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亲历种植饲养的过程,幼儿才能主动关注动植物的变化,从中获得相关的经验。为了让幼儿亲历种植饲养的过程,我们从收集材料开始就鼓励幼儿自主参与。
1。幼儿自主收集材料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杨老师想在这个春天引导幼儿种植和观察不同的豆子。但是,怎样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呢?她从食堂要来了红小豆,并把问题提给了孩子们,如“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你还见过别的豆子吗?”“把它们种在土里,春天会怎样呢?”……在我们的启发下,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种豆子,并且都想拿来试一试它们种在土里会怎样。结果,一个周末之后,孩子们纷纷带来了豆子,一时间红小豆、绿豆、黄豆、蚕豆、芸豆……各种豆子摆了一窗台。孩子们介绍和种植豆子的热情也很高,纷纷将自己带来的豆子介绍给大家,并跃跃欲试想要种植。
2。幼儿自主饲养观察
一天房健忠从家里带来了小仓鼠,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它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吸引住了,围着笼子说个不停,小仓鼠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也非常好奇,立着小前爪像是给小朋友作揖一样,太可爱了。“小仓鼠为什么总是咬笼子呢?”“它是不是饿了?”“小仓鼠喜欢吃什么?”“它为什么白天总是睡觉呢?它们是不是生病了?”孩子们在观察中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小仓鼠,我们提议轮流照顾和饲养它们。于是,孩子们按组自己排了照顾小仓鼠的值日生表,每天,值日生都会认真地喂仓鼠,帮老师一起给仓鼠清理笼子。很多值日生还主动从家里给小仓鼠带来瓜子、玉米粒,吃午点、晚点时给小仓鼠留一些水果饼干。通过饲养观察,幼儿发现了仓鼠吃东西的习惯:用前肢抓取食物吃,而且在颊袋填储食物,更有意思的是当有新的食物时,仓鼠还会自己用前肢把颊袋中的旧食物取出,然后再储存新的食物。幼儿自己亲自饲养,促进了它们观察的主动性,他们经常会主动把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
3。幼儿自主观察记录
春季,我们找来了蚕卵放到自然角。最初,孩子们对这些圆圆的、黑黑的小圆点非常好奇,提出了很多问题:“它们真的能变出蚕吗?”“它们吃东西吗?”“吃什么呢?”“它们这么小,能变成大白蚕吗?”……我们把幼儿关注的问题都展示在墙饰上,再将蚕卵分成四组,为每组钉了一本观察记录,请幼儿按小组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变化。结果四组孩子形成了一种竞争,不但都积极照顾自己的蚕,而且在蚕有变化时也都主动记录下来告诉其他组的小朋友,观察和记录的热情很高。通过饲养与观察,幼儿了解到蚕卵变成蚕宝宝是有温度限制要求的,太冷蚕宝宝不会出来;刚出来的蚕卵像小蚂蚁一样,所以叫蚁蚕,蚁蚕经过四次蜕皮才可以长大;蚕宝宝喜欢吃桑叶;蚕宝宝结茧时需要在角落里;蚕破茧成蛾后会**产卵等很多关于蚕的知识都被记录下来,一本本观察记录也成了蚕一生变化的珍贵记录。
(三)用明确的问题引领探究方向
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着一个个的问题展开的,如此能引领幼儿探究的方向与深度。自然角的探究也不例外。
1。问题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我们发现,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探究常常是零散和偶然的,也是短暂和片断的。为了引发幼儿不断关注和探究植物,我们利用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关注自然角。
那么问题从哪里来?是教师凭空想出来的吗?不是。问题的提出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制订出来的。在与幼儿谈话中发现,幼儿对植物的生长条件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们向孩子们提出了“种在哪里的豆子长得壮?”的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了不同的种豆子的地方:土、沙子、水、石头、棉花。待豆子种下去以后,观察它们的变化,并最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了相应的经验:种在土里的豆子长得壮。
2。问题的答案幼儿应能通过探究自主发现
幼儿关于动植物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而要引领幼儿探究的问题是要经过教师的甄别和筛选的。像“蚕是怎样长大的?”“种在哪里的豆子长得壮?”“小仓鼠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自喂养、观察寻找出答案。但是,有的问题是幼儿无法通过探究获得答案的,像“乌龟怎样睡觉?”“小金鱼身体里面有什么?”等。在自然角中,应该更多地提出幼儿通过探究可以自己发现和获得答案的问题。
3。问题应逐步深入,体现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任何事物的探究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所以面对众多的探究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动植物的变化依次提出,以使问题间有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渐进的系列。
在种豆子的活动中我们就先后探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用哪种方法种的豆子先发芽?”引导幼儿发现用水泡过的豆子先发芽。
“种在哪里的豆子长得壮?”引导幼儿发现种在土里的豆子长得壮。
“芸豆、红豆它们长得一样吗?”引导幼儿从叶子、茎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比较。
此外,在种植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了有意思的事情——植物的叶子总是朝着阳光生长。
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幼儿种植和照顾豆子的兴趣一直十分高涨,发现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对自然角的研究和实践让教师和孩子们都爱上了这里,并在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收获着喜悦与成长。
