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友好关系的认识。
我们认为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了解幼儿对友好关系认识的水平和特点,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广度反映幼儿对友好关系内涵(内容要求)的认识,深度则表现为对友好关系行为意义的理解,广度与深度体现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以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为此,我们运用概括提问、看图片后提问和具体提问三种形式。
概括提问的指导语是:“怎样做才是和小朋友友好地玩?”“为什么?”目的是在没有任何启发的条件下,直接用口头回答的方式,了解幼儿对友好关系内容以及为什么包括这些内容的认识情况。
看图片后提问,是为了通过图片提示幼儿对友好关系内容的认识,了解在直观形象的条件下,幼儿的认识与单纯口头作答(抽象水平)有何不同。图片共6张:①儿童共享玩具;②不友好地玩(抢玩具、打人……);③能合作共同游戏(几个小朋友共同用积木搭火车);④不能合作共同游戏(拆散未搭成的动物园各抢一块积木);⑤互相帮助(扶起摔倒的小朋友);⑥谦让(把皮球让给别的小朋友先玩:“你先玩吧。”)。做法是同时出示6张图片,告诉幼儿仔细看看这几张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他们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做得对、为什么做得不对,等幼儿观察1~2分钟后,让幼儿回答。回答中不追求幼儿过多的情节描述,因为目的不是发展口语的看图讲述,所以只要求说出是什么、谁对谁不对以及为什么即可。儿童回答后,主试者再做一次概括性的提问:“怎样做才是和小朋友友好地玩?为什么?”以期比较出在直观形象条件下与概括抽象条件下幼儿认识的不同。
我们考虑到以上两种方式的提问统属间接性的,儿童往往对具体的行为有判别能力,但不一定知道它们是属于“友好”这一概括的词汇中,所以设计了第三种直接提问的方式,问题是:①“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用积木搭天安门,你去推倒了对不对?”“为什么?”②“打人、骂人对不对?”“为什么?”③“几个小朋友都想玩‘火车’游戏怎么办?”“为什么?”④“看到别人有困难怎么办?”“为什么?”如果儿童对困难两字不理解可补充问:“如果看到一个小朋友不会系鞋带(或扣衣服)你该怎么办?”“为什么?”⑤“有件新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为什么?”⑥“看见别人的优点你怎么做?”“为什么?”“自己有了缺点怎么办?”“为什么?”
(2)友好关系的行为表现。
要切合实际地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否友好,比了解认识要困难而且费时,因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不友好行为不会时时事事都表现出来。由于幼儿的人数多,时间有限,我们须找出最易反映幼儿行为状况的活动来加以科学的观察和评定。为此,我们设计通过对自由游戏和情景游戏的观察以及老师的评价这三种方式进行了解。
自由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最易表现与别的小朋友关系的活动。在自由游戏时间,对每名被试分别在游戏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各观察一次,每次10分钟,这三次不在同一天连续观察而是分别在间隔的日子中进行。观察记录的内容是:①被试玩什么游戏?是独自玩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②游戏中与小朋友的关系如何?说什么?做什么?能友好地玩多久?另选什么活动?原因是什么?⑧游戏过程中出现什么矛盾?对矛盾持什么态度?如何解决?④对别的小朋友发生的行为问题采取什么态度?是关心积极帮助解决问题?还是不关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支持不友好行为?
创设情景游戏:我们设计了一个易引起行为冲突的游戏情境,以观察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儿童的行为表现。做法是将被试分为4~5人一组,在室内一张桌上放置4~5件(与被试人数相等)玩具,其中只有一件是新玩具,每次请一组被试来玩,告诉他们每人可以拿一件玩具玩,但不提出对行为的要求,在玩的过程中主试观察并记录被试对待新玩具的行为表现。
教师评价:以书面问卷方式,由被试幼儿的教师对其平时行为表现评价出等级。
以上三种方式既包括客观的行为观察,又包括教师平时的经常性的了解;既避免了观察的偶然性,又排除了单纯的教师评价的主观性。
4。选择被试
(1)选择年龄相差不超过两个月的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各30名(按统计要求每年龄组不得少于30名),共计60名。注意在同一班上选取相等数量的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如在甲班选5名独生儿童,同时在该班也选5名非独生儿童,以求得双方相等的教育条件。
(2)选择道德教育效果较好的幼儿园中的儿童作为被试。我们的实验是在北京师大实验幼儿园、六一保育院、棉花胡同幼儿园、西四北幼儿园中进行的,这样取得的材料包括教育因素,即经过了教育所能达到的水平。
5。评定标准
为了实验后便于统计处理取得数据,须对上述各项实验内容给以分级评定。我们的实验按心理分中心的统一要求,进行由低至高的五级评定。但不论分成几级评定,重要的是能较科学地拟订出评定不同等级的标准。
我们对上述各项拟定的评定标准如下。
(1)友好关系认识的评定标准。
广度:Ⅰ级正确回答出一个内容;
Ⅱ级正确回答出两个内容;
Ⅲ级正确回答出三个内容;
Ⅳ级正确回答出四个内容;
V级正确回答出五个以上内容。
深度:Ⅰ级回答不出,答非所问或同语反复;
Ⅱ级考虑奖惩或对成人的服从(如“做好事老师会夸奖你”“我妈妈说的不抢小朋友的东西”等);
Ⅲ级以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作评价(如“你抢人家的东西,小朋友就不理你,就不跟你玩了”等);
Ⅳ级以行为后果对他人或集体的影响作评价(如“人家搭得好好的,你推倒了,人家还得重搭”等);
Ⅴ级以社会道德标准对行为作评价(如“学雷锋叔叔,让着别人,长大当解放军”,因为要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等)。
(2)友好行为的评级标准。
自由游戏
Ⅰ级①主动作出不友好行为,情节严重的二次或不严重的三次;
②被动地作出不友好行为,情节严重的三次以上。
Ⅱ级①主动作出不友好行为,情节不严重二次或严重的一次;
②被动作出不友好的行动,情节严重的二次或不严重的三次。
Ⅲ级①主动作出不友好行为,不严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