情感。“仁者爱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与激发幼儿爱“人”的情感,“心中有他人”。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要从小培养幼儿懂得珍惜别人的关爱,学会付出,而不是只会接受与享受别人的关爱。引导幼儿对父母有礼貌,吃东西不独占,愿意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椅等;在父母休息或工作时,不去打扰他们等。

从爱身边的亲人开始,逐步扩展到爱周围的人。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人的劳动以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了解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幼儿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引导和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愉快,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逐渐对劳动产生兴趣,喜欢劳动,爱惜物品。幼儿的劳动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自理劳动、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为集体服务如擦桌椅、值日生工作等,以及种植和饲养等劳动。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木工、拾麦穗、摘葡萄等活动。

“祖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从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或当地土特产等,帮助幼儿了解家乡,培养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亲切感与自豪感。同时,结合节日和社会上发生的家喻户晓的重大事件等,向幼儿介绍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名胜古迹,培养他们初步的爱祖国的情感。

(六)幼儿自信、活泼开朗个性品质的培养

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都是积极的个性品质。这些个性品质的形成,与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有关。成人对幼儿过多的限制和过多的消极批评,甚至滥用惩罚,会影响幼儿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造成幼儿畏首畏尾、消极懦弱甚至恐惧压抑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待幼儿应以积极的鼓励与肯定为主,发现并欣赏每个幼儿的优点与潜能,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意愿、想法与感受,使幼儿有机会体验与展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

三、幼儿德育的途径

(一)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可谓“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从幼儿早晨来园开始,教师就要注意在各个活动环节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例如,晨间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幼儿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早晚跟教师说“早上好”“再见”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中,要教育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时,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用餐后,可带幼儿去观察保育教师整理桌面及拖地板的过程,使幼儿懂得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在地板上扔脏东西;午睡时,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要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离园时,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地等待父母来接。

教师应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加以特别关注,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德的各种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德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专门德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谈话、讨论、上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等,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分组、个别进行。活动内容应以幼儿熟悉的现象或生活中的事例为主,多采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活动时间长短依内容而定,活动应当尽可能利用游戏、实践的形式进行。例如,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让幼儿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品尝家乡的风味特产,欣赏家乡的民间工艺品,并用绘画、手工及结构材料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家乡风貌。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切身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培养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才能得到发展。

(三)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