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幼儿智育
【头脑风暴】
在伦敦举行的2000年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幼儿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事。
你是否赞同马修·梅尔梅德的说法?为什么?
智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幼儿智育就是按照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获得初步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并培养幼儿认识活动的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要素,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知识和智力是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丰富的人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知识就没有思维的材料,也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武器,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对知识的掌握。智力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绝对一致的。不能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智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了。
一、幼儿智育的目标
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幼儿智育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幼儿的智力
幼儿智育的目标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为核心。在幼儿期,虽然要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知识,但是并不以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为目的,而且,从人一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来说,幼儿期所获得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从小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兴趣与能力却是有益于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幼儿期是人的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用科学的方法去发展幼儿的智力是幼儿智育的核心目标。幼儿智力的发展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其中发展与培养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语言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尤为重要。切忌单纯地给幼儿填塞大量的或过深的知识,把幼儿束缚在死记硬背知识上,这不仅不能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而且会使幼儿智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人的智力发展与动手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动手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其思维是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的。因此,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他们的动手需要,也为幼儿智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和细心观察,在这种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愉快,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幼儿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所以,幼儿智育还应当注意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幼儿的学习兴趣包括探究的兴趣、创造的兴趣、动手动脑的兴趣等。
(三)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也就是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幼儿期是感知能力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时期,感知活动在认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是幼儿的一个重要认识特点。因此,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智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幼儿园智育区别于小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目标。语言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要注重对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运用交往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对其智力活动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四)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知识,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初步概念
幼儿生活在社会中,不断地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因而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幼儿智育的内容
(一)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是指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成才的起点,它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会积极关心、注意、思考和探索。人对学习感兴趣时,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智力活动十分积极,知识技能也容易掌握。幼儿很早就会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表现在他们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听成人讲故事等方面。幼儿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幼儿对学习充满热爱和向往。幼儿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让幼儿知道学习好本领可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教师及时强化幼儿一时的好奇心和探索活动,使之上升为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等。
习惯是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道路。研究发现,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儿童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进入幼儿园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从头学起,可塑性很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促进幼儿准时来园;能集中注意力专注地从事某一项活动;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安静倾听、善于表达;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广泛阅读健康有益书刊;爱护读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等。
(二)发展幼儿的智力
发展幼儿的智力主要是指发展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1。发展幼儿的感知力和观察力
感觉和知觉在心理学上合起来叫作感知觉或感知。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感知是初级的心理过程,是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幼儿认识的来源。感知能力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运用实物、模型、玩具、图片和周围的生活环境,采用有趣味的游戏方式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观察力就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要求,组织幼儿观察自然现象、观察自然界和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要使幼儿充分参与观察活动,教师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向幼儿提出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例如,在认识青蛙时,教师让幼儿们在自然角养小蝌蚪,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教师要经常提示幼儿细心观察蝌蚪,看它们一天比一天有什么变化?它们是怎样由蝌蚪变成小青蛙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自然界和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看到或知道它们的一些特性,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并在这些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想象和思维。观察时切忌过于强调秩序致使幼儿思维和活动处于被动和抑制的状态。此外,教师在带领幼儿外出散步、参观时也应根据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留心观察所遇见的事物,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的知识。
2。发展幼儿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将心理活动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的能力。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例如,周围突然有其他动作或音响,他们的注意就会分散。幼儿园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是培养幼儿注意力的一种有效的活动,例如,教学游戏“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什么东西不见了”和“什么样颜色的珠子该放在什么颜色的小盒子里”等,这些都是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有趣游戏。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