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聚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从骨干到名师 > 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研究1(第3页)

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研究1(第3页)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记录方式也应丰富多样。但是,就像电视里报告天气运用统一的符号一样,在班级天气报告专栏内,幼儿对天气、温度、风力的记录也应该是用相对统一的符号,以方便幼儿间的交流和对天气情况的统计。当然,不同班级记录的符号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是幼儿能理解的、容易记录的,且能较准确地表现天气情况。

在对风的观察记录上,不同年龄班就有着不同的符号:吴老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将柳树姐姐请进了小班的天气报告栏,柳枝垂下表示没有风,柳枝飘扬表示刮风了,幼儿容易分辨;张老师和中班的孩子一起观察操场上的国旗,根据不同风力国旗飘扬的程度制作了风力提示图,幼儿可以根据风力选择适宜的旗帜图片;石老师在大班记录中就直接运用了数字表示风力的大小。中班和大班的温度记录也有所不同:中班以柱状图的方式呈现,格大而清晰,便于幼儿找到和记录;大班则以点状图的方式出现,让幼儿在画点与连线的过程中感受温度的变化。

幼儿观测天气的标准也许并不科学,观测结果也无法用精确的数据表示,但他们观测的标准具体而实用,他们的记录方式直观而形象。

(四)进行统计分析——让幼儿尝试整理和解释数据

记录科学研究的原始数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及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因此,我们鼓励中大班的孩子通过对温度、天气现象、风力、风向、日出日落时间等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发现季节与气候、天气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九月开学,袁老师就将天气报告栏的重点定位为引导幼儿通过观测天气、记录人们和动植物的变化感知秋去冬来的过程。为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长期系统的观测,教师在班级的天气报告专栏和孩子们一起设立了日期、天气、温度、风力、着装和自然现象六个专栏,并与观察比较树的科学主题结合,开始了长期系统的对天气与季节的探究。经过孩子们四个月的长期观测与记录,温度曲线、树叶变化和着装情况最先显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温度越来越低、树叶逐渐变黄落光、人们的着装越来越多……

(五)开展爱心提示——让幼儿感悟科学对生活的意义

观测天气、报告天气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天气报告也应该与小朋友的生活、活动联系起来。

在一个大风天,户外活动前,壮壮测完温度迅速跑进了活动室,边将温度记录在墙上边擦着小脸。和他一起去观察风力的大宝一进门更是抱怨着:“今天是大风,还有沙尘,真脏。”我抓住时机,马上担心地问大宝:“一会儿我们出去可怎么办?小朋友会不会也感觉不舒服呀?”听我这么问,大宝想了想说:“那就戴上帽子和纱巾呗。”于是在报告天气时,我请壮壮和大宝把自己的感受和对大家的提醒都介绍给了全体小朋友。之后我们又进行了讨论,大家都认为他们的这种提示很好,并决定在天气报告中增加“穿衣指数”和“爱心提示”,每当变天时,报告员就要用图画的形式将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给大家,让天气报告真正为小朋友服务。就这样,下雨天,雨衣、雨伞就会出现在画面上;大风天,风镜和纱巾的图画又会提醒我们……在报告天气时,细心的小朋友还会提醒大家:“今天有点冷,出去时应该多跑跑。”……这富有爱心的提示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天气与每日生活的关系,而且也增进了同伴间的友爱。

在爱心提示栏中,我们还根据不同年龄班设计不同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小班以穿衣提示为主,中大班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加入更多内容,还有的班以穿衣指数、运动指数的方式出现,请幼儿根据气温和天气情况,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穿衣建议和运动建议,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天气预报的探究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不仅能使他们在亲历探究中发现知识,形成概念,亦能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四、科学探究案例:哪个瓶子装得多

为感知发现瓶子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种瓶子,根据用途进行了分类,并发现饮料是生活中瓶子用途最广且造型最多样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发现,我们还带着孩子们到超市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在超市饮料架上,饮料种类共46种,仅小瓶装的饮料就有22种造型。我们还发现品牌一样的瓶子造型基本相同,不同品牌的饮料瓶子造型就不一样。与此同时,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饮料瓶都不一样,它们装的水一样多吗?”当时,我们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了解瓶子容量的方法,而是将问题又抛给了他们“怎样能知道它们装得到底是不是一样多呢?”并带着“怎么将容量这一抽象的概念传递给孩子?”的思考回到了班上。

(一)预先调查实验,判断探究价值

为了了解小瓶饮料的容量是否相同,我们研究小组的老师先收集来了各种饮料瓶子。经过认真的比对,还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饮料瓶,标签上的净含量真的不同,而且饮料瓶看上去的大小和实际净含量并不成正比。例如:看上去大小差不多的统一、康师傅、雀巢三个品牌的绿茶,净含量竟然都不相同,分别是500毫升、490毫升和480毫升;而同样净含量为600毫升的脉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瓶子看起来却差异很大;更有趣的是,看上去细细的“东东”饮品居然净含量有369毫升,比看起来容量更大一点的屈臣氏矿泉水的350毫升还多……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是否可以让幼儿自己比较容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觉得虽然“容量”这一概念幼儿很难理解,饮料瓶身上的净含量标识对于孩子又很抽象,但是瓶子里装的水是多是少,有一些比较的方法是幼儿可以进行的。比如:将水倒在杯子里用天平比较、用瓶子间互相倒的方法比较、用量杯测量比较等,都应该能很方便地比较出水的多少。而且,大班末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了比较轻重的经验,应该可以迁移到容量的比较中。于是我们选择了同样是600毫升容量的两种饮料瓶:瘦高的百事可乐和矮粗的脉动,并用上述三种方法分别做了预实验,发现都能得到容量相同的正确结论,操作过程也比较便捷。

