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法国真实电影与美国直接电影
真实电影是一种纪录片,关于真实电影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两种称谓。一是“真实电影”(法文为emadureel,英文为emaverite);二是“直接电影”(direema)。法国的真实电影和美国的直接电影合称为真实电影。
一、真实电影概念辨析
“真实电影”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新浪潮运动中兴起的,起源于法国人类学电影。法国“真实电影”也译为“真理电影”,它持续影响了整个六七十年代直至今日的法国电影,在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是让·鲁什、法朗索瓦·莱辛巴赫、马利奥·吕斯波利。
真实电影的理论直接来源于苏联的“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的理论和实践。维尔托夫将自己的纪录电影称为“电影真理报”,真实电影是俄语“电影真理报”的法译文。真实电影以直接的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但是比维尔托夫的“电影真理报”更具有故事片的特质。
真实电影的制片特点有四点。一是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二是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三是影片的摄制组由3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导演亲自剪辑底片。四是采用同期录音,使用长镜头。导演参与拍摄,激发被摄对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电影的拍摄对导演的要求很高。由于没有事先编写的剧本,要求导演必须准确地发现事件的真相和预见其戏剧性过程,要求摄制组动作敏捷,当机立断。因此,纯粹意义的真实电影作品很少。
真实电影是早期纪录电影的继续发展。它为一般故事片的创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拍摄影片的方法,对法国新浪潮电影和世界电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法国真实电影之父让·鲁什
让·鲁什
让·鲁什(JeanRouch,1917—2004),法国人类学家、纪录电影工作者。开创法国真实电影,被誉为法国真实电影之父。
1。生平与创作
让·鲁什生于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参军与德国人作战,战争结束后,进大学学习人类学和哲学,并开始拍摄人类学电影。先后获得专业摄影师证和巴黎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以后任巴黎人类博物馆馆长、法国人类学影片协会秘书长。
鲁什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主要在非洲,因此他的影视拍摄也多在非洲。20世纪50年代他在非洲拍摄人类学短片,包括《割礼》(1949)、《求雨先生》(1951)、《猎河马》等8部短片。50年代末,鲁什试图把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直接搬上银幕,他邀请了3个码头工人,即兴发挥表演,形成了一部虚构与生活混合一体的影片《我是一个黑人》(1958)。这些电影为他拍摄真实电影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鲁什的电影从人类学转向社会学,但是他的拍摄方式仍然是人类学的,他以参与事件的方式伴随事件的进展,把自己投入、参与到影片事件中去。他的这种拍摄方法是他创造的“共同参与人类学”的方法。
2。《夏日纪事》
纪录片《夏日纪事》(ier,1961)是法国真实电影的代表作,也是让·鲁什的成名作。由让·鲁什和社会学家爱德加·莫兰合作导演。本片于1961年荣获戛纳电影节国际评论奖。影片的背景时间是1960年,阿尔及利亚战争渐近尾声,这场战争把法国人分成对立的两半,并使经济、种族、教育等社会问题恶化,每个巴黎人对此都有所思索。鲁什和莫兰一起用摄影机和他们的调查对象进行交谈,交谈的话题是:你觉得幸福吗?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和回答。
影片开端,导演用字幕打出:“真实电影的一个实验。”市场调查员玛瑟琳·罗丽丹拿着麦克风在大街上采访过往行人。“这部影片不是演员表演出来的,而是一些男人和女人的亲身经历。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片段,交给了真实电影的新实验。”两个导演邀请被摄对象玛瑟琳·罗丽丹参与影片,鼓励她做影片的市场调查员。玛瑟琳成为影片的提问者和录音师。
影片也对一个家庭进行采访,导演介入被拍摄对象。莫兰直截了当地询问他们对生活的看法。社会学家莫兰不断追问被访夫妇,激发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生活。导演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摄制组与被采访对象一起交谈,激起被采访对象对生活现象的深入思考。
《夏日纪事》剧照:社会调查
玛瑟琳是犹太人,她的父亲在纳粹集中营死去,她与父亲亡灵对话,激发了对新生活的勇气。玛瑟琳的独白被认为是真实展现了人的内心活动,她在拍摄本部影片中成长起来。玛瑟琳后来成为荷兰导演伊文思的夫人,帮助丈夫拍纪录片,延续了她在《夏日纪事》中的提问者和录音师的工作。
影片结尾的时候,摄影机的镜头对准导演。两个导演均出镜,在博物馆继续讨论真实问题。对真实电影的拍摄方法有肯定有否定,有的认为不真实,有的认为太真实。但是导演莫兰坚持认为这种方式才能触及到生活的真实。
三、美国直接电影创造者梅索斯兄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直接电影运动,阿尔伯特·梅索斯(AobertMaysles,1926—)和大卫·梅索斯(DavidMaysles,1931—1987)兄弟是美国纪录电影导演,美国直接电影的创造者和代表人物。
梅索斯兄弟
1。生平与创作
梅索斯兄弟生于美国波士顿,是东欧犹太移民的后代,父亲是普通的邮局职员。1957年两兄弟第一次合作,拍摄了波兰学生革命。以后合作30年,直到1987年大卫去世。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纪录片直接电影,影片没有解说,没有采访,拍摄者决不介入。他们把摄影机称作墙壁上的苍蝇,在人们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拍摄下人们的活动。拍摄中,阿尔伯特负责摄像,大卫负责录音,两兄弟一直使用当时刚刚出现的16毫米轻便摄影机,同步录音。梅索斯兄弟共同创作了14部作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世界纪录电影史上的经典。
2。代表作品
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品有《披头士第一次美国之行》(1964)、《推销员》(1969)、《给我庇护》(1970)和《灰色花园》(1976)。《披头士第一次美国之行》(TheBeatles:TheFirstU。S。Visit)记录英国利物浦的一支年轻乐队披头士乐队(TheBeatles,又译甲壳虫乐队)1964年到美国访问演出,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市场,把沉浸在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遇刺等伤痛疑惑中的美国人重新带回到阳光下。梅索斯兄弟现场拍摄纪录片。
《推销员》(Salesman)是梅索斯兄弟第一部成功的直接电影,记录了《圣经》推销员艰辛的工作与生活,他们上门推销《圣经》,每一次敲响住户家的大门,内心都在希望与尴尬之间摇摆。该片获美国国家社会电影批评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