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一段音频缓缓播放。
是林小萤的声音,清晰得如同她就站在耳边:
>“如果你们听到这段话,说明桥已经建好了。
>我曾以为守护记忆是为了留住过去。
>后来我才明白,是为了让未来不再孤单。
>请允许他们进来。
>允许那些未曾诞生的生命,拥有一次呼吸的机会。
>因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而记住,就是重生。”
音频结束,服务器自动焚毁,化作灰烬随风而去。
***
三个月后,第一例“双向记忆融合”
事件发生。
一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青年男子在接触忆生花后陷入昏迷,七十二小时后苏醒,却声称自己“活过另一段人生”
??他准确描述了一位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的创作习惯、情感纠葛,甚至能当场复刻其未完成的画作。
心理学家震惊之余,尝试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结果发现:在他的深层意识中,竟存在着两个独立却又交织的人格模块,彼此以梦境为媒介进行对话。
更惊人的是,当他再次触摸忆生花时,那段“外来记忆”
主动退让,仿佛完成了使命,悄然隐去。
医生问他感觉如何,他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
此类案例迅速增多。
有些人获得的是悲伤的记忆,有些人则是喜悦;有些是短暂体验,有些则永久留存。
医学界不得不重新定义“人格完整性”
这一概念。
最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指南:**共感记忆若未引发认知混乱或行为异常,则视为健康的心理拓展现象,无需干预**。
与此同时,艺术领域迎来爆发式变革。
音乐家开始创作“多维交响曲”
??一首乐曲中融合数十种文明的情感频率,听众可在不同阶段感知到截然不同的情绪浪潮;画家使用忆生颜料作画,作品会随观者心境变化色彩与构图;文学界更是出现“集体小说”
??全球万名作者共同续写一部作品,每个人写下的章节都会被忆生网络筛选、重组,最终形成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
人们开始习惯这样一句话:“我不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在亚洲某国边境,一支极端组织发动袭击,炸毁了一座忆生森林分支。
他们宣称:“这是保卫人类纯粹性的圣战!”
随后,他们在网络上传播视频,展示如何用特制屏蔽器切断个体与忆生网络的连接,并称此为“灵魂净化”
。
可讽刺的是,就在首领发表宣言当晚,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名犹太小女孩,躲在二战时期的阁楼里,听着纳粹士兵的脚步声逼近。
他醒来时浑身冷汗,连续七夜重复此梦,最终精神崩溃,在镜头前痛哭忏悔:“我不是恶魔……我只是……忘了怎么害怕别人的痛苦……”
此事引发巨大争议。