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0名幼儿教学时注意力集中的情况。
本表分活动幻灯和图片两组分别登记为两个表,然后将两表中“总和”和“平均数”两栏中有关数据制成下表。
B。活动幻灯与图片在直观教学中影响幼儿注意力集中情况的比较。
②故事内容重现情况的统计。
A。40名幼儿对故事内容重现的情况。
本表分活动幻灯与图片两组分别登记成两个表,然后将两表中“平均数”一栏制成下表。
B。活动幻灯与图片在直观教学中影响幼儿记忆效果的比较。
③对故事理解程度情况的统计。
A。40名幼儿对故事理解程度的情况。
本表分活动幻灯与图片两组分别登记成两个表,然后将两表中“人数”一栏制成下表。
B。活动幻灯与图片在直观教学中影响幼儿理解程度的比较。
根据三个比较表的内容可对活动幻灯与图片在直观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3)实验结果的检验。
由于教学过程中能够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除了教具这一实验因子外,还有幼儿水平、教师水平、教学环境、教材……多种跟本研究无关的因素。对我们估计到的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无关因子我们通过实验设计已进行了控制,但是,我们控制的严密程度是有限的,而且一定还有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其他偶然因子的影响存在。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靠性,我们不仅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上述整理和比较,而且还需进行统计学上的检验,以排除偶然因子的影响。
以对两种教具在直观教学中影响幼儿记忆量的比较为例,根据本实验研究的情况,我们准备采用“两个独立样组均数之差的意义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我们先假定这两种教具在直观教学中对幼儿记忆量的影响是相同的。根据这一假设,由于偶然因子的影响,两组幼儿的记忆量的差别应该是不大的。如果这种差距大到非常的程度,我们就要否定差距是偶然因子造成的,拒绝原先的假设而不得不承认这种差距是两种教具不同的结果了。
②用公式
计算t值。由于n1=n2=40,上一公式可简化为
③根据本实验样组数量,自由度df=n1+n2-2=78。查t分配表后可知:如果|t|2。00的话,我们就有95%的把握否定原来的假设,而承认两种直观教具在幼儿直观教学中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如果|t|≤2。00,我们仍得接受假设,说明我们还没有很大的把握说这种直观教具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有差别。
资料来源:《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参考资料》,第173~187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1991。
关于幼儿友好关系实验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
林嘉绥执笔
1982年,我们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儿童发展心理分中心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幼儿德育心理实验。下面,从如何进行科研工作的角度,就这次实验的方法做些简要的介绍。
1。选择研究题目
这个实验的题目为《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友好关系认识与行为的实验研究》。为什么确定这个题目?首先,为服从儿童心理发展分中心为推行独生子女基本国策提供心理科学依据的需要,我们规定了对道德品质进行研究的范围,然而,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很广泛,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集体主义……不可能全面进行研究。我们考虑,幼儿间的友好关系,既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又是幼儿扩大交往、从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开始,直至走向社会所要遇到的一个首要问题。它是幼儿集体主义品德教育的起步和具体体现,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探讨还很薄弱,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这便是我们确定以我国幼儿友好关系形成的特点作为这次研究题目的主要原因。
题目确定之后,便进一步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道德品质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三个成分,这也是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据了解,国外的一些研究,重视儿童言行一致的问题。从幼儿的认识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来进行幼儿友好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恰当的。至于之所以只取6岁这一个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则是受时间限制的缘故。
2。查阅文献,明确具体研究目的
确定具体题目之后,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进一步明确值得深一步探讨的问题,把具体研究目的明确起来。
在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后,我们作出了如下一些分析。
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引起了国内外儿童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
国外品德心理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如美国新行为派,单纯强调行为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应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此外,还有认知派,强调认知的作用,主张引导儿童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苏联品德心理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动机圈的理论,认为教育者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特殊的动机,就有可能抓住个性形成最有利的时期去促使它得到良好的发展。
我们认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道德认识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道德动机的重要成分,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独生子女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对它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一些研究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突出。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但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进行的大量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不合群、不礼貌、不正直等道德品质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差别,甚至独生子女还略微好些。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人根据对独生子女的调查,提出了独生子女的智力发展较好,但道德品质问题较突出的观点。但这方面的研究为数尚少。我们认为从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相比较的角度来看,是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必然存在着差别?是否独生子女的道德品质就一定差于非独生子女?此外,促进我国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的因素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等均须作进一步的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具体的研究目的是:“以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内容,从认识与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对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讨我国6岁儿童道德认识与行为的特点和水平,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在道德认识与行为两方面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贯彻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3。设计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途径、手段。方法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研究目的,力求能较深入地揭露研究对象的本质。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取得幼儿友好关系的认识和行为的材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