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二版 > 第五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第2页)

第五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第2页)

①直接或间接地、逐步深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为共同的目标与教师形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教师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都能够受到连贯一致的教育。

②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强化“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与责任;学习参与的方式、方法,提高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能力。

上述家园合作的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长期的、反复的沟通、互动、调整、改进来实现的。

3。家园合作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教师与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极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架设和家长沟通的桥梁是一个极其繁难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一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果沟通不畅,会造成老师抱怨家长,或家长不满老师,甚至使双方之间产生越来越深的误解、隔阂。这样的状况不仅给幼儿园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还给教师与家长造成极大的挫折感和心理负担。而对幼儿的成长来说,更是灾难性的,对其身心的恶劣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正因为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足见其在幼教中的特殊重要性。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需要具备什么技能、方法呢?

①了解家长的技能、方法

了解是沟通的前提。因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双向的,因此教师了解家长的同时,也必须让家长了解自己。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了解一定要尊重幼儿家庭的隐私,这是教师与家长相互信赖的基础。否则,动机再好也可能事与愿违。

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比如,了解家长的不同类型,对调整沟通方式会更有效果。

图5-23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态度的类型

有人根据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对幼儿园工作的态度和参与情况,将之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幼儿园的工作都有正确的态度,沟通、合作都很容易;第二类家长很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对幼儿园的态度可能不大信任,甚至对教师可能较多指责,那么面对这类家长时,教师会感到压力,需要特别的冷静、理智,严于责己。当然,只要真心诚意地从孩子出发,是能找到与家长沟通的渠道的;第三类家长一般信任教师,而常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幼儿园。对这种家长工作的重点是让他们关心孩子的教育,帮助他们找回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辅以有效的方法指导,变消极为积极;第四类家长常常让教师困扰,这类家长自己不尽责任,可遇到问题还全怪罪教师。对这类家长特别需要教师精心地、艰苦地、反复地沟通、教育、引导,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做家长的工作(参见图5-23)。

②与家长交流的方法、技巧

沟通需要交流,教师应具备与家长交流的方法、技巧。如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的倾听技巧,以适合家长的态度、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考虑对方的观点、心情的谈话技巧,以及向不同类型的家长传达信息(口头的或书面的)、特别是描述孩子行为、提出建议或意见的技巧等,都是非常必需的,它能帮助教师与家长实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比如,与家长交谈时,耐心地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教师说得好:“耐心的倾听好比是一块敲门砖,能使对方打开心灵。”“倾听需要听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它是一项开放式的反应,在分享的气氛中促动对方和自己共同去面对问题……”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说,对家长的谈话不恰当地插话或打断的话,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使家长觉得老师不尊重自己,这样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再如,向家长谈论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告状式”很容易引起家长反感,而向家长清楚地描述孩子的行为,不加任何评价的话,效果就好得多。如下面两种表达方式:

告状式:“我提醒过××好多次了,要他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要先征得小朋友同意,他就是不听,每次都抢,所以常和别人发生纠纷。”

描述式:“××年龄小,每次看到小朋友玩玩具时,就想玩得很,记不得先要说什么,拿过来就玩。小朋友不肯,就争起来了。”

如果教师再借助儿童发展的知识来表达,就更能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确教育的方法,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如:

“孩子才3岁,行动时还不大能考虑对方的想法或事情的后果,这是很正常的。与小朋友发生纠纷,能使他慢慢注意到别人的反应。不过,我们会注意提醒他记住规则。希望妈妈也注意一下,在家里如孩子强要东西,也提醒他。”

再如,与家长书面联系时,如果不注意沟通技巧,措辞生硬,也容易让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如教师给家长写道:

家长同志:

××在班上是个沉默的孩子,胆子小,作业课上注意力不大集中,因此,接受知识慢,为此希望家长多帮助她,使她更快进步。

结果,家长回信说:

××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家里自己的事情愿意自己做,从小自理能力很强。她很灵活,想象东西很快,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回来就做。在幼儿园沉默胆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就希望教师多亲近她,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就愿意接近你,多问问孩子,上课多给机会锻炼孩子。

如果教师是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婉转提出问题的话,家长就会感到老师是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孩子的,这样家长就会愿意与教师配合来解决问题,而不会对教师不服气、不信任。如果教师再主动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更会使家长感到老师态度诚恳,从而调动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例如:

家长您好!

作为××的老师,我深感有责任和您一起把××培养好。××记忆力强,求知欲旺盛,……但是动作方面的协调性、灵活性较差。我也许提醒他多了些,造成了孩子心理上有些压力。我非常想和您一起,想一些有效的办法,让××尽快赶上来,能够全面发展。我想了几种方法(略),不知您是否同意。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再联系。

这封信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沟通效果,老师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协助。[1]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技巧决不是所谓的处世哲学或表面“乖巧”,而是以教师对孩子的爱、对家长的高度责任感为前提的,是以理解、接纳、开放、平等的态度为基础的,是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为支撑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流,其特殊在于沟通的双方都共同地爱着、关心着一个孩子,为这个孩子而相互交流。因此,这种沟通是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诚心、责任心的,这样的交流当然是令人感动的,也必定是畅通的。

(2)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

幼儿园通过创设家园合作的多种通道、搭建交流平台,吸引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以家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家长直接参与的活动:

①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来园参观教育教学活动、观看活动区的游戏或和幼儿一起活动(如运动会、生日会等)。

②“爸爸、妈妈老师”日——家长可以不定期地来园和教师一起策划、组织活动,或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幼儿园开展一些活动(如医生家长给幼儿讲怎么爱护牙齿;警察家长与幼儿玩交通游戏等)。

③亲子游戏——家长来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各种游戏。

④夏令营活动——幼儿园和家长一起组织野外活动。

⑤幼儿学习成果展览、汇报会——家长来园参观展览,分享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⑥亲子班或亲子阅读屋——由家长带孩子一起在幼儿园参加活动或阅读图书,教师实际地给予指导。

家长间接参与的活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