经过了实际调查和共同研究,我们觉得既然饮料瓶的容量真有那么大差别,又能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应该是值得探究的一个活动。但是,为了把握幼儿现有经验,我们还是决定先问一问孩子们。

(二)了解幼儿经验,共议探究方法

于是,我们将两种饮料瓶拿到孩子们面前:“你们猜一猜,把两个瓶子都装满水,哪个瓶子里装得水多?”“高的。”“粗的。”(孩子们的意见果真出现了分歧)“怎样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装得水多呢?”(老师马上接着问)“倒出来比比。”(佳佳的反应也很快)“可怎么比呢?”……(在老师的追问下,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倒到杯子里,看这瓶倒几杯,那瓶倒几杯。”(湘儿打破了沉默,说出的竟是一个我们都没想到的办法)“湘儿真聪明,想到了用一些东西帮我们比,还有其他办法吗?”“放到天平上比,看哪瓶重。”(贾妮想到了称重量的天平)“把那个盛得多的水倒了,把那个盛得少的水倒进那个里面,不满,那个就盛得多。”(小小一边指着瓶子一边表达自己要两个瓶子间互相倒的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孩子们的办法越来越多了,除了没有使用量杯的经验,我们预想的其他两种都说到了,还提出了用水杯量的方法。看来我们的预想可以实现,活动可以进入到亲历探究的阶段了。

(三)开展探究活动,发现问题症结

我们综合幼儿和教师预想的实验方法准备了四组实验材料:天平测量组、水杯测量组、互相倒水组和量杯比较组,鼓励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和记录。

本想着经过充分的前期工作,孩子们的实际探究应该是非常顺利的。但是,在组织孩子活动时,没想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实验开始后,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两个瓶子到水盆处去灌水,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经验,向小小的瓶口里灌水成了孩子们的难题。一时间桌上、地上全是水,孩子们有的是越忙越灌不进去,有的玩起水来,还有的干脆放下瓶子慌乱地到处擦水。老师则帮了这个,又去帮那个,不知所措。结果一个小小的灌水环节竟占用了15分钟之久。

接下来重点的探究活动更是匆忙:用天平称量的孩子将瓶子里的水倒进杯子称量后分不清哪杯水是从哪个瓶子里倒出来的了;两个瓶子互相倒的孩子同样因为灌不好,水又洒了很多,影响了比较的科学性。用水杯量的也是越倒越分不清哪杯是哪瓶倒的了……活动的结果更可想而知,孩子们不仅没有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有些沮丧。

在这次活动后,我们实验小组的老师马上进行了反思,意识到我们丢掉了很重要且十分有价值的一个前提活动——“怎样向瓶子里灌水”。应该提前进行这一活动,让幼儿在灌水活动中寻找适宜工具和方法,提前解决灌水的难题。此外,应该为瓶子、水杯和量杯都编上1号和2号,这样才便于幼儿试验和记录。

(四)调整活动方案、有效引领探究

发现了问题以后,我们还是认为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只有基于幼儿经验,由幼儿提出的解决策略才能真正在活动中被幼儿所关注。于是,我们将活动的脚步放慢,先和孩子们一起对第一次实验的情况进行了交流:“你的方法比出结果了吗?”“你的结论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不同?”“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交流中,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老师也适时地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每一项试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并就“怎样灌水又快又不会浪费水”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门的探究。

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收集制作了各种灌水的工具材料,有成品漏斗、酸奶杯、纸制的漏斗、利用矿泉水瓶上半部分剪下来自制的漏斗等。为了将实验引向有价值的探究,我们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一比谁灌得又快又好,灌满瓶子而且不洒水。”在活动中,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尝试起来,并通过实验发现了最适宜的材料——成品漏斗,因为它的口大嘴小,插到瓶子里水不会向外流;总结了最好的方法——将漏斗插好,用酸奶杯舀水,在接近瓶口处不再用漏斗,而是用小勺舀水,慢慢倒入。

有了上述活动为基础,再次开展“哪个瓶子装得多”的活动时,孩子们不仅能够较快、较好地灌满水,将重点放在之后的探究不同瓶子的容量上,而且也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得出统一的结论了。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原来看上去如此不同的瓶子,装的水竟然是一样多的。

在这次活动以后,围绕着“哪个瓶子装得多”的活动我们又开展了两次,一次是对看上去差不多,但容量相差50毫升的两个瓶子的比较;另一次是引导孩子认识瓶子上的净含量标识,通过抽象的数字进行比较。在这前后共四次的活动中,我想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比较容量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即:容量的大小是不能仅靠瓶子的形状估计的。

在这一引领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

第一,让幼儿探究的活动,教师必须亲历探究,只有教师首先把握探究问题、方法、材料,进行审慎的甄别、筛选和判断,才能使活动更具价值,更好地将幼儿的探究引向深入。

第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活动中呈现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行动等都是检验活动方案是否适宜的重要依据,教师一则要在实验前充分预估、分析与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规律与水平等;二则要在实践中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地反思、调整原定方案,使之更加科学完善。

第三,不成功的经验同样会成为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要善于组织幼儿的交流讨论,让他们将活动中的发现和问题充分交流,提出解决策略。让孩子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比获得概念更为重要。

[1]本文五个部分的作者分别为:第一部分,陈晶、张晶;第二部分,陈晶、杨书丽;第三部分,陈晶;第四部分,陈晶、张靖;第五部分,陈晶。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