三、引领幼儿通过天气报告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探究内容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中取材。而天气现象每天就发生在幼儿身边,它们有的夜以继日、循环往复地出现,有的则神奇莫测、变幻无穷,常常会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是幼儿开展探究的极好素材。但是,幼儿园以往的天气预报都是由值日生每天早上根据头天电视、报刊中的天气预报进行记录,专栏起到的只是传递信息的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让幼儿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条件。
承担教育部中法合作“LAMPT”实验研究以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借鉴“做中学”原则理念,重新思考天气预报活动的教育价值,以“引领幼儿探究身边的科学”为核心思想,进行了围绕天气预报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自己报告天气——让幼儿与真实世界对话
“做中学”强调科学教育要使儿童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可见,幼儿对于天气的关注如仅停留在转递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的层面,显然违背了“做中学”与真实对话的思想。那么,怎样让这个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又蕴含了丰富科学内容的活动,成为幼儿自主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天地呢?我园“做中学”实验小组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和讨论,提出了“让幼儿自己报告天气”的建议,将幼儿从天气预报信息的传递者转变为天气实际情况的发布者,把幼儿的关注点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引向亲自观测客观事实。
为了激发幼儿自己报告天气的愿望,张老师围绕天气报告提出了“从哪里能知道今天的天气?”“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怎样报告天气?”一系列问题,并将“天气预报栏”换成了“天气报告栏”。自己报告天气的方式一下点燃了孩子们对天气的探究热情,他们不仅要关注天气预报的内容,更要每天自己动手到户外观察、测量实际的天气、温度和风力等,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和探索实际的客观世界。在每日报告天气的过程中,小班的孩子理解了阴、晴、雨、雪,感悟了天气现象的多变和奇妙;中大班的孩子们则自己学会了分辨风力和风向,发现了气温变化的一些规律,统计出了各个季节中各种天气的天数……一点点探索着身边的科学。
(二)自主解决问题——让幼儿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
“做中学”提倡让儿童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在主动的探索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天气报告员们的观测不能仅仅以获得数据为目的,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观测结果与天气预报对比,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和寻找答案。
在大班实际测量室外温度时,测量结果便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我测的温度怎么和天气预报的温度不一样呀?”“我们俩测的温度怎么不一样呀?”“天气预报说的最高温度是在什么时候呀?”亲自的实验引发了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这正是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天气特点、自主寻找问题答案的好时机。于是,石老师抓住孩子的问题,带领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首先,她鼓励孩子们对“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在什么时候呀”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并和他们一起按猜想的时间列出了一个测量温度的时间表。这样,孩子们就在每天早上起床后(7∶00)、早饭后(8∶30)、上午户外活动后(10∶30)、中午(12∶00)、下午起床后(2∶30)、下午户外活动后(4∶00)及晚间(6∶30)进行测量与记录,并在每一天结束时将当天的最高温度报告给大家。测量的第一天,孩子们就有了新的发现:“一天中的温度不一样。”“下午起床时是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几天过去了,小报告员们的报告结果都是下午2∶30是一天的最高温度。为了进一步证实,老师又请孩子们把几天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并帮助他们把每一天的温度变化画成线。当一条条温度曲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不禁叫了起来:“石老师,一天里的温度都不一样。”“每天都是下午2∶30温度最高。”“我猜对了,就是早晚凉、中午热。”接着,老师又将第二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同一个时间里,在树下和操场上,温度计测出的温度为什么不一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关于“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温度高”的实证探究又开始了……
对真实天气情况的观测,有效引发了幼儿对天气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不但为他们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而且利用身边的科学培养了幼儿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记录符号——让幼儿学习理解和运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