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剧电影遵守古典戏剧创作的三一律,通常是悲剧结局。《最卑贱的人》的主要故事集中在一天,地点在旅馆和家庭,也包括回家的街道。情节是看门人被贬职后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看门人不愿暴露自己被贬职,对亲友邻居隐瞒真相,呆坐在洗手间慢慢死去。编剧梅耶认为这就是应该有的真实的结局。
为了满足观众喜欢大团圆结局的需要,影片增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看门人获得一笔遗产而致富。该片的两个场景,集中在旅馆和平民住宅区。
《最卑贱的人》的关键元素是代表看门人身份的制服———外套。故事围绕看门人的制服展开。自被剥夺制服后,看门人耿耿于怀,在洗漱间偷看穿制服的新门卫,最后偷制服。回家避免与亲友邻居接触,表现了看门人的耻辱情结和分裂人格。外套是身份的表征,也代表小人物的尊严和体面。本片的看门人与果戈理《外套》中的小公务员亚卡基都因失去外套精神崩溃,痛不欲生。表现了小人物脆弱的心理素质,它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写照。
《最卑贱的人》剧照:制服
2。移动摄影
格里菲斯影片使用了升降机上下俯仰移动摄影。它通过剪辑组接镜头完成一个延续的段落。《最卑贱的人》开创的移动摄影是利用前后移动在一个不间断的连续拍摄中完成一个段落,它是长镜头的实践运用。该片使用移动摄影成为德国电影对电影发展史贡献最大的影片之一。
《最卑贱的人》开端的移动镜头是摄影机从电梯上自上而下地拍摄旅馆大堂进出的旅客,镜头不间断地伸向大堂的旋转门,继续从门口拍摄看门人迎接旅客,最后把镜头聚焦在旋转门前的看门人。这一视觉形象隐喻着看门人的命运就像旋转门一样不确定。
《最卑贱的人》剧照:大堂移动镜头
影片结尾同样是连续不间断的移动镜头,镜头后拉和摇拍餐厅就餐的客人,最后推到一张餐桌前,桌前围满侍者,侍者撤走托盘,老看门人正在品尝佳肴,他已经是一个富翁。
该片的移动摄影采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包括俯拍、跟拍、摇拍、移拍、叠印、不聚焦、旋转、晃动、变形镜头等,克服了在狭小空间直线叙述故事的单一和沉闷。
3。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该片的创造,摄影机的视角始终从看门人的视点出发去拍摄对象,目击或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从而产生与看门人相似的主观感受。这是导演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的手段之一。
《最卑贱的人》剧照:偷制服主观镜头
看门人被剥夺镶边制服,他的心理活动极其剧烈。影片用主观想象的镜头来表现他的内心痛苦。看门人以做门卫沾沾自喜,尽管它只是一个卑微的职业。看门人偷制服的场景用歪斜的镜头表现其内心的惊恐。他走在街上,两旁的建筑都像要倾斜下来压倒他似的。这是他内心被扭曲的感受。
老人在家喝醉了酒,从他的视角拍摄,邻居跌撞,房子旋转,酒店同事上下摇晃。这些都是老人的心理感受和幻觉。影片用摇拍、移拍、晃动拍摄和叠印表现。
四、表现主义电影:《答尔丢夫》与《浮士德》
《答尔丢夫》与《浮士德》都是茂瑙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具有表现主义风格。
1。《答尔丢夫》的表现主义风格
茂瑙的《答尔丢夫》(Tartuffe,1925)根据17世纪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同名喜剧(即《伪君子》)改编。整部影片以答尔丢夫为重心。茂瑙以讽刺的画面,演绎莫里哀的喜剧,影片势不两立的正邪力量形成强烈的对比。
表现主义电影通常在一个大的叙事框架中嵌入一个独立的故事,即戏中戏。比如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被安排为人物讲述的故事,叙述的开场白是几个人在读一本《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的书,随后才是影片主角吸血鬼乘坐木船出场。《答尔丢夫》也是戏中戏的套盒结构,这种结构是为了强化幻想与现实、过去与当下的联系。
影片分为外戏和戏中戏两部分。外戏以一个框架故事开始和结尾,影片中的青年告诫他的祖父,女管家欲谋夺他的家产。戏中戏是青年把莫里哀的《伪君子》的情节电影化,以此告诫祖父不要上伪君子的当。
《答尔丢夫》剧照:外戏框架
影片表现答尔丢夫贪食、贪睡、贪财,把奥尔恭家的财产接受下来。答尔丢夫的欺骗伪装与贪欲结合在一起,就成为集一切虚伪之大成者。在仆人桃丽娜的带领下,答尔丢夫原形毕露。
表现主义电影的风格主要源于场面调度,形成人物与环境对比的构图。欧米尔故意与答尔丢夫约会,答尔丢夫假装读书的场面,灯光来自前方和侧面,均匀地照亮场景,人物与布景、线条与光影融为一体。答尔丢夫迈着夸张的步伐,与旁边巨型的落地灯形成有意味的对照。
《答尔丢夫》剧照:人物与环境对比
奥尔恭盲目崇拜答尔丢夫,引狼入室。他回家招呼仆人接待客人的场景有一个高角度的俯拍镜头。客厅旋转的楼梯造成了旋涡状的抽象线条,产生了诡异的效果。茂瑙楼梯线条的镜头与动画的线结构一致,从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电影场景构图的绘画性。
2。《浮士德》的影像风格
《浮士德》(Faust,1926)根据德国作家歌德诗剧《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和中世纪浮士德传说改编,是关于浮士德和少女葛丽卿的故事。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打赌,以灵魂换取生活的享乐。在魔鬼的帮助下,他爱上了少女葛丽卿。当葛丽卿因杀害婴儿被判死刑时,老年浮士德冲上火刑台,和少女一同赴死。他感动了上帝也战胜了魔鬼。
影片开端的场面采用古诺歌剧《浮士德》的音乐,从人物造型、画面构图、灯光渲染和摄影的光效都有很高的技巧,成为表现主义摄影的典范。一是地狱升腾的火光;二是天使与魔鬼白与黑对照;三是俯拍模型的镜头魔鬼巨大的身影覆盖了半个银幕。
《浮士德》剧照:构图